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微星RTX2070 GAMING Z評測:這條魔龍非常狠

微星RTX2070 GAMING Z評測:這條魔龍非常狠

隨著RTX 2070核心的發布,各品牌廠商的非公版RTX 2070都陸續推出了自家的新RTX 2070顯卡,而且都大多都有高中低定位的幾個型號,這次拿到手的就是微星RTX 2070中(目前)最高端的一款了,命名為微星 RTX 2070 GAMING Z,它更接地氣一點的名字是「魔龍」,DIY玩家們也更習慣這樣稱呼它。另外還有紅龍、暗黑龍爵這樣的型號,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定位。

先來個開箱,設計風格和2080 X TRIO非常相像,2070 GAMING Z的散熱器從三風扇改變為雙風扇,但兩個風扇的尺寸都非常巨大,除此之外整體的設計風格倒是一脈相承,稜角、配色、材質都讓人覺得是同一系列,但2080暫時並沒有GAMING Z系列。

兩個風扇上都有微星龍的LOGO

背板

背板是高端顯卡的標配部件了,微星這款背板採用拉絲工藝,中間有一些鏤空的紋路,既保證了美觀,又有很好的承托保護作用,而且在拆解的過程中發現,背板大多數地方都有使用導熱貼片與PCB充分接觸,所以還能承擔一些散熱的功能。

顯示輸出介面

可以看到顯卡的厚度是很厚的,大概是2.5槽位的尺寸。介面總共有5個,3個DP、1個HDMI與1個Type-C介面。

顯卡頂部

散熱鰭片特寫

從顯卡頂部也能感覺到用料的紮實,中間看到散熱器鰭片就很大很密了。

供電介面為6+8Pin

箱子里還的其他配件

這裡是驅動光碟、貼紙、感謝信、指南,最右側的居然還是一本漫畫...講微星小龍的故事的...微星不愧是在業內被稱為周邊做得最用心的廠商。

配件還有一個顯卡承重支架,安裝顯卡的時候可以在下方的機箱顯卡槽上加裝這個支架去支撐這麼厚重的顯卡,支撐點是剛好和魔龍顯卡的模具相吻合的,完美兼容,加裝支架對於主板的PCIe插槽有不錯的保護作用。

一分為三

看上圖就知道,所有發熱較大的元件都貼上了導熱貼片,雖然成本不是多高,但能做到這樣的廠商其實真不多,尤其是背板上與GPU底部相接觸的部分,都放了4個導熱貼片,這樣能充分地把背板的導熱性能利用起來,讓背板不光是充當裝飾和物理保護作用。因為背板的面積足夠大,對於順便降低GPU和周邊小元件的溫度是非常有效的。

巨大的散熱器

散熱器上與供電電感、電容相接觸的部分也是貼上了導熱貼片。

與GPU直接相連的是鍍鎳的銅底座,底座下方則配置了6條鍍鎳的熱管,這樣熱量就能順利地傳到每一塊鰭片上了。

另一端銅管也穿到鰭片中

側面看鰭片的厚度

PCB上還有一層保護導熱板

PCB正面

卸下了金屬板之後就能看到顯存了,顯存與金屬板之間也是有導熱貼片相連,這裡是已經把貼片揭下來了。

RTX 2070的 TU106-400A-A1核心

帶A後綴表示可超頻核心,體質更好,可超頻空間也更大。

鎂光GDDR6顯存

8顆顯存組成共256bit位寬,顯存頻率為14GHz。

邊上的兩相電感是為顯存供電的,每相配了兩片MOSFET。

拆解小結:無論是散熱器的規模、發熱元件上的貼片、還是PCB上的電感電容用料,都體現出了明顯的堆料誠意,顯卡的頻率、溫度理論上都是很有保障的了。


 

測試平台及方法說明:

上機亮參數:

開機燈效展示:

先上一波靜態圖:

然後是動態圖:

通過軟體可以實現的燈效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喜歡燈效和MOD的玩家應該會更願意搗鼓這個燈效。然後我們翻頁對顯卡進行測試吧。

