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三十年後,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世界艾滋病日?

三十年後,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世界艾滋病日?

龍大瑞、李翔、陸海娜: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30年來我們取得不少進步,但要完成預設的使命,還需要共同努力。

三十年後,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世界艾滋病日?

自1988年以來,為了提高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和消除其相關的歧視與污名化,世界衛生組織把每年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取得了不少進步,但要完成世界艾滋病日預設的使命,我們還需要共同努力。

1982年,第一次有記者向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提出關於艾滋病嚴重蔓延的問題,新聞秘書沒有直接作答,而是說了一句雙關語:「艾滋病?」 他裝作翻了翻他的筆記,說道,「我可沒有。你呢?」(意即他沒有相關的筆記,他自己也沒有得艾滋病)。除了提問的記者,很多參會者都爆發出大笑。對他們來說,艾滋病 (那時候被稱為「男同性戀的瘟疫」)很遙遠,是一個邊緣群體的問題,不值得他們關注,但是可以用來搞笑取樂。

就在他們開玩笑的同時,感染艾滋病的人數正在上升。幾年內,死亡人數很快從幾百升到幾千,從幾千升到上萬,但是保守派的里根總統在公眾面前仍然忌諱「艾滋病」這個詞語。因為最高領導的忽視,政府公共衛生體系不僅沒有採取有效的行動,也沒有傳播防艾信息,導致情況繼續惡化。同性戀群體中的控艾倡導者發起了一系列運動,其標語為:「沉默等於死亡」。

隨著艾滋病的快速蔓延,之前的無視和冷漠變成了露骨的歧視和恐懼。很多具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里根總統的支持者開始散布艾滋病是上帝對同性戀的「復仇」之類的言論。一位美國聯邦法官判決一個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七歲女孩上課時必須坐在一個玻璃箱子裡面。

在當時這樣不容樂觀的環境中,兩名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提出了建議,從1988年開始將每年12月1日設立為世界艾滋病日,以此呼籲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增進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和關注,尤其是消除關於艾滋病的歧視和污名化。世界艾滋病日創始人之一詹姆斯?邦恩(James Bunn)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明了世界艾滋病日的目標是消除幾個相關的污名化的現象:「恐艾」、「恐同」和性避諱。

時至今日,世界艾滋病日已經走過了整整三十載。這三十年,我們看到了公眾關於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科學素養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在醫務、教育、及整個社會的包容度等方面,我們仍未完全走出「恐艾」 和 「恐同」的陰影。在第三十個世界艾滋病日到來的時刻,為了更有效地防治艾滋病,控艾倡導者再次呼籲全世界共同消除歧視和污名化。

上個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執行主任米歇爾?西迪貝(Michel Sidibé)指出:「污名化、歧視、侵犯人權行為仍是獲得防治艾滋病相關服務(包括檢測)的最大障礙之一。」最新的研究證明了西迪貝的觀點,比如今年8月中外研究員共同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40%在中國接受調查的年輕男男性行為者因為擔心因為其性取向受到歧視而不願意接受必要的檢測或醫療服務。

今年10月,美國疾控中心也指出不少在美醫務人員對艾滋病攜帶者仍持有偏見,並且受歧視的求醫者的安全套使用率和艾滋病檢測頻率更低。在中國,醫務人員對艾滋病攜帶者的偏見同樣存在。今年6月,濟南大學、東莞疾控中心與廣州疾控中心研究員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77.27%在廣州受調查的醫務人員在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對艾滋病攜帶者有歧視行為,包括對外泄露艾滋病攜帶者的隱私和拒絕提供醫療服務。當然,拒絕提供醫療服務有時也有出於醫療資源不足的客觀原因。中美專家都建議給醫務人員提供更多反歧視培訓,使求醫者不用擔心受到歧視或隱私被泄露,使公共衛生體系更順暢。

缺乏科學的性教育也是艾滋病傳播的高危因素。21世紀初,美國和南非都由政府牽頭推行了婚前嚴格禁慾教育,卻潦草帶過安全性行為教育。這段時間,美國的艾滋病感染率不斷上升,而南非的艾滋病感染率甚至激增近十個百分點。在中國,以性為恥的傳統觀念也造成了性教育的缺失。無論是異性或同性性行為,不安全性行為仍廣泛存在。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2016年1月至9月,中國新發現的15歲至24歲青年學生感染者的數字是2010年同期的4.1倍,而這一年齡段的群體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性傳播。因此,在青少年群體中推行性教育具有尤為重大的意義。為了提高性教育的質量,公共衛生學者和《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都建議給同伴教育項目(包括同性戀草根社團的活動在內)提供更多支持。

最後,法律對消除歧視的作用十分關鍵。中國已經出台了各層次的反艾滋病歧視的法律和政策,但是缺乏有效的實施機制,也缺少後續的對司法人員的反歧視培訓等實施措施。比如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在就業和教育上常常受到歧視,但是獲得有效救濟的成本很高,也很困難。

今天,我們既被醫學領域抗擊艾滋病毒的巨大進展所鼓舞,但也意識到未來需要應對消除社會偏見的艱巨挑戰。正如今年世界零歧視日時《人民日報》所說,「歧視比病毒更可怕」。為了推動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創造一個平等、和諧、寬容、穩定的社會環境,正確認識艾滋病,拒絕歧視與污名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在八十年代初控艾倡導者的口號中,「沉默等於死亡」的下一句便是「行動等於生命」。



來源:FT中文網,作者:Darius Longarino (龍大瑞) , 李翔 , 陸海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截獲烏克蘭3艘軍艦後,俄羅斯遭北約首次警告:注意後果
安理會拒絕俄羅斯提議討論刻赤海峽局勢,俄警告或再次發生挑釁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