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皂莢性烈,降氣祛痰通絡,臨床可大有所為

皂莢性烈,降氣祛痰通絡,臨床可大有所為

皂莢臨床用的少,但功效可不弱,本文即臨床大夫運用皂莢的心得和體會。其降氣、消喑、通絡作用顯著,吹鼻外治也可救急。大家對皂莢在臨床中使用有什麼好的經驗嗎?

皂莢性烈,降氣祛痰通絡,臨床可大有所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皂莢三用

作者/方春陽

皂莢有大小之分,筆者臨床常用小者,即俗稱之「豬牙皂」。筆者運用牙皂之臨床經驗,與本草文獻記載頗有出入,茲分別舉例介紹於下。

  • 降氣平喘:

牙皂有較強的祛痰作用,眾所周知,筆者則發現其降氣功能亦大可讚賞。

曾治一婦產後喘促,咳逆息涌,不能平卧,已經3日許。該婦宿有肺結核、支氣管炎。診見舌紅絳無苔,脈弦細而促。陰虛顯然,痰涎又盛。前醫診斷不誤,處方亦基本合拍。其方為光杏仁10g,川貝6g,炙桑皮10g,苦桔梗10g,炙紫苑10g,炒蘇子10g,炙橘紅10g,南北沙參各15g,鮮石斛24g。迭進3日無效,必因方中降氣之力不足,而桔梗亦兼開提太過。

喘之盛由於痰之涌,痰之涌由於氣之逆,治痰先治氣,古有明訓,遂於原方中去桔梗,加炙牙皂5g。午後3時許進葯,7時後喘咳漸平而得平卧,一覺睡至次日天明,病去大半。續進2劑,除偶有一二聲咳嗽外,余恙全蠲。前醫方中非不除痰,而竟無效者,蓋痰涎壅盛之際,非降其氣不可。牙皂降氣力宏,又能祛痰,故一旦加用,即獲捷效。

  • 祛膩開喑:

感冒後表邪未除,食用葷腥油膩之品,尤其是甲魚、鰻魚、鱔魚等高蛋白食物,導致失音,使用一般的解表、宣肺、化痰、清熱、補肺、滋腎諸法,很難奏效,必於辨證施治方中加用炙牙皂,始克有濟。

如治一男性壯年患者,失音已達3個月之久。初起系感受風寒,不慎房事,嗓音不亮,自認為虛而進食甲魚及鰻魚各500g左右,遂至完全失音。曾經中西藥物治療,迄無寸效:診得脈弦偏滑,舌苔正常。此屬痰熱阻絡,金實不鳴。擬方用苦桔梗5g,生甘草5g,薄荷(後下)5g,凈蟬衣5g,瓜蔞皮10g,制半夏10g,小川連3g,絲瓜絡10g,木蝴蝶3g。服3劑效不顯,細詢病史,始知前情,遂於上方中加炙牙皂5g。3劑後音始出,續進4劑痊癒。

  • 通絡消癰:

炙牙皂有較好的通絡消癰作用,筆者常用該葯配伍生香附,加入瓜蔞散中治乳癰,其效果遠較單純使用瓜蔞散為優。蓋治乳癰不宜一味寒涼,必用辛散通絡之品方有佳效。

如治一新產婦乳癰,紅腫掀痛,徹夜叫號,反覆發作,殊感痛苦,他葯時效時不效,求方於筆者,即授炙皂牙5g,生香附30g,全瓜蔞30g,蒲公英30g,明乳香10g。酒水各半煎,頭二汁內服,三汁外洗。一劑知,二劑已。直至斷乳,未曾複發。

筆者體會,牙皂性雄力猛,使用劑量不宜過大;要用蜜炙透,否則容易引起嘔吐。



皂莢治療過敏性鼻炎效佳

作者/管淑蘭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皂角所含的皂甙有降低表面張力、刺激局部粘膜、促使局部粘膜血循環的作用,並有抗菌消炎之功效。早在《丹溪心法附余》記載:「通關散吹少許入鼻取嚏」,其通關散中就有皂莢。

受其啟迪,筆者20年來應用皂莢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甚佳。

其方法是:用皂莢研末,取少許吹入鼻中,同時,用皂莢末與食醋調成膏,取豆粒大小敷於雙側鼻旁迎香穴,早晚各1次。用藥5分鐘後,病人感鼻部微脹,嚏頻作,鼻腔內分泌物較用藥前增多,約5~10分鐘後癥狀自然消失,諸恙悉除。一般7天為1療程,兩療程左右即可痊癒。第2年入冬後預防性治療兩療程,以鞏固其療效。鑒於過敏性鼻炎病人甚多,尤以冬季為重,遇冷即發,時好時壞,日久不瘥,應用此法治療效佳且方便,深受患者的歡迎。

