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2月9日起,每周日晚19:30《國家寶藏》第二季將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來自故宮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將各從館藏中選出3件國寶亮相,《國家寶藏》節目組通過官方微信公布了

二十七件國寶又將帶來哪些精彩的前世傳奇和動人的今生故事呢?「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在節目播出前,稍作普及:

故宮博物院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樣式雷建築燙樣

「樣式雷」建築世家經過八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眾多偉大的古建作品,也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樣式雷」的作品非常多,包括故宮、北海、中海、南海、圓明園、萬春園、暢春園、頤和園、景山、天壇、清東陵、清西陵等。這其中有宮殿、園林、壇廟、陵寢,也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以及御道、河堤,還有彩畫、瓷磚、琺琅、景泰藍等。此外,還有承德避暑山莊、杭州的行宮等著名皇家建築。總之,佔據了中國1/5世界遺產的建築設計,都出自雷家人之手。

另外,在戰亂年間,雷家人還從事了大量皇家建築的修復工作。八國聯軍再次入侵時,北京城和城內外各類皇家建築再度遭到破壞,雷廷昌及雷獻彩主持了大規模修復、重建工程,如北京正陽門及箭樓等城樓、大高玄殿、中南海等。雷家為中國古代建築作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2.李白草書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為李白自書其四言詩,共25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聳峻拔之勢和源遠流長之水,亦通過讚頌司馬承禎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對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全貼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引首為乾隆題「青蓮逸翰」四個大字,帖前隔水上有徽宗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此外,有元代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等題跋和觀款。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3.金甌永固杯(清)

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龍耳作品,且式樣頗多,但這種以象鼻為足的作品卻很少。這件金杯的設計及加工皆屬上乘,是皇帝專用的酒杯。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河北博物院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長信」宮燈 西漢

1968年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高48厘米,形狀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燈盤可轉動,燈盤的屏板可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宮女身體中空,煙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全燈分為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燈上刻有「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2.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戰國

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僅存案座,邊長47.5厘米。底部是兩雄兩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龍四鳳組成案身。四龍獨首雙尾,上吻托住斗拱,雙尾向兩側盤環反勾住頭上雙角。四鳳雙翅聚於中央連成半球形,鳳頭從龍尾糾結處引頸而出。集鑄造、鑲嵌、焊接等多種工藝於一體,複雜精巧,無以復加。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3.白石彩繪散樂圖浮雕 五代

墓葬牆面裝飾品。1995年曲陽縣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長136、高82厘米。由15人組成,表現了樂隊吹奏表演的熱鬧場面。右邊第一人著男裝,可能是樂隊指揮。12名演奏者皆為女子,身著窄袖襦衫,長裙曳地,分前後兩排,所持樂器有箜篌、箏、琵琶、拍板、座鼓、笙、方響、篳篥、橫笛等。樂隊指揮下方有孝子2人。盛唐風格,國內僅見。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山西博物院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侯馬董氏金墓戲俑

金代戲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馬市西郊。據墓葬買地券磚文字記載,為金大安二年(1210)董堅墓。墓為磚砌仿木構建築。墓室後壁上部,有磚制舞台一座。舞台上排列著5個彩繪磚俑,均作表演狀,面部有化妝。

2.侯馬盟書

1965~1966年山西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稱為「侯馬盟書」,是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亦稱「載書」。其文字是用硃筆書寫在玉石片上。共計5000餘件,可以辨識的約650餘件。其總字數約3000餘字。除去重複,單字也有近500個。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一般用硃紅色書寫,少數為黑色。其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其發現對於研究古代盟誓制度、晉國歷史及古文字意義重大。

3.木板漆畫(北魏)

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系漆畫屏風中的兩塊,之間由榫卯連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題記和榜書處再塗黃漆,其上墨書文字。畫風近顧愷之。題記和榜書文字介於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山東博物館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 (西漢)

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簡牘,一些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其中包括大量戰國時期孫臏所著的兵法著作,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十六篇,專家們認為這就是《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齊孫子》,因此定名為《孫臏兵法》。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孫臏兵法》是史書記載其名但內容久已失傳的古籍,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臏兵法》竹簡不但解決了歷史上關於孫武和孫臏是否為同一人的千古懸案,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理論著作。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2.明衍聖公朝服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官署和私邸,是一座典型的中國貴族門戶之家,號稱「天下第一人家」。衍聖公是孔子嫡系後裔的世襲封號,始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擴建孔府,封衍聖公後,另建新第,稱衍聖公府。

