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機器人也挽救不了人與人之間那微末的信任

機器人也挽救不了人與人之間那微末的信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能相對論

近日,有幾個涉及食品安全及酒店衛生的視頻被大肆報道,什麼食品材料都過期幾年,什麼五星酒店不換床單、一塊毛巾一抹到底,這些都已經不能稱之為「新聞」了,曝一次,好一陣子,又曝一次,又好一陣子。說實話,反正我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而民眾除了感到憤怒以外,一種呼籲使用機器人代替人類員工的聲音正在發酵。


機器人只止癢,病得從根治起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機器人的產生並不是用來彌補人類自身犯下的過錯,機器人是為了輔助人類提高效率,更好的生活與工作。

從技術上來看,機器人確實能代替現有類似廚師、保潔等人類員工的工作崗位,並且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這麼做了,比如阿里的未來酒店、海底撈的無人餐廳,但目的性確截然不同,類似事件發生後,再用機器人代替只是單純的為了防止人類員工再犯類似錯誤,根本沒有意義。

這次機器人挽救了餐飲業、酒店業的名聲,下次難免不會在旅遊業、服裝業又出現什麼噁心人的事情。

當人們對機器人的信任與期待高出人類自身之時,是很可悲的事情,這表示社會信任、職業道德已經跌至了谷底。

退一萬步講,機器人的背後操縱者還是人類本身,類似酒店行業是一個涉及消費者個人隱私的行業,當機器人真的全面進入酒店行業以後,那些心懷不軌或者說不具職業操守的從業人員,能利用機器人干出的齷齪事我都能想到幾十件。

所以到時候事情再被曝光,我們是不是又要開始怪罪於機器人,又重新要求人類員工代替機器人?

畢竟現在利用機器人犯罪也不再少見:例如,2017年國內破獲的一起網路詐騙案,犯罪就是利用多種手段進行詐騙,其中就包括使用聊天機器人軟體,裝扮成各種美女,與被害人聊天、談戀愛,騙取被害人財務。還有一個更誇張的案例,在2015年瑞士警方逮捕了一個名為Darknet Shopper的犯罪嫌疑人,罪名是它在網路上購買毒品,而Darknet Shopper正是一個機器人,除了毒品它還購買了攝影機、護照掃瞄套件、棒球帽等東西。在警方介入前,所有它購買的東西,包括它自己,都在瑞士聖加侖州的 Kunst Halle 藝術展上展出。最後警方認為購買毒品用於展覽,不構成犯罪,沒有起訴這個項目的工作人員。

另一方面,機器人進入服務行業真的所有人都準備好了嗎?一開始或由於新鮮,覺得好玩。但時間一長,會發現至少目前機器人還滿足不了人們對於服務業的要求,機器人還不具備所謂的「人性化服務」。舉個幾個例子:入住酒店後,我發現房間內我需要使用的東西壞了,比如電吹風或是電視遙控器或是其他的什麼?酒店沒有一個人類員工,我跟誰反映問題?再比如,我入住酒店後隔壁的客人很吵,打擾了其他顧客的休息,我向哪裡反映?又或者機器人能完成與顧客的溝通嗎?在無人餐廳吃飯,飯菜中出現異物又該怎麼辦?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現階段機器人能解決的。

所以,發生在酒店業、餐飲業的等等亂象,還需從監管單位、企業自身、員工自己三個方面著手解決。


再別怪機器人搶了人類工作,是人類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

常說機器人搶了人類的工作,但事實卻是人類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

這次爆出的「五星酒店衛生亂象」只是很多行業中的一個縮影。看看旅遊業,導遊對著旅客破口大罵;物流業,快遞員眼紅財物監守自盜;計程車行業,司機危險駕駛、偷拍、強姦時有發生。

這些事件也正是除了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力成本之外,讓機器人廠商認為市場「前景廣闊」的眾多原因之一。於是機器人導遊、無人飛機送快遞、無人駕駛汽車等一批產品都在進行商業化嘗試。

任何一件商品的出現,都表示著市場有對應的需求。就像體育比賽中,為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電子裁判,就是因為人類裁判經常出現錯誤判罰,如果單純只是裁判自己失誤造成的,大多數人還是可以理解,但偏偏很多裁判是因為收受賄賂而故意為之,使得人類裁判工作越來越不受信任,此時電子裁判的出現就符合所有人的需求。

雖然以上事件的發生都是個人行為,但有句俗話叫「一顆老鼠屎壞了整鍋湯」。當這些事情發生到一定數量,就會質變,因為一切事情都表明這些事件的發生不是意外,人們開始擔心「我會不會遇到那樣的導遊、我的快遞會不會被偷、我打車時會不會遇到壞司機」。於是「若是機器人從事這些行業,我就不用當心了」這樣的想法開始發酵、擴散,最後機器人終於取代了人類員工。

儘管,機器人代替人類員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李彥宏所說「技術革命,不論你喜歡不喜歡,都會發生。比如蒸汽機和電力的發明,都會因解放勞動力造成大量的失業」。

可是,若是由於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了信任,需要機器人來彌補才導致那一天的到來,我們人類是不是太可憐了?


當機器人也不被信任時,我們該如何是好

「信任機器人」其實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偽命題,無論是現在,還是機器人滿大街跑的未來。

「不信任」是人類骨子裡的東西,從不同地域到不同國家再到不同膚色最後不同種族,所以人與機器人這種跨「物種」之間也是不會有任何信任的。

不光只是因為機器人也會犯錯,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機器人永遠無法理解人類的感性思維,也更加不會知道人類的道德是個什麼東西。

有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詮釋目前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人類現在就像是趙匡胤,而機器人則是手下的大臣們,在北宋建立以前,我趙匡胤可以和你們一起出生入死、喝酒吃肉,但我如今成了皇上,那我是絕對不允許功高蓋主的事情發生。

人類現在對機器人信任,也是因為現階段社會發展需要機器人需要人工智慧,一旦建設基本完成,人類當上了「皇帝」,會允許機器人再繼續發展嗎?

所以現階段人類對於機器人的信任正是因為機器人還處在人類的完全掌控之下。

前火幣集團首席戰略官蔡凱龍就這類問題提出過一個觀點,「人類是願意麵對一個強大的、理性的、行為可預測的機器人,還是一個強大的、感性的、行為不可預測甚至有主見的機器人?」我想人類絕對還沒準備好迎接後者的到來。

人類是多疑的同時也是健忘的,那麼當機器人代替人類進行各種工作時,難免會發生事故,比如已經走上了商業化的無人駕駛汽車,萬一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了幾起特別嚴重的交通事故,會不會對機器人的僅有的信任隨著事故的增多而慢慢磨滅,又開始尋找代替品?人類又開始回到工作崗位?一個個循環周而復始。

歸根結底,傲慢與偏見才是人類自身最大的問題,當人類無法解決自身的陋習時,無論找尋什麼樣的代替品,都會被各種理由最終否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房地產「下半場」,地產大數據的機遇
既不是業界首個也非框架,阿里媽媽 的XDL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