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與諸葛亮有過3次較量,結果諸葛亮1次都沒贏,此人是誰?

此人與諸葛亮有過3次較量,結果諸葛亮1次都沒贏,此人是誰?

(說歷史的女人——第514期)在三國時期,此人與諸葛亮曾經有過3次較量,其中2次是直接的,1次是間接的,可是不管直接還是間接,結果是諸葛亮1次都沒贏,能夠有如此成績,那麼此人是誰?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或許有的客觀已經猜測到,三國中能與諸葛亮打得如此火熱,又如此棋逢對手揪扯不斷的,也只有司馬懿。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而諸葛亮的出生時間是公元181年,從年齡上來看,兩人僅2歲之差,算是同齡人,唯一的區別是,一個人跨在前一個時間點的末尾,一個人踩在後一個時間點的開始。其實從這個出生時間上來看,諸葛亮和司馬懿二人還是頗有那麼一點無形的冥冥之緣分的。這大概也註定了他們倆以後必然要成為一對路窄冤家。

除了出生時間,兩人的死亡時間也很有意思,司馬懿生得早,死得晚,活了70多歲,(卒於公元251年),而諸葛亮生得晚,死得早,活了50多歲,(卒於公元234年)。兩人相差近20歲。有個朋友說,如果諸葛亮能跟司馬懿一起去世的話,那麼歷史一定會發生改變。原因是,只要諸葛亮活著,司馬懿就絕對不敢做奪權之事,另外蜀國也不會敗亡,至少不會最先敗亡。當然這只是這位朋友的善良設想而已,歷史不容假設,我們還是回到事實本身來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那糾纏不清的一生,發生的三個關鍵時刻或3次關鍵較量。

第1次較量,出仕對比。

諸葛亮的出仕比較有名,就先看諸葛亮的。諸葛亮的出仕是歷史美談,為「三顧茅廬」。到公元207年,三國的長跑冠軍劉備已經輾轉從徐州、許昌到河北袁紹,再從北方袁紹那裡跑到了南方荊州劉表的地盤,而且已經被劉表安排在新野有幾年了。劉備到了這裡,雖然一時沒有了流浪的狼狽之危機,可是事業也陷入了瓶頸,如同一潭死水。每日呆在新野,給劉表這樣的泛泛之輩看大門、抵禦曹操,這可是劉備死也不甘心的。

於是,這一年,劉備就在別人的介紹下,勉強或帶著好奇去見在襄陽隆中隱居的諸葛亮。可是,劉備第一和第二次都沒見到諸葛亮,到第三次才見到。實際上,劉備見諸葛亮,以劉備的身份與諸葛亮這無名小輩的身份來看,諸葛亮是非常感動和激動的。畢竟他窩在隆中,能夠瞧上他的除了那四五個朋友外,也沒什麼人。

劉備一開始對諸葛亮瞧不上,也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兩人年齡相差很大,整整20歲,劉備生於公元161年。其二是諸葛亮隱居在那裡,雖然自比管仲樂毅,可是他的能力並沒有展示過,因此沒人知道他到底是在吹牛還是真有本事。其三是諸葛亮一點名氣也沒有。

不過兩人在隆中深聊了一回後,劉備覺得諸葛亮雖然年輕,還是很有見識的,尤其是那一套「隆中對」的說辭,深深吸引了劉備。於是劉備就把諸葛亮請出了山。對於諸葛亮出仕劉備,司馬徽有一句判詞叫「得其主,不得其時」。後來的事實也基本如此,劉備雖然在益州建立一個小蜀國,可是兩頭出問題,先是劉備的兄弟關羽把荊州弄丟,讓隆中對缺了一條腿,再是劉備本人盲目發動伐吳之戰,結果搞得新建蜀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崛起,諸葛亮不過是抱著劉備留下的爛攤子硬撐。雖然鞠躬盡瘁,但是依然無力回頭。

反看司馬懿的出仕,就跟諸葛亮不同。司馬懿的本事也很大,邀請司馬懿的人本事比劉備更大,那就是曹操。曹操請司馬懿出山,司馬懿怎麼做呢?他可不像諸葛亮那樣,急巴巴地趕緊出山去,他是推辭不去。為了怕說辭不能推辭,他直接裝病,躺在床上跟真的一樣。於是就躲過了曹操的邀請函。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更有城府,要知道,這一年司馬懿才22歲。那麼司馬懿不出仕曹操,是因為覺得曹操不行嗎?如果覺得曹操不行,他可以改投其他勢力啊,畢竟當時就業還是比較自由的,天下梟雄還有劉備、孫權、劉表、劉璋等等。以筆者來看,未必,以司馬懿的性格來看,他似乎總是等什麼,比如最佳時機等。

司馬懿選擇出仕的時間是在公元208年,即曹操赤壁之敗後。這時候的曹操是軍事上受挫,但是實力並未受損。從表面上看,司馬懿是在曹操的強逼之下出仕的,實際上這時候的司馬懿也確實想出仕了,或者他覺得也到了出仕的時間。於是,他來到曹操那裡後,很受重用,不過在親疏關係上,司馬懿很聰明,他選擇了以後要做繼承人的曹丕,他和曹丕走得極近,關係極好。

