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個劇毒的大戟科植物,竟然養活了十億人口

一個劇毒的大戟科植物,竟然養活了十億人口

在艹字頭的451個漢字里,頗有一些是用來讓人食指大動的。比如說,我們看到「薹[tái]」字,就知道是脆嫩的莖幹;看到「莓」字,就知道是多汁的漿果;而看到「薯」字的時候,定然會有一陣飽腹感,撲面而來。這個字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大坨澱粉」的意思。起初它並不單獨使用,而是用在薯蕷一詞里,指代這種植物富含澱粉的圓柱狀塊莖。

各種薯。| 圖片來源:flickr.com

跑個題,薯蕷最早出現在《山海經》里;根據李時珍的腦洞,唐朝時,為避唐代宗李豫諱,改稱薯葯;宋朝時,又為避宋英宗趙曙諱,改稱山藥。一個名字能犯兩次諱,還真是挺倒霉催的。另外薯還是「藷[shǔ]」的俗字,指甘蔗。

倒霉的山藥,僅有的中國原產「薯」。| 圖片來源: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Soups

除了中國原產的薯蕷,我們今天熟知的各種薯,都是舶來品,而且都來自熱帶美洲。原本專用的薯字,於是被安上了各種用於描述形狀、顏色和味道的修飾詞。木薯,確實是一種灌木,不過薯當然不會長在樹上,而是在樹下——它是這種植物的塊根。

木薯,當然還是塊根。|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木薯長什麼樣

木薯的塊根生得豪邁,主根和幾條主要的側根一起膨大,從土裡挖出來的時候,看上去像一根木棍下面橫七豎八地長滿了蘿蔔。木薯的地上部分可以長到3米高,莖的下部有葉柄脫落後留下的大而明顯的葉痕。葉互生,有長柄,葉片略呈盾狀著生,掌狀分裂,裂片少則3枚,多至9枚。

木薯植株。| 圖片來源:CalPhotos

木薯的花單性同株,圓錐花序長在莖頂或上部的葉腋里;花序下部的幾朵花是雌花,有3枚心皮組成的子房;上部的若干朵花都是雄花,有排成兩輪的10枚雄蕊;雌花和雄花都沒有花瓣,只有5枚具斑點的花萼;果實是蒴果,表面有6條窄翅。

木薯的蒴果。| 圖片來源:B & T World Seeds

木薯的雌花。| 圖片來源:NC State University

木薯的花果均不起眼,但葉片形狀還算美觀,園藝上遂有人培育了葉片因葉綠素合成障礙而部分變黃的花葉品種用於觀賞。

木薯,來自盛產毒物的大戟科

在分類學上,木薯屬於大戟科。這是一個盛產毒物的類群,而木薯也並不例外,全株有毒。木薯的毒性主要來自兩種氰苷類化合物,亞麻苦苷和百脈根苷。它們在木薯自身所含的亞麻苦苷酶的作用下水解後,就會釋放出氫氰酸。氫氰酸的毒性自然不待多言,所以木薯是不能鮮食的,不小心吃了的話,輕則噁心嘔吐,重則刪號重練。

我一向非常佩服那些在劇毒植物里尋找食材的先民,為了一口吃的,他們不知道獻出了多少條人命——當然,在原產地,不吃木薯也許就會餓死。在劇毒和飢餓的雙重壓力下,4000年前的南美土著發明了木薯脫毒的方法。說來也簡單,用水泡個三五天,再徹底煮熟就可以了。不過,短時間的浸泡無法去除毒性,乾燥也沒有用,嘗試這些方法的道友,想必都渡劫失敗了吧。

木薯的橫截面。| 圖片來源:Wikipedia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種木薯的人學會育種之後,降低毒性就一直是重要的選育方向。現代的木薯品種可以分成兩個品系:「甜」木薯和苦木薯。加引號是因為那些品種多半也不甜,只是不苦而已。「甜」木薯的塊根比較小,產量也低,但優點是氰化物含量可以低至50mg/kg,極大地降低了中毒風險,去皮煮熟就可以吃。苦木薯塊根大,產量和澱粉含量都高,但氰化物含量高達1g/kg,拿來吃實在有些作死,必須經歷複雜的加工過程。此外,如果生長過程中遭遇乾旱,木薯為了自我防禦會產生更多的氰苷。

七分之一地球人的口糧

儘管木薯吃起來相當麻煩,但極耐貧瘠和粗放栽培,而且產量巨大。誇張一點說,掰下枝條插在土裡,一年後拔出來就長滿了薯塊。因為這個特點,木薯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的澱粉來源,僅次於水稻和玉米。後兩者對栽培環境和管理水平都有一定要求,而木薯就可以大量栽培在農業水平極度落後的地區。今天,世界上有超過10億人依賴木薯生存,其中有8億都在非洲。木薯產量最高的國家是奈及利亞,其次是泰國,而作為傳統的水稻產區,泰國的木薯主要用於出口。

木薯的收穫。| 圖片來源: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KNUST

作為主糧,木薯的優點是澱粉含量高,缺點是只有澱粉沒別的營養素。長期食用木薯的人群,需要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不然容易營養不良。然而以木薯為主糧的地區通常都極度貧困,食譜中本來就缺乏蛋白質和維生素。所以,木薯育種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提高這些營養素的含量。

炸木薯。|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木薯生病了怎麼辦

栽培的木薯主要受到兩種病毒的威脅,木薯花葉病毒褐條病毒。前者會導致木薯葉片枯萎而停止生長,後者則直接讓木薯的塊根腐爛。在1920年代,木薯花葉病在非洲的爆發曾經導致大面積的饑荒;1980年代,這種病毒在烏干達產生了一個更強大的變種,能令木薯的葉子全部脫落。目前,防治這兩種病毒病的主要方法是用組織培養的方法生產脫毒苗。

圖片來源: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木薯花葉病。| 圖片來源:ETH Life

然而,這種方法對極度貧困地區來說也太過奢侈了,且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終極手段是培育抗病毒的木薯品種,但依靠傳統育種手段很難實現,必須依賴生物技術。目前,在國際組織的支持和科學家的努力下,轉基因抗病毒木薯的培育已現曙光。以先進技術保障十多億貧困人口的口糧,這是極大的慈善。

褐條病。|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木薯經南洋傳入中國。彼時傳入的主要是苦木薯,加之只能在亞熱帶地區栽種,一直是一種非常邊緣化的作物,在糧食不足時作為補充,也曾幫助民眾渡過饑荒。今天中國的木薯產量在全世界能排到第十五位,大部分用於提取澱粉,少部分充作飼料。木薯澱粉糊化後半透明而有彈性,在加工食品中應用十分廣泛,比如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就是用木薯澱粉製成

中國的木薯育(chī)種(huò)工作者並不滿足於加工複雜、營養價值低的傳統木薯,培育出了可以生吃的木薯品種。我曾經見過其中的代表「華南9號」,因為富含胡蘿蔔素而呈現金黃色,殊為奇特。至於毒性,反正我生吃了之後現在還能寫稿。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Wikipedia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物種日曆」,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點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當我們在討論食品安全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風味人間》中的順德魚生:為了健康,切莫貪戀固有風味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