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作者丨那小石

來源丨愛貝睿

前幾天,幾個油膩中年聚在一起,聊到小時候整天「野」在外面乾的那些「好事」:


掏鳥窩,捅馬蜂窩,站在房頂上偷鄰居家的桑葚……

孩子們聽得出神,就問:你們小時候怎麼那麼有意思?這些我們都沒玩過。

幾個大人面面相覷:可不,現在樹都不讓爬了,啥啥都不讓幹了,活蹦亂跳的孩子被當成植物養……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這讓我想起了一本書,《讓孩子做 50 件危險的事兒》。書中說,過度養育和嚴苛的安全標準,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切斷了他們探索周遭世界的機會,使得很多孩子成了「易碎品」。

沒錯,孩子都沒見識過什麼是危險,如何防範危險?

儘管我們的意圖是好的,但是孩子終究要獨自去面對各種危險。那些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的小冒險,還是應該讓他們親自去體驗。


一、下面這 3 件看起來瘋狂又危險的事,你會讓孩子嘗試嗎?


1、玩火

火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元素,學會控制它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過程。有機會接觸和體驗,應該讓孩子玩玩火。


我小時候,大人不讓玩火,把火柴、打火機都收起來。我就趁大人午睡的時候,偷偷爬起來,擦火柴玩。一開始擦不著,就一根根的試。騰!火苗瞬間燃起,嚇得我趕緊扔掉。媽呀,嚇死寶寶了!尖叫哭!我媽被驚醒,從床上一躍而起!

孩子的好奇心,壓是壓不住的。我們現在索性就跟小妞一起玩。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小妞在爸爸的陪伴下試著點蠟燭


一起點生日蠟燭,我跟她講,怎麼按打火機,會噴出火苗,離太近容易燒了頭髮。

還給她買過燈籠,讓她觀察點了蠟燭放進去光影的變化。感受,燭油滴手上會很燙。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圖片來源:那小石


小妞和爸爸在觀察「蠟燭的呼吸」,打開玻璃罩,火苗瞬間變大


夏天去郊區野餐,小妞還跟在朋友家幾個略大的孩子後面,大家一起搗鼓著生了火,烤了肉串。

回來她就知道,火可以點蠟燭,可以照亮,可以做飯,不過,火也很燙,用火要小心。


2、擁有一把小刀

發展心理學發現,3~4 歲的孩子,不需要幫助,自己就能使用剪刀;4~5 歲的時候,可以用剪刀沿線剪東西;5~6 歲的時候,能用刀切軟的食物。

更讓人驚訝的是因紐特人剛學步的小嬰兒就開始用刀

因紐特人也像我們一樣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膳食中的鯨脂極難嚼爛,因此需要藉助鋒利的刀,來切割食物。在這一操作中,刀尖與孩子們的鼻頭,距離不過幾毫米

聽起來很瘋狂!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讓孩子玩小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割破手指怎麼辦?


聽過《睡美人》的故事嗎?在「公主會被紡錘刺傷而喪命」的詛咒下,國王和王后杜絕任何尖利的物品出現在公主的生活中。結果呢,在嚴密的保護下,公主對尖東西毫無認識,不能分辨危險,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最終,在一座古塔中,公主還是因好奇紡錘而被扎傷。

小刀是萬能的工具。不能因為怕孩子受傷,就不讓他嘗試。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想想我們小時候,沒有卷筆刀不都是用小刀削鉛筆嗎?又有幾個因為削鉛筆受傷呢!

如果你不讓小孩接觸,他只會少項生存的技能。相比語數外,用刀具,可是一項更基礎,也更必要的技能哦。

幼兒剛開始接觸刀具,可以挑選那種兒童款的塑料鋸齒刀,切一些比較軟的東西,比如香蕉、煮熟的胡蘿蔔。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切記,在孩子能熟練自行用刀之前,大人一定要做好監管


3、養一隻「蟲子」

小孩怕蟲子的現象特別普遍:一隻蜻蜓,一隻蝸牛,甚至一隻螞蟻,都能把很多孩子嚇得尖叫哭喊。

而這些蟲子,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可是,為什麼孩子那麼害怕呢?