▍ 理論性能測試與遊戲性能測試:

3DMARK理論性能測試:

使用了A後綴的核心以及堆料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與公版RTX 2070的對比就能看到。三項成績都有一定幅度的領先公版,分別是Ultra(3.2%)、Extreme(4.0%)以及Time Spy(6.3%),Time Spy的領先幅度比較明顯,平均下來也已經比公版領先4.5%了。


 

光線追蹤/DLSS遊戲性能測試:


 

DX12遊戲性能測試:

1、4K解析度


 

2、1080P解析度

1080P下,微星魔龍比公版最多強6幀左右,聊勝於無,畢竟基數本身也比較大了。略強於上代的GTX 1080,遠強於GTX 1070,雖然已經是很強的非公版RTX 2070了,但還遠觸碰不了公版的RTX 2080,畢竟核心的規模差距就在這裡了。

3DMARK壓力測試:

通過3DMARK壓力測試我們可以測出很多有價值的數據。首先是顯卡的通過分數,這能很好地反映散熱器與核心之間的和諧性,微星魔龍的通過率為98.1%,比公版的96.1%要優秀許多,因為97%才算是通過測試。


 

總功耗對比測試:

總功耗測試部分,鑒於我們無法單獨測試顯卡這一元件獨立的功耗,所以只能用功耗儀去測試整套平台的功耗,讓他們運行相同的程序,記錄運行過程中的峰值。包括遊戲滿載測試(運行相同的一段Benchmark),還有3DMARK壓力測試。

可以看到,雖然魔龍的堆料規模和核心頻率都比公版的高,但實際能耗比控制是比公版優秀的,畢竟性能更強,但是功耗只增加了一點點。


 

滿載溫度對比測試:

測試結果同樣是來自3DMARK壓力測試,壓力測試結束後,觀察GPU-Z記錄的過程峰值,因為散熱器用料更豪的原因,滿載溫度表現也是優於公版2070的,也比公版2080、1080要好,68℃在一眾非公版中屬於中上水平,有一些更好的甚至可以控制在60℃以下。

 

滿載噪音對比測試:

滿載噪音測試為47.5分貝,在眾多非公版中也屬於中位數的水平,47.5分貝放到機箱里之後就不怎麼能聽到了,但終歸是越低越好的。

關於噪音:

0 -20 分貝:很靜、幾乎感覺不到;20 -40 分貝:安靜、猶如輕聲絮語;40 -60 分貝:一般普通室內談話;60 -70 分貝:吵鬧:有損神經;70 -90 分貝:很吵、神經細胞受到破壞。90 -100 分貝:吵鬧加劇、聽力受損;100 -120 分貝:難以忍受、呆一分鐘即暫時致聾。120分貝以上:極度聾或全聾;300分貝左右或以上:方圓20km的人不可修復性耳聾。

PConline評測室總結:

首先說說它的堆料,從散熱器、到細小的貼片、以及PCB的用料,在很多非公版2070中都屬於很豪華的存在了,畢竟也是微星目前最頂級的RTX 2070型號了。

也因為它的堆料,使得即使有GPU BOOST 4.0這麼強悍技術的加持下,還能與公版拉開不算小的距離,平均有4%左右,別看數字不大,但實現起來也不算很容易。

散熱效能與穩定性也不錯,主要體現在頻率比公版高了8個Steps 120Hz的情況下,溫度還比公版要低,而且3DMARK壓力測試通過的分數也達到98.1%(公版是96.1%),所以穩定性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畢竟定價也比較高,在目前市面上的各種非公RTX 2070中,定價是僅次於技嘉大雕的,所以也是比較貴的存在,而公版也比微星魔龍便宜600塊錢,更有一些品牌的入門級系列能做到4000元以下,這裡的差價就體現在上面提到的豪華堆料上了。值不值的問題留給你們自己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平洋電腦網 的精彩文章:

NVIDIA RTX TITAN顯卡集中曝光 工程樣卡測試中
還能這樣!微軟Surface Pro系列又叒叕有新專利

TAG:太平洋電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