歷史上每次改朝換代後,前朝的服飾都會被毀掉,不再穿用或收藏,但因孔府世襲罔替和特殊的貴族地位,得以保存大量的元明以來的服飾實物,尤其以明清衣冠為多,幾乎涵蓋了明清服飾的各個類別。朝服是在比較隆重的大朝會或儀式中穿著的服飾。明代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時穿朝服,外任官只在三大節、拜牌及迎詔時用朝服。明代官員朝服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形制,戴進賢冠、穿赤羅衣、裳、白紗中單、蔽膝、革帶、大帶、玉佩、大綬、襪、履等。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3.戰國銅餐具

1991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臨淄區永流鄉張家莊村東發掘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大型墓葬,雖然墓葬槨室被盜,但位於墓室內的陪葬坑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青銅禮器和生活用具,設計精巧,製作精緻,表現出戰國時期齊國手工業的發達興盛,尤其是一組由多達60件器物組成的銅組合餐具格外引人注目。

這組銅餐具分別由耳杯、小碟、盤、盒、碗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殼,共達60件,從配套的10個耳杯和10個小碟看,當時已經盛行10人之宴了,而這一傳統至今仍在盛行。追根溯源,10人為宴的風俗大概屬於齊國、齊地由來以久的習俗。這套銅餐具的出土,不僅反映了當時齊國工匠的高超技能,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齊國的繁榮和興盛。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廣東省博物館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宋金項飾

來自南宋沉船「南海I號」,是1987年第一次試探打撈時出水的文物。目前從該船打撈出水的文物珍品多達四千餘件,,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物證。

2.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

該壁紙來自於英國英格蘭東北部約克郡的一座一級歷史保護建築——夏活莊園大宅(Harewood House),它是夏活伯爵拉斯切利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的收藏。據文獻記載,亨利·拉斯切利斯是東印度公司商船「約克號」的船長,曾在1741-1748年三次乘「約克號」到訪廣州,這套壁紙是亨利到訪廣州時訂購的一件物品。該套壁紙雖每幅題材各有不同,但相連起來整個房間可以組成一組完整的水鄉稻作、茶葉貿易的廣州風土人情寫實畫面,是當時外銷壁紙中的佳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套壁紙的購買者及其當時所從事的商貿活動均有確切的文獻記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它是早期中英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3.金漆木雕大神龕(清)

神龕是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神位的特製神器,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稱神龕,小者俗稱櫝仔。整體造型莊重,製作精巧,是潮州木雕製品中做工最講究的一種,以金漆木雕裝飾最常見,以硬木製作的則多為素雕。

此大神龕,精工細作,氣派非凡,規模宏大,高達3.28米,是目前所見型制最大的大神龕,人物眾多,栩栩如生。目前所見傳世最高大、最精美的神龕之一。

四川博物院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後蜀石經殘片

從後蜀廣政元年(公元938年)開始,歷經近兩百年刻成的蜀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這麼大規模來展示儒家經典。它與文翁石室等一起,成為古代文人眼中「蜀學之盛冠天下」的最佳代表。

2.格薩爾唐卡

格薩爾畫傳之世界雄獅大王唐卡,清代。四川博物院藏。長83厘米、寬59厘米。此套唐卡共十一幅,每幅畫面以人物為中心,四周配有相關故事情節,以天上、人間、地獄、降魔、戰爭、悲歡離合的場面,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格薩爾王傳》中的精彩場面。是目前國內保存格薩爾王繪畫最為完整的一套,也是研究藏族歷史、軍事、民俗等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3.畫像磚《製鹽圖》 東漢

這幅製鹽圖整個流程都在自然山川中完成,這是一個重重疊疊被美化的山的表現形式,人們在一個理想化了的山水世界中勞動。這就是我們現在比較能夠理解的經過美化了的山水圖像,在這幅製鹽圖上表現的就非常的充分,所以我覺得這個山水圖像的誕生,其實應該是在漢代。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雲南省博物院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聶耳小提琴

