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今天看了李玫瑾老師關於養育和教育的關係,她認為在家庭教育中養育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段。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人的心理發展路徑來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0~3歲是撫養階段,是對人的情感和人性的培養;3~6歲是養育階段,是對人的性格和觀念的培養;6~18歲是教育階段,是對人的能力和知識的培養;18歲之後是自我修養覺悟階段,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能力的展示。

而其中最要的是0~6歲這個時期,這是對人性、情感、性格、觀念這些人的基礎形態的培養,這些都是人性的核心問題,是後天人生的行為方式的建立的關鍵期。而這些都是在教育之前形成的。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我們常常發現,很多十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對他們已經沒有辦法,用家長的原話說:「我勸過他,我說過他,我打過他,我罵過他。但是,我說他還是不停,我拿他沒有辦法。」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在他六歲之前對他說不行。

六歲之前,你說他,他大不了哭一頓,在地上打會兒滾。可是,你等十二歲對他再說不行,他可以離家出走,他可以把一瓶農藥喝下去,他可以爬到樓房上說,你不答應我就跳樓。所以,性格的培養是越早越好,在他還不具備太大的反抗能力之前,給他建立起健康的行為模式。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而行為模式建立的過程中,就要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也就是他觀念的形成。而觀念也是養育的一種心理現象,他不是教育的心理現象,是不需要過程的。通過一件事的反應狀況,就可以形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所以,三歲之前的養育,是對不同事情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而早年陪伴正是其中的關鍵。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如果在六歲上學之前,家庭把前面兩個階段的問題處理好,並且對孩子具有較強的心理影響力。那麼之後,只需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可以了。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世界上不會有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個性。個性的形成,其中智力很大程度是一出生就確定的,是遺傳不可改變的,另一部分是後天形成的技能。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智力上面落後於其他人的時候,不要責備謾罵,因為這是天生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研究,去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優勢。這是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甄別每個孩子的個性,進而因材施教。這也是孩子的第三個階段。

當人生的前三個階段做好之後,等孩子十八歲之後,他們的認知基本也就成熟了,這個時候孩子開始自我修養了。修養靠自己,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正是人在社會活動當中的自我修養。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用朱慶瀾先生的話說:「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生活6年,好似一道染缸。家裡6年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進了學堂,再得好先生,就將那紅色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世界(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得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朱紅,頭等的好人了。萬一在家裡6年,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底子總是難退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個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著不熱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李玫瑾教授告訴你:養育和教育,孰先孰後?

以上就是人的心理發展路徑,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養育和教育的關係,體會到養育是如此的重要,對人一生的發展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多少孩子被「乖」這個標籤綁架了一輩子,愛要尊重孩子成長規律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