如治白X,男,35歲,工人,鼻塞遇冷加重10年。自述經常鼻癢、鼻塞、噴嚏連作,清涕似水,遇寒冷加重,得溫則舒、冬季更甚,平素易汗出,鼻乾咽燥,嗅覺減弱,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曾服蒼耳子散、撲爾敏等藥物治療,效不顯。以皂莢粉治療兩療程,癥狀消失,第2年入冬後又預防性治療兩周,隨訪2年未見複發。



皂莢散吹鼻治療面神經麻痹

作者/婁啟明

本人多年來取皂莢散吹鼻孔治療面神經麻痹每應手取效。

處方:取大皂莢若干(文火炙干),研極細末(裝瓶密封備用),臨用時葦莖筒裝葯少許吹鼻孔內。向右歪吹左鼻孔,向左歪吹右鼻孔,早晚1次,10天內有效。

此方為祖傳秘方,從1970年起,治療百餘人無不應手。

例如:朱XX,女,20歲,農民。因夏天炎熱睡在窗口下,次日早上嘴歪向左方,右眼不能合,流淚,嘴角流口水,吃飯不便。經數醫治療10餘日無效(用藥不詳),愚用皂角散吹鼻孔,1日2次,7日痊癒。

又如:王XX,女,30歲,因在田地受風,第2天嘴歪向右方,流口水,吃飯時湯從左口角流出來,左眼不能合,不知不覺流淚。經兩家醫院治療1個月無效,經用皂莢散吹鼻孔10日痊癒。

再例:趙XX,女,48歲,農民。因和夫生氣,晚上啼哭夜半,後半夜入睡,第2天早感覺嘴麻木,吃飯不便,右眼流淚,鏡子一照,嘴歪向左方,說話時不覺口水從右嘴角流出。忙去醫院診治,經多家醫院治療60多天無效,百里遠程前來診治,經用皂莢散吹鼻孔10日痊癒。

再又例:王XX,男,50歲,礦山經理。因去工地指揮工作,操勞過度,次晨起床,洗臉,刷牙,深感嘴眼(右)活動不變。笑中妻子發現嘴歪向左方,右眼不能閉合。經過數醫治療無效(用藥不詳)經用皂角散吹鼻孔,早晚各1次,15日痊癒。



皂莢治療骨鯁其功甚捷

作者/張海津

皂莢外用取嚏法治療食管異物為余家傳效驗方。數年來筆者採用本方法驗證因豬、雞、鴨、魚骨鯁於食管上口處病例,其功甚捷。現介紹於下:

處方與製法:大皂莢30g炒熱後搗碎研為細末,裝磁罐內密封備用。

用法與禁忌:每次約取皂莢粉末3g直接吹入鼻孔取嚏,見效即止。孕婦及有肺胃出血傾向者忌用。

  • 豬骨鯁案例:

李XX,男,12歲,1993年8月26日就診。

患孩午餐進食時誤吞豬排碎骨一塊,鯁於食管已2個多小時,因吞咽困難,咽喉及食管部疼痛難忍而急診入院。經檢查咽部紅腫充血,吞咽困難,頸胸骨處有明顯觸痛感。X線攝片報告:食管上口處部位見一小塊陰影。豬排碎骨鯁於食管上口處診斷無疑。余則取皂莢粉末3g,依上法吹入鼻孔取嚏,隨則聞見患孩劇咳嗆聲,一塊長約2.1cm×1.8cm橢圓形的豬排碎骨隨聲而出,一次成功而吿痊癒。

  • 雞骨鯁案例:

陳XX,女,32歲,某中學教工,1992年2月8日就診。

患者於晚餐時誤吞雞骨碎片梗於食管已4個多小時,其間經多方處理罔效而急診入院。入院檢查:患者臉色蒼白、頭汗如珠,痛苦非常,咽喉部紅腫充血,滴水難入,頸胸骨處觸痛感明顯;X線攝片報吿:食管上口處見一小塊陰影。診斷:雞骨鯁於食管上口處。余則按上法治療,當即見吐出雞骨碎片帶有痰涎血絲,藥到病除,立見其功。

  • 魚骨刺鯁案例:

胡XX,男,19歲,1992年2月24日就診。

患者於2天前晚餐時不慎誤吞青魚骨刺1塊,由於過於緊張當即灌服食醋,後又服威靈仙未見效,且有下移之感,吞咽時胸骨灼刺痛,坐卧不安,痛苦難以名狀,歷時已2天,而急診入院。入院檢查:咽喉充血、頸胸骨明顯觸痛。診斷:青魚刺骨鯁於食管上段。余用以上方法取嚏,即刻見咳出青魚刺骨一塊。

