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農在古窯遺址撿到一件瓷器,弄不懂用途,後被確認為鎮館之寶

老農在古窯遺址撿到一件瓷器,弄不懂用途,後被確認為鎮館之寶

在當今社會,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高,對古文物的保護力度也越來越大。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博物館修建的熱潮,其中浙江博物館絕對算上重要的教育學習基地。在浙博之中,有十大鎮館之寶,其中有一件「出身」最為寒微。

要知道,文物最講究出處,字畫需要名家的創作甚至著名收藏家的收藏,青銅器除了器型、重量、尺寸外,銘文之類也非常重要。如果是瓷器,講究的是窯口和皇家的認可,但這件元龍泉窯舟形硯滴的出處看起來卻那麼普通。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位老農在浙江龍泉上嚴兒古窯址遺址尋覓,突然就找到了它。看起來,雖然晶瑩剔透,但古里古怪的。它既不是實用的瓶瓶罐罐,又不是欣賞用的把玩件。到底是什麼,老農也不清楚。

回到家中後,他將這件瓷器拿給同村人看。可是,眾人七嘴八舌,也說不出一個究竟。最後,他帶著這件瓷器來到了文物管理部門,結果卻令人驚訝。浙江博物館徵集了這件藏品,經過專家的反覆認證,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並且列為浙江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按理來說,像瓷器這種文物,要列為如此重要的地位,要麼是出自於名窯,要麼是在皇宮之中流出的。龍泉古窯雖然出名,但畢竟是民窯,而且這件藏品在當時並未送入宮中,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窯底貨」,來歷不明,到底有什麼地方配得上如此的身價呢?

首先要確定它的功能,作為瓷器,它確實不是我們常見的瓶、罐等器皿,也不是清朝康乾時期大量出現的賞玩品。它其實是文房用品,叫做硯滴,又稱水滴、書滴。它的作用是用來儲存硯水供磨墨所用。清末民初的著名文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曾經介紹:

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日滴,不名曰盂。

相比我們熟悉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來說,硯滴雖然也有一定的實際用途,但並不是文房的必備品。它的出現,更多的是古代文人在閒情逸緻中把玩,用以開啟靈感等作用。因此,硯滴做工都非常精細,也非常別緻。

它的造型很多,蛙形、兔形、龜形等等,在宋元時期,硯滴興起,特別是龍泉窯的最為出名。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的都是新品種,而船形的也是當地風土人情下的產物。這個時候的龍泉窯,在實用瓷器上已經過了巔峰時期,產品則轉變器物生產的風格,而且還主要用以出口。所以在這件元龍泉窯舟形硯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種異國情調的色彩。

陶瓷專家一致認為,這件珍品,胎質細膩光潤,釉層肥厚,做工極為精細。它被製成一葉扁舟,船艙外的船夫穿著蓑衣,正攀援篷頂去取斗笠,而船艙之中的兩個人正在閑坐品茗。三人一同構造了一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畫面,也讓整個文物顯得富有生氣。

英雄不問出處,國寶也不必糾結於傳承有序,如此精美而難得一見的佳品,怎麼不會受到如此規格的禮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是李淵最寵的妃子,恃寵而驕,她家僕人連李世民也不放在眼中
此皇帝在位時,紫禁城火災次數最多,傳言皇后都被燒死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