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新時代來了!22萬億理財市場「易主」,再也不能傻傻買了!

新時代來了!22萬億理財市場「易主」,再也不能傻傻買了!

(道君說財)在座的各位,有誰沒買過銀行的理財產品?

目前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已經達到22.32萬億元,相信這裡面也有你的血汗錢,但這個22萬億市場要有「新主人」了!

銀行理財子公司,來了!

12月2日,銀保監會在周末晚間發布重要政策文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

至此,銀行理財正式步入了「子公司時代」!

此次管理辦法的下發,不單單是對於銀行理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新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直銷銀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更是關乎咱每一位老百姓的錢袋子!

目前,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已經有19家了,包含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在內的十餘家機構均公告成立了理財子公司。

這些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規模還很大,出資額都不菲,最少都是10個億以上:

像工行這類「宇宙大行」出資就更多了,一下拿出160個億來。

160個億有多大? 比較一下基金公司出資額,你就有知道這個有多巨無霸了。

一般個人持股和控股的基金公司,資本金只有一兩億元。比如華夏基金,這已經是基金業裡面比較大和老牌的了,註冊資本也才2億多元……

銀行就是財大氣粗,一出手就是10個億以上!

「新主人」是幹啥的?

那這些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都是做什麼的呢?

根據管理辦法的描述,主要會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私募理財產品、提供理財顧問和諮詢等,但不允許吸收存款、發放貸款。

簡單說,以前銀行理財業務和銀行一個整塊做的,現在單獨剝離出來了。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銀行向外剝離業務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從最早的「資產管理公司」用來處理不良資產,到消費金融子公司,單獨做消費金融,再到現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單獨銷售理財產品。

所以,未來的銀行理財請投資者注意:

不管你是從何種渠道購買的銀行理財,最終的負責人都是銀行理財子公司,而不再是銀行本身!

銀行理財再也不能傻傻買!

以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低風險代名詞,很多人都不會去看產品具體投向哪裡,都是盲目買入後靜待收益到手。

這次管理辦法還顯示,銀行理財產品可直接或者間接「投向股市」,也就是說,你可能會買到基金類產品了。

這對股市算是一個大利好,市場將迎來更多入市資金。

與此同時,今後銀行理財產品種類會大幅增多,高風險型的產品也會有很多。

因此,未來大家銀行投資,不能像以往「閉眼盲投」,要看清楚,你買的銀行理財是屬於哪類產品,是投向貨幣市場?投向債券市場?還是投向股市?

不僅如此,購買銀行的門檻徹底沒有了!

此前, 資管新規發布的時候,把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現在這個新管理辦法把投資的門檻降得更低了:監管不設置理財銷售起點硬性要求,銀行自行設置。

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和公募基金一樣1元起步。

銀行越來越親民,這算是大好事!

除此之外,管理辦法免去了對客戶首次購買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的「面簽」要求,只要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即可。

大家不要小看這點,在大城市的看官覺得無所謂,反正到處都是銀行網點,但是在很多縣城和鄉鎮,確實沒有這麼多銀行網點,好多優質理財被先天性屏蔽。

少了「面簽」這個約束,確實會給很多人帶來了方便。

未來,會有更多人可以在更多的電子渠道買到銀行理財產品,比如類似支付寶、微信理財通等等。

市場的放開、競爭的加劇,銀行理財將迎來巨大的變革!

從今以後,才是銀行真正的「大競爭時代」和「理財有風險」時代的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商參閱 的精彩文章:

「堅持不上市」的老乾媽,到底憑啥這麼硬氣?
幼兒園不許上市,那些已經上市的怎麼辦

TAG:政商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