1930 年,19 歲的聶耳隻身一人北上,將自己的全部熱情都融入到了音樂夢想中。在「雲豐申庄」當學徒時,聶耳幫助朋友從上海租賃電影拷貝到昆明放映,得到了 100 元的酬金,其中 50 元買了一把二手小提琴和樂譜,另外50元匯給了母親,從此以後,在他租住的狹窄石庫門房間中,拉小提琴似乎就從未停止過,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用的正是這把小提琴。可謂黑暗中的明火,它為時代發聲。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2.四牛鎏金騎士貯貝器西漢

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該器為典型的束腰圓筒形的貯貝器,器腰兩側各裝飾一個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狀,無論是虎的總體外形,還是細節刻畫都極其逼真,宛如兩隻真老虎附著在器身兩側。器物蓋上有四隻體格健碩的牛逆時針圍繞中心作奔跑狀,而中心有一個圓柱柄托盤,托盤上有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士人物形象。戰馬昂首挺立,馬尾揮灑上揚,口微張,目光銳利且炯視前方,而馬背上的騎士為通體鎏金,威武的騎士腰部還有一柄佩劍,身著華麗服飾顯得格外光彩奪目。華麗的服飾和佩劍,表示墓主人手握非常大的權利,而象徵財富的牛體格健碩且圍繞一個地位顯赫的人,說明墓主人生前地位非一般人所能相比的,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國皇族成員。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3.大理國鎏金鑲銀珠金翅鳥

這隻金翅鳥通體鎏金,呈昂首展翅欲飛狀,頭部有美麗的羽冠,尾羽上鑲嵌水晶珠,立於蓮座上。

金翅鳥梵名迦樓羅,漢譯為大鵬金翅鳥,為佛教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之一。大理舊為澤國,洱海水經常泛濫,淹沒家畜和農田,佛便指派金翅鳥取龍為食,制龍鎮水。原大理三塔其千尋塔頂部鑄有四隻巨大金翅鳥,就是用來鎮水的。所以這一地區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 此鳥先將頭、翼、身、尾等錐出,經細部鐫刻,再焊接為整體,清晰的羽紋,綴以水晶珠飾。細膩的工藝和絕妙的造型使這件作品精美絕倫,亦代表了大理國金銀器工藝的高超水平。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甘肅省博物館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銅奔馬 東漢

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賓士狀。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組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剎那瞬間。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疾速向前的動勢。其全身的著力點集注於超越飛鳥的一足上,精確地掌握了力學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銅奔馬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種的優點於一身,特別是表現出河西走馬秉賦的對側步特徵。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鍊,鑄銅工藝卓越。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徵,被確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2.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73年出土於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細泥紅陶。高31.8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6.8厘米。器形為兩頭尖的長圓柱體,下部略內收,腹雙耳已殘。口做圓雕人頭像,披髮,前額短,發整齊下垂。鼻呈蒜頭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張。兩耳各有一小穿孔,頭頂圓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淺淡紅色陶衣。黑彩畫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三組。造型以抽象的線條與人頭像相結合,頗具特色。裝飾以雕塑與彩飾構成一體,極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實用性又具有藝術性的古代藝術品。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3.驛使圖壁畫磚 魏晉

1973年嘉峪關新城魏晉5號壁畫墓出土,磚上繪一信使,頭戴黑幘,著皂緣領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躍馬疾馳。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驛馬四蹄騰空,奔弛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這塊寫實磚畫,在我國郵政史上具有重大意義。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波蘭大會上,此畫曾作為中國郵政標誌物。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郵電部於1982年8月25日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小型張)一枚。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國家寶藏》第二季:李白草書等27件亮相國寶揭曉

1.「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漢

1995年出土。此錦的紋樣和文字,是根據東漢時期廣泛流行的五行學說而設計的。錦面上織出的虎、鳥、避邪(神鹿)等動物,也與五行學說中關於東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間觀念相聯繫,另有四個排布成四方形的圓環紋,可能是星象圖的象徵。

2.絹衣彩繪木俑 唐

自晉代立國的高昌遠居西域,但絲綢之路將其與中原緊密聯繫起來。高昌國後期的張雄夫婦墓出土了大量彩繪木俑和以木、泥、紙捻、絹帛等材料製作的絹衣木俑,工藝精巧、保存完好,形象地再現了初唐貞觀至垂拱年間的唐人衣冠。

3《伏羲女媧圖》

唐一位不知名作者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厘米,橫長116.5厘米。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描繪的是伏羲女媧相擁交媾的景象,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義。

註:本文國寶介紹部分來自博物館官方網站,部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