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孝經》感應章 第十六

《孝經》感應章 第十六

《孝經》感應章 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章旨】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

【白話】

孔子:「上古的聖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於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於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於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係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後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並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於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於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於是乎顯著多多。聖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麼能大過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於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釋義】

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說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說明孝悌之至,遠近幽明,無所不通。四段,引詩作證。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無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往期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視角:全球罕見!山西正果寺里竟有至少15座肉身佛!
蕅益大師:而最障道,莫若瞋慢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