生物學家 Sabeena Esposito 認為,恐懼源於孩子對蟲子的不了解,而成年人對蟲子的負面反應又會「傳染」給孩子,讓他們覺得蟲子是怪異的、噁心的、嚇人的

Esposito 認為,和一些貌似可怕的小蟲近距離接觸,會幫助孩子戰勝這種恐懼。

比如,用塑料容器養一隻蝸牛,讓孩子用放大鏡近距離觀察它的美與猙獰。

在養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建立起相應的常識。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說到常識,想起一個因缺乏常識而鬧出的笑話。


一群年輕人聚會吃大閘蟹,大家紛紛給螃蟹鬆綁,認真清洗,然後上籠。估摸著快熟了,大家去廚房一看,驚呆了——蒸籠居然空了!四下搜尋,發下陽台、廁所、床底下、拖鞋裡,到處都是螃蟹……

所以,也不一定非要養昆蟲,日常買回家的魚蝦蟹等小活物,都可以給孩子摸一摸,觀察一下,順便告訴孩子一些常識。

孩子不應該只負責吃現成的螃蟹,還需要了解蒸螃蟹不能解繩子之類的常識。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二、在玩耍中冒險,是孩子的本能

我們眼中的危險( danger ),在孩子那裡,其實只是冒險( risk )

比如,溜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掌握了特定的技能,就可以嘗試。

進化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孩子一出生,就具備了在玩耍中冒險的本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

想想早期的人類,他們一出生,周圍就危機四伏。他們不僅要迅速察覺、識別危險,還要能正確地應對危險——不管是自我保護,尋求別人的幫助,還是逃跑避險。

所以,冒險,這項關乎存活的本能,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基因之中。

早期教育專家 Ellen Sandseter 也認為,孩子天然需要嘗試危險和刺激。面對非常規的冒險刺激,孩子們一開始會恐懼,但隨後他們就能長出克服恐懼的新本領(Ellen Sandseter,2011)。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美國權威雜誌《大西洋月刊》發表過一篇文章,《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文中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意外是隨機的,無處不在的,我們以安全之名過度保護孩子,等於變相地剝奪孩子的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弔詭的是,我們的孩子實際上並未因此變得更安全,因為他們連基本的安全意識都喪失了。

保證孩子安全的方式,不是給他提供多麼周到的保護措施,而是教他學會如何判斷危險

允許孩子去冒險探索,讓孩子不斷試錯,才能培養出良好的直覺,讓他們學會辨別什麼是危險,哪些需要謹慎應對。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危險」的事


三、最後,我們做父母的心中要有桿秤,掂量清楚以下幾個概念:

理清概念

1、危險( danger ),是孩子掌握特定技能之後,可以去做的。比如,溜冰,很危險,但孩子掌握了技巧就可以不斷嘗試。

2、冒險( risk ),是需要孩子小心去應對的,像前面提到的,玩火、玩水,在家長眼中是危險,但家長教給孩子技能,帶著他一起嘗試,就會變成刺激有趣的冒險。

3、危害( hazard ),是那些我們一定不能讓孩子去碰的,會傷害孩子的東西,比如毒品。

還需要提醒大家,孩子不一樣,家長也各不相同。

某位家長覺得可以讓孩子做的事情,對另一位家長而言,可能就沒有商量的餘地。

同樣,對這個孩子而言是安全的事情,在另一個孩子眼裡,也許就是瘋狂的。

每種活動都有風險,不過,大都可以通過安全的方式完成,只是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做一些規劃,也需要家長的陪伴


我們可以將冒險視作機會,與孩子討論其中的風險;也可以搭建「腳手架」,跟孩子一起制訂計劃、分步驟操作、採取合理的防範措施來降低風險。

讓孩子練習游泳,他們將學會安全地戲水。如果從不讓他嘗試,他不但會偷偷去做,還可能以不安全的方式去做。

又或者,他們一生都不會去嘗試,而這,也許就是遺憾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你不是在支持蔣勁夫,你是家暴的幫凶!
咳嗽吃雞,神仙難醫?不要將營養的雞肉「一棒子打死」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