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就飽受西方列強欺凌。不少原本以天朝上邦自居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中國並非世界的中心,西方國家在許多領域都已遠遠將中國甩到了身後。於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論調開始被一些比較開明的清朝官員所推崇,他們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主張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提出這種觀點的官員被稱為「洋務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過,凡事有支持的人,就必然會有反對的人。與「洋務派」提出截然不同觀點的一批清朝官員被稱為「頑固派」。頑固派認為中國沒必要模仿西方,因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頑固派還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用我們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頑固派的想法似乎非常可笑,忠信禮儀能對抗的了洋槍洋炮嗎?頑固派為什麼會如此愚不可及呢?其實深入了解頑固派提出的觀點,倒是會發現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其中有些理由聽起來還是挺靠譜的。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大學士倭仁是同治年間頑固派的核心人物,他認為大清想要成為一個強國,民心比武器更重要。一味模仿西方,跟在洋人後面跑,未必能幫助中國戰勝敵人,反而會降低民眾支持朝廷的熱情。倭仁斷言,如果朝廷失掉了民心,即便擁有洋槍洋炮,它也無法長期支持下去。因此他建議,當前亟待解決的是振興民眾志氣,鼓勵大家的愛國熱情,而不是模仿洋人技術。倭仁還拿出了宋朝、明末等歷史案例來證明技術不能使一個積弱的國家強盛起來。

此外,倭仁還在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向皇帝提交的奏摺中寫道,洋人狡詐,不會真心誠意地將軍事技術教給中國,也不會把最先進的武器賣給中國。當時有不少官員都與倭仁持相同看法,他們認為即便中國有心向西方學習技術,洋人也只會傳授陳舊和過時的技術,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會愚蠢到干出「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種事情。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一些頑固派官員和學者還提出西方先進技術對中國未必適用的觀點,因為各國國情不同。比如西方人口少,缺乏勞動力,所以需要機器生產來替代勞動力。而中國人口很多,如果引入機器生產,將會出現人口過剩導致失業的情況發生,進而影響社會穩定。這個觀點和我們今天許多人擔心的人工智慧將來會不會導致人類失業的觀點幾乎如出一轍。著名學者王炳燮直言,引入西方機器和技術將會加深社會矛盾,因為富人將越來越富,窮人卻越來越窮。

當洋務派提出要在中國修建鐵路時,頑固派的反對之聲更加激烈了。因為頑固派認為西方軍事實力強大,所以能利用鐵路進行快速運輸。而中國軍事實力不足,戰時連自保都無法做到,修建鐵路反而會成為敵人的工具。

晚清為什麼不以舉國之力學習西方?

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頑固派的觀點是愚蠢和可笑的。可是站在當時的情況來看,他們提出的理由也並沒有那麼不靠譜,甚至其中一些觀點都可算得上是真知灼見。每個人都有時代的局限性,就像我們今天大部分人都無法看清未來一樣。如果讓我們身處在那個時代,我們所能看到的前景也未必能有多高明。因此,在嘲笑歷史人物的時候,不凡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或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劉邦死後,他的子女結局如何?大多數命運多舛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