在出仕這個事上,有人曾經做過假設,為何諸葛亮不投曹操,或者曹操為何不請諸葛亮出山。這裡有一個前提背景,那就是在東漢末期,不管一個人到底有沒有真本事,你得先有名氣,得有牛人推薦。以諸葛亮當時的情況,別說曹操不知道,當時天下知道諸葛亮的也沒幾個人。所以曹操是不可能去請一個壓根就不知道的人,而諸葛亮的情況,也不可能得到別人的推薦。因此諸葛亮在對待劉備請他出山的這件事上,表現得多少有點迫不及待的嫌疑。並且諸葛亮出仕劉備的前期很長一段時間,他的重要性都沒有體現的記載。

通過兩者對比來看,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選擇老闆,只看老闆,不看時機,而司馬懿則不同,不但看老闆,還看時機。於是結果也不同,諸葛亮接爛攤子,司馬懿則相反。這就像兩個能幹的年輕人,一個選擇了一個正在創業的草根老闆,一個選擇了創業到半道遇到關鍵轉折以後必然還會成功的老闆。所謂選擇決定命運:諸葛亮選擇劉備,不但自己累死,還讓自己的兒子諸葛瞻為守國門戰死沙場。可司馬懿就不同了,他付出了和諸葛亮同樣多的努力,為自己的後人積攢了基礎,使得自己的兒孫不僅緊握實權,還在關鍵時刻改變歷史,一統天下,成就偉業。

第2次較量,爭奪孟達。

在爭奪孟達這件事上,也很有意思。孟達這個人原本是劉璋的部將,後來跟著法正一塊投降了劉備。劉備對他很重用,讓他鎮守上庸。上庸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城,是蜀國除了荊州外的另一個攻魏突破口。可是這個城最終卻丟了,原因是關羽兵敗樊城的時候,求援上庸孟達劉封,這二人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沒有發兵相救,因此孟達擔心被劉備處罰,加上和劉封鬧翻,於是就獻城投魏。

對於魏國而言,憑空白得如此一座關鍵之城,當然非常高興,所以曹丕非常器重孟達,可是曹丕去世後,孟達擔心新君不喜歡自己。他在心裡開始敲鼓。

孟達成了一顆關鍵棋子,信息靈通的諸葛亮很快就了解到了孟達的心思,於是就趕緊給孟達寫信,想引誘孟達再次改投蜀國。可是就在諸葛亮計劃著慢慢用信件說服孟達的時候,司馬懿卻已經開始行動了,司馬懿做了兩件事:一是也像諸葛亮一樣給孟達寫信,不過區別是諸葛亮是引誘,司馬懿是安撫,根據後來孟達猶豫不決的表現,想來司馬懿的信起到的作用似乎比諸葛亮的信件作用大。二是司馬懿除了寫信,還帶著精兵日夜不停悄悄朝孟達所駐守的地方急行軍,最後當司馬懿的大軍忽然來到城下時,孟達驚慌失措,不管是投降諸葛亮,還是迎戰司馬懿,都來不及了。結果,孟達這枚棋子就硬生生被司馬懿給解決了。孟達死了是小事,說服孟達的失敗直接導致蜀國少了一個大門和通道,這也是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3次較量,北伐大決戰。

諸葛亮為了蜀漢的基業發展,發動北伐,歷來頗受爭議。可是各位若設身處地一想,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規劃,那是志在謀求一統天下,而非偏安一隅。另外,再看劉備的理想,那也是恢復漢室雄風,必然也是一統天下。因此,不管是諸葛亮的原本規劃,還是劉備的遺願,那都要把蜀國的基業發展最壯大,最好一統天下。此外,再加上蜀漢之地,偏狹一隅,根本沒有發展空間,如果固守發展,不過是等死而已。因此,北伐是蜀漢當時唯一的也最無奈的選擇。於是諸葛亮是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當然不成功,因為他遇見了一個剋星。

諸葛亮出仕早,這時做了蜀漢的丞相,司馬懿出仕晚,卻一點也沒影響他的仕途發展。為了抵禦諸葛亮,司馬懿被魏明帝拜為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這權力也是極大。並且司馬懿不但知道蜀軍有出兵之難,還有運糧之難,最關鍵的是他還知道了諸葛亮的生命也存在危機。因此,司馬懿坐等諸葛亮千里迢迢出來,然後坐守等諸葛亮大軍無奈退去。諸葛亮最終被司馬懿活活耗死在北伐的第一線五丈原。

結語:通過這3次較量,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高下也立見。劉備雖然三顧茅廬,但是實際上只一次就請出了諸葛亮。反看司馬懿倒是冷靜得多,曹操多次來請,堅決不去,被強逼才出仕。諸葛亮出仕,累死自己,害死兒子。司馬懿出仕,成就自己,成全兒孫。此外,在對待孟達的問題上,諸葛亮採取的力度和手段也沒有司馬懿快狠准,諸葛亮在曉之以理的時候,司馬懿直接就舉起屠刀砍掉了諸葛亮夢寐以求的棋子。以至於北伐對決時,諸葛亮諸多優勢都沒有,司馬懿則優勢日聚,成敗之事也都成必然。有人說,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各自人生,是對命的最好詮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謂時也、運也、命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三國最另類的24名將,一個整哭孔明,一個整哭關羽一個整哭曹操
此美女活著極盡榮華,死後又成國寶,帶來2場革命,成就1門學問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