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何才能從勸善書中讀出修真密語?

如何才能從勸善書中讀出修真密語?

論及道教經典,太上道祖之《道德經》和「善書之祖」《太上感應篇》最為世人熟知。

自古及今,很多人對道教的了解都是起源於勸善書,書中提到的諸多勸善思想對社會的發展和民心的安定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比較成熟、完備的道教勸善書,最早應成形於北宋末年,於明清時期廣泛流行。

《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以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等等勸善經典,往往成為誦經奉道之人勸世的主要依據。

但書中所蘊含的道家哲思,卻是可以超越時代認知的。(資料圖)

勸善書的文本一般都不會很長,文辭也比較簡潔直白,所以閱讀的門檻並不高。但書中所蘊含的道家哲思,卻是可以超越時代認知的。

尤其是貫穿各個勸善經典中的承負思想,是建立在中國獨有的血緣宗親關係之上的報應理論,其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即便是在文化水平已經有很大發展的今日,道教之勸善書也不失為蒙學教育、智慧開發、思想引導的佳作。

道教勸善,首要的目標在於使眾人能夠成為一個善人。

但對於奉道者和修行人來說,讀經典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文字的解讀上,再做進一步思考,會發現原來祖師留下的勸善文本其實也是一本修真寶典。

道家認為嬰兒出生時所表現出的一切情態是一種本然,本沒有好壞分別。(資料圖)

若想參透祖師的字字珠璣,則先要明白道教為什麼會勸善?在先秦百家中,曾為人生來是性善還是性惡有過爭論。

在道家理論中認為,嬰兒出生時所表現出來的一切情態都不過是一種本然,本沒有好壞分別。

所謂好壞,只是成人世界後天強制形成的某種規則體系,並以此標準來維繫社會的運行。既制定標準,便與人的天性自然有所背離。

所以道家勸善,要實現的終極目標並不是勸說人們去做一個好人,而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內省和內觀,從心靈的深處去發覺「我」的意義,從而找到我之自然。

能遵循我之自然,便是悟出了自身之道。所謂芸芸大千,他們之所以不能夠脫離世世縈纏之苦,是因為眾生皆是舍「我」而去求諸多外在。

有所求,必有所欲;有所欲,必會導致妄念、妄行,以致生出無窮惡果。

道教以「息心寡慾」為修行的要旨,意在勸誡人們減少不必要、不合理的欲求,讓貪求外物的心神安寧下來。明心以正意,這是道教勸善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指。

明心以正意,這是道教勸善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指。(資料圖)

道教勸善書中經常勸導人們要行善積德、要保持仁義禮智、要不生妄心歹念,如《太上感應篇》中提到,唯有「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且要堅持為善不已,才可以求得「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的人間果報。

若能夠進一步精持此等善念善行,則可以實現「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的修行夙願。

從宗教的社會意義角度來講,此等勸善、勸世的說辭仍然以人間綱常為基本前提,是希望聞經聽法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只有去除掉種種傷害他人的惡念、惡行,「語善、視善、行善」,才可獲得人生福報。

為了鼓勵眾人能夠堅持「一日有三善」,道教勸善書中還提出了諸如功過格、勸善圖說、勸善歌等鮮明易懂且可以自我省察的方式,規勸人們以勤於行善的方式去來達到正心處物的人生宗旨。

為了進一步避免人們在自我省察上的缺失,勸善書中還提到天地之間有司過之神擇日對眾生的言行進行考察。

有三台北斗神君、身中三屍神、家中灶神等等,這些神明無時無處不在,其督察的意義在於使人明白「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窺,一動一靜,神明監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此與儒家所講之「慎獨」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表面上看,道家與儒家對普通百姓的勸善,二者所體現出來的方式看似並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仁義禮智信等常規態的人生命題。

但道祖曾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莊子也曾言「竊國者諸侯」,道教認為正是因為世人過分強調忠孝仁慈等事,所以才出現了「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情況。

有人不禁要問,道教勸善的根本理念和勸善的具體行為是否因此而產生衝突?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不僅要要求自己心起於善、一日三善,更要把善心、善行的理念逐步提升至繕性的高度。(資料圖)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祖認為因為大道既廢,所以人們才會去倡導仁義之事。

既然勸善是要每一個人都復歸於自然,回到自身之道,那麼著手點必須從日用之綱常入手,從勸導仁義之善以為始,

使眾人的善言善行完全出乎於本性的萌發,最終臻達忘乎善惡之別、一切皆為上善的聖人境界。從道,至仁義禮智,這是社會流於下的表現;

而道家修行的一大原則為「逆返先天」,從形而下的道器去修證,以得形而上的道之真。以此修行之方去行勸善之事,其理則無差別。

儒家在教化世人時講「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相比之下,道家之「上善」則是沒有終點的修行。

修道、悟道的過程是沒有止境的,道教勸善的意義正在於使所有人都能夠成為更好、更接近於本真的自己。

這是不斷精進的過程。因而,讀道教勸善書,不僅要要求自己心起於善、一日三善,更要把善心、善行的理念逐步提升至繕性的高度。

從本性上去修證身中的大道真常,這才是從勸善書的普世意義中讀出了道家獨有的修真密語。

(編輯:如風)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合氣煉神人體符 神靈安然護生命
看「陰陽宅」是什麼意思?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