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崇文書局「唯識學叢書」近日出版發行

崇文書局「唯識學叢書」近日出版發行

唯識學乃佛學中最精細、最系統的學說,教內有言「學在唯識,行在禪宗」。「唯」乃「不離」之意,萬法唯識即萬法不離意識,其對意識結構及由意識所構造的世界之剖析,可以說是對宇宙和人生給出了最徹底且理性的解釋。

唯識學在近現代的思想潮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現代的大學者大多重視唯識學,並藉助其理論來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如熊十力的代表作《新唯識論》,就是以批判唯識學來建立自己的新儒學;梁漱溟著有《唯識述義》;章太炎的得意之作《釋》就是以唯識學的義理來解《齊物論》。

唯識學與西方的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最易溝通。面對近代以來的西學傳入,思想界高舉唯識學的旗幟,正是因為唯識學思辨、理性、邏輯、系統的特徵可與西學溝通。現在中西方的科學界、心理學界和哲學界都在關注唯識學。如20世紀西方最有生命力的哲學——「現象學」,與唯識學達到了理論共鳴。

鑒於唯識學本身的理論透徹性、其在歷史上的重大影響及在當代思想中的理論生命力,特推出「唯識學叢書」。第一輯四種如下:

周叔迦居士

1.周叔迦居士(1899—1970):安徽至德(今東至縣)人,祖父是清代兩江總督周馥,父親是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周學熙,其子周紹良亦為著名佛學家。早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工科,後潛心研究佛學。1931年到北京,先後任教於北大、清華、輔仁等大學;1933年,在北大講唯識學,以授課的講義編著為《唯識研究》一書。1953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佛教協會;1956年後,任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

《唯識研究》:周叔迦先生1933年在北大教授唯識哲學的講義,由大科學家王季同作序。本書以專題的形式,將唯識學龐大的體系簡明地展現出來。書中概念辨析明了,邏輯論證嚴密,體系完整,並配以適當的圖表,是一部高水平的唯識研究專著。本書含「緒說」共二十四章,每一章討論一個特定的主題,史論結合。書後收有兩個附錄。一、收入周叔迦先生《三論判》這一長文,本文乃周先生為批判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識論》《破新唯識論》《破破新唯識論》三書而作。二、收入其長孫周啟晉先生(紅學家、文史學家周紹良之子)的一篇回憶文章。

唐大圓居士

2.唐大圓居士(1885—1941):湖南武岡(今洞口縣)人,早年服膺印光法師,弘揚凈土尤力,弘一法師曾贊其「宗說兼通,解行雙美」。繼而精研唯識,以方便善巧的語言介紹唯識義理,先後執教於武昌佛學院、中華大學、東南大學和武漢大學,是二十世紀唯識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與此同時,力倡東方文化,創辦「東方文化研究所」。

《唯識方便談》:由七篇介紹唯識學的小冊子組成,包括《唯識易簡》《唯識三字經》《唯識的科學方法》《八識概論》《東方心理學闡真》《唯識實驗學》《唯識研究述要》。這些文章淺顯通俗,且多配有生動的圖表,並參以西方科學、哲學知識,使讀者極易入門。

法舫法師

3.法舫法師(1904—1951):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人,1921年剃度出家,1922年入學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成為第一期學員。此後全力協助太虛大師的佛教革新和佛學教育事業,多次主編《海潮音》,主持「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教學於「漢藏教理院」。1941年後,主要在南亞各地從事佛學研究,通達梵、巴、英三種外語。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本書分上下篇,上篇介紹唯識學的歷史,下篇分專題介紹唯識學的哲學,史論結合,帶有很強的歷史意識和比較研究性。在講解的時候,為了初學者易於了解起見,對專門術語,在不違反原意之下,多用現代術語說明。對唯識學與現代思潮的關係,多有精到的闡發。另外,作者繪製了大量的圖表,將理論間的邏輯關係簡明地表現出來。附錄部分收入作者《阿賴耶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之研究》一文。

慈航法師

4.慈航法師(1895—1954):閩北省建寧縣人,1912年剃度出家,曾學禪於圓瑛法師,聽經於諦閑法師;1927年入學太虛大師於廈門南普陀寺創辦的「閩南佛學院」。三四十年代,主要弘法於南亞、東南亞。1948年後,弘法於台灣,創辦「台灣佛學院」,後駐錫於「彌勒內院」,使其成為台灣那時的佛學教育中心。法師圓寂後,成就了台灣地區第一尊肉身菩薩。

《成唯識論講話》:慈航對唯識學最基本典籍《成唯識論》的詳細講解。作者一字一句對原文進行白話解讀,既對原文有必要的考證,又對文義進行了適當的發揮,使原來艱深的唯識理論變得通俗,可謂是《成唯識論》的極佳入門讀本。

大象佛學圖書館平台聲明

本文來源 | 騰訊佛學|,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 四種他勝處法(6)具不具犯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