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飛失徐州,關羽失荊州,都不如諸葛亮這件事情對劉備影響大

張飛失徐州,關羽失荊州,都不如諸葛亮這件事情對劉備影響大

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劉備,關羽,張飛三位,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在桃園對天盟誓,舉酒結義成兄弟,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其中還出現過張飛失徐州,關羽失去荊州的事情,那麼作為劉備的兩位兄弟相比誰對劉備坑的比較大那?首先說明一點這裡說的《三國演義》請不要對照歷史上。

先說下劉備徐州如何得到,張飛是如何失去的.當初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攻打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這個時候劉備帶領千餘人前來救援陶謙, 而此時呂布,攻打曹操,曹操根據地失陷,於是回兵兗州。陶謙先是叫劉備為豫州刺史,叫他駐軍在小沛之後陶謙病重表示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在三讓徐州之後劉備遂領徐州。之後劉備與關羽去攻擊袁術留下張飛守徐州,張飛因為酒後打了呂布的老丈人曹豹,曹豹懷恨在心與呂布聯合夜晚偷襲徐州,張飛酒還未醒,不能力戰。在十八騎燕將保著下殺出東門去找了劉備和關羽。

在說下劉備荊州得來,關羽如何失去的,劉備在被曹操擊敗之後聯合東吳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的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這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之後關羽北伐發動襄樊戰役,圍襄樊困曹仁,水淹七軍,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孫權和曹操都不願意看到關羽勢力發展,聯結起來,曹操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孫權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關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 襄樊戰役結束.

先來分析張飛失去徐州,劉備知道失徐州以後說「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關羽問起嫂嫂下落如何。張飛說失陷在徐州,也被呂布奪取。關羽抱怨,當初你自己說要守城,兄長交代了你些什麼?現在不但城池丟了,還把嫂嫂也失陷了,如何了得!張飛惶恐,無地自容之下拔劍自刎。就在此時,劉備向前抱住張飛,奪下佩劍,說了一句自己的經典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劉備起家與其他諸侯不一樣,劉備缺少地盤才會出現顛沛流離的情況,表面上劉備佔據徐州之後,如果能做大也確實可以據之爭奪天下。但其實劉備很難守住徐州,曹操擊敗六部迎接漢獻帝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北方僅次於袁紹的第二大割據勢力,曹操與袁紹早晚會有一戰,因此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一定會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因此徐州問題上不管是劉備,呂布,曹操都會在和袁紹開展之前解決的,所以失去徐州是早晚的事情,劉備的說的很清楚,得到徐州沒有什麼高興的,失去徐州也不用悲傷。

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關羽失去荊州失去了諸葛亮的先天條件,關羽死後兩年,劉備打這位關羽報仇的旗號出兵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導致蜀國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劉備也死在去可以說蜀國嚴重實力受損所以相對來說關羽失荊州比張飛的問題嚴重多了。

但是其實在荊州問題上諸葛亮和劉備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所以關羽在荊州勢力發展, 吳國就出現危機,但」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國爭奪荊州,把蜀軍主力10餘萬消耗在荊州戰場,劉備、關羽也為此喪命。蜀國龐統、法正、趙雲,皆主張放棄荊州,集中主力北上爭奪雍、涼和關中,並有吳國為援,如此蜀國形勢當會改觀。既然劉備、諸葛亮未覺察其戰略計劃的錯誤,所以對吳國必全力爭奪荊州,毫無思想準備。他們把蜀漢兩大戰略據點之一的荊州重任,只交給關羽一人擔當,以一人之智力,如何能對付魏、吳兩大敵對強國。而且,在關羽北伐緊要關頭,又不給予一兵一卒支援。所有這一切,皆源於《隆中對》所包含的錯誤因素,未據政治形勢發展而加以修改所以說日後必敗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但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旅行者 的精彩文章:

趙雲長坂坡敢在曹操軍中殺七進七出,為何面對此人感嘆死於此地
魯智深對宋江都不佩服,但是卻對此人敬佩崇拜

TAG:漫旅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