食管異物是臨床一種常見的急症,處理不當將給病人帶來痛苦。筆者採用本方法是依據皂莢性味辛咸溫,取其性烈而力宏,具有開竅通關、祛痰催嚏之功,用於取嚏能有效地使食管異物隨噴而出。



皂莢治療面部痤瘡

作者/葉青

皂莢具有辛溫走行之性,質地滑潤,又入肺經,肺主皮毛,故能祛垢潤膚,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鄭蕙芳主任醫師以此葯為主,創製「洗面方」,治療青年面部痤瘡效果很好。筆者遵鄭老用方,治療青年女性每逢月經前期面部起疙瘩或原有痤瘡加重者,療效滿意,對因用化妝品過敏而致面部起紅丘疹者亦可用之。

方葯組成:大皂莢1個(打碎),橘葉30g,浙貝15g,薄荷15g,野菊花15g。

用法:水煎取藥液約半面盆,待水溫稍降後,用毛巾浸漬藥液洗敷面部約10分鐘,每晚1次,每劑可以用2天,第2次需加熱後再用。一般6~10天見效,若癥狀隨月經周期而發者,可重複治療或配調經內服之劑。

如治張女,22歲,因面部痤瘡隨月經周期而發1年。患者曾因月經後期,量少在它處服中藥治療,以後月經基本正常,但面部痤瘡逐漸增多,近1年每逢月經前10餘天痤瘡加重,以前額、面頰部明顯,紅腫高起皮膚。曾到皮膚科就診,局部外用藥膏,也曾用化妝品等效果不佳。遂處以「洗面方」按上法,每晚熱敷洗面1次,並囑其洗完後不得再外出,以免再多受冷風刺激,忌食辛辣之品。患者1周後來診,面部痤瘡已明顯縮小,未再起新的,根據其有經前複發加重的特點,重複治療3個周期而愈。

皂莢具有辛溫走竄之性,又味咸能輕堅,能祛風消腫,解毒,配橘葉、浙貝行氣軟堅散結,薄荷疏風散熱祛濕,野菊花以增強其清熱消腫解毒之功,全方以皂莢為主,行中有散,疏中有清,共奏祛風散郁,消除痤瘡之功效。



皂莢治療大骨節病及痹證

作者/頡克勤

皂莢辛咸溫有小毒。常用於祛風痰,除濕毒,殺蟲。我曾用治大骨節病等獲效。

大骨節病系地方病,其證身體四肢骨節對稱疼痛腫大,重者肢體痿短,肌肉痿縮,關節屈伸受限,時或痛處發熱,影響體形、勞動及健康,患者精神亦痛苦。我從七十年代初用中藥治療大骨節病250餘例,選用《本經》「主風痹,死肌」的皂莢作丸治療,有效率為96%。

方用大皂莢去皮弦子絲,碾細過籮,煉蜜為3g重丸,每服3~6g,每天3次,1月為1療程。

在治療中,一般服藥數天骨節疼痛即減輕,關節屈伸度增大,繼而行動日漸靈便,飲食、面色、體力亦有改善。

服藥1療程後,172例患者疼痛消失,關節功能好轉,其中82例關節屈伸大為好轉,唯病重體弱患者關節彎曲難於復原,但堅持服藥2個療程以上,能使痛止而恢復勞動。

服藥根據患者體質,於3~6g之間掌握劑量(體弱者少用),兒童酌情用1~3g,未有不良反應。

如治馬某,男,60歲,1971年春診。患大骨節病已30餘年,諸骨節增粗疼痛,十指骨短變形,痛勢因外感、受寒、勞累而加重,未曾間斷。膝、肘彎曲不能伸直,亦不能屈盡,臂舉則手指難拈其同側之耳,下蹲則臀不能近其腳跟。指、肘、膝關節皆腫大,諸肢萎短。乃施皂莢丸每服6g,日3次。

3天後漸見痛減,食增,關節活動增大,服至1月,痛止,指可拈及腦後,腿亦能下蹲,勞動自如。自求再皂莢丸以冀除根。連續服3月余,萎短之諸肢略見伸長,20餘年來關節疼痛未發。

——END——

⊙版權聲明:文章選自中醫雜誌1995年第36卷第6期,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楊貴妃傾城美貌的奧秘竟然是它!丨杏林大觀園
寒風來襲,小心吹「歪」臉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