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本報訊 12月3日,由羊城晚報傳媒智庫發起,「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融媒行聯盟」聯合組織的「改革新動力——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大型主流融媒廣東行暨地市深調研」 採風調研團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中山,開展為期兩天的採風調研活動。當天下午,採風調研團先後前往中山市小欖鎮永寧社區、板芙鎮鯉溪村、三鄉鎮雍陌村羅三妹山進行採訪調研,了解改革開放40年來中山市在社區與鄉村建設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

永寧社區:與時俱進建設富裕新社區

位於中山市西北部的小欖鎮永寧社區是一個擁有800多年人文歷史的古老社區。改革開放前,永寧是一個人多地少,經濟結構單一的村落,整個永寧集體只有四頭耕牛和一些泥艇,沒有電氣機械,農民勞動全靠一雙手,生產效率較低,村民生活水平相對落後。

1978年,改革開放春風為永寧的工業發展敞開了大門。永寧社區充分利用自身毗鄰港澳,水陸交通方便的優勢,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大辦集體企業,從農副產品加工發展到多種工業並進。同時,在「外引內聯」政策引領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與外商攜手合作,開辦「三來一補」企業,合資、合作企業,利用外資引進先進設備、技術和管理加速發展自己的集體企業,昔日作坊式的生產,落後的設備、技術和管理被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所取代,湧現出如永大公司這樣集自主品牌和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膠粘帶製造型企業。此後,永寧社區又與時俱進的進行股份制改革、村一級核算以及「村改居」工程,發展成為「聞名全國,富甲全省」的全國十大首富村之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永寧社區黨總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單一農業經濟發展到以集體工業為主體,多樣經營的集體經濟模式,帶領近3萬永寧居民走上一條寬闊的致富大道。對於未來,永寧社區黨委副書記黃健秋表示,永寧社區將加大對舊廠房的改造,加強園區建設,引進高科技產業,逐步淘汰「小作坊」式的低端產業,實現產業升級。

針對永寧社區現有企業的特點,資深經濟學家邱仰林建議,永寧社區可嘗試探索「總部經濟」,做大做強本地的膠粘產業。廣州大學文化旅遊研究所所長萬慶濤則建議,除了發展製造業,還可以充分利用永寧社區作為「全國十大首富村之一」的特點與改革開放40年以來巨大變遷的歷史遺存,比如將一些舊工廠改造成博物館等方式,融入到整個中山市的全域旅遊中,打造中山文化旅遊產業的另一亮點。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鯉溪村:敢為人先 開啟「廣東小崗村」新征程

坐落在中山市板芙鎮南部的鯉溪村,是一個因鯉魚洄遊而得名的村落。而讓村民們引以為傲的不僅只是鯉溪村神話般的由來歷史,更是那段它作為『『改革第一村』』的新突破——42年前這裡率先推行「聯產到勞」的土地改革,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偉大嘗試。

1978年12月,安徽小崗村在全國率先實施「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序幕。實則,早在1976年,中山市板芙鎮鯉溪大隊的林德先等6名隊委為了解決糧食產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在村裡推行「聯產到勞」改革,讓這裡獲得了「廣東小崗村」的稱號。

所謂「聯產到勞」,指的是除了土地等生產資料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外,管理權也有一部分歸集體所有。在統一播撒種子、統一育秧、統一耕田、統一時間施肥殺蟲、統一曬穀、統一分配的前提下,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戶,插秧除草以及收割由各家各戶自行安排,多於生產隊規定土地的產量也可自行安排。如果承包土地減產了,要負承包責任。不夠產量,就從口糧中扣除,甚至買也要補足;超產部分,全部歸承包者所有。

「聯產到勞」不僅使鯉溪村糧食畝產量滿足了上調任務,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推行之後,附近其他村落也以鯉溪村的改革為樣板,實現了大豐收。如今的鯉溪村村民已不再單純靠種地生活,花卉苗木產業也是村裡的主要產業之一,大部分村民依靠外出打工或房屋租賃為生,鯉溪村也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在鄉村旅遊、優質農業等方面中不斷尋找新的方向。

對於鯉溪村的改革歷史,邱仰林認為,當年鯉溪村解放發展生產力的思維,在新的時期依然可以發揮作用。比如村裡較大的集體企業,可在基層層面上借鑒「聯產到勞」的方式。在鯉溪村在鄉村振興的方向上,邱仰林建議可在「鯉」上做文章,打造以「鯉魚」為主題的鄉村旅遊,並通過動漫等新手段,結合當年改革的故事進行宣傳,形成鯉溪村獨有的特色鄉村旅遊。此外,萬慶濤也建議可充分利用當地作為抗日革命老區的特點,打造紅色旅遊。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其海認為,許多鄉村的振興缺少頂層設計,相關部門要做好鄉村振興規劃,在保留鄉村的民俗與特性的情況下,把改革開放的成果進一步擴大。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羅三妹山:改革開放「不走回頭路」

離開里溪村,採風調研團一行來到了位於三鄉鎮雍陌村的羅三妹山,重走偉人足跡。羅三妹山原名鑼鼓山,因孝女羅三妹的傳說而得名。1984年1月,鄧小平南巡時曾登上羅三妹山,在拒絕了工作人員走平緩的原路下山的建議後,老人在山上留下「不走回頭路」的名言。「不走回頭路」表達了鄧小平堅定中國繼續走改革開放道路的決心。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改革新動力 中山爭先鋒

40年來,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中山市,敢為人先,以基層的社區與鄉鎮為起點,積極改革,勇於創新,踐行著改革「不走回頭路」的精神,逐步的將中山由一個傳統農業縣逐步建成一個多元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總結這些經驗可以發現,「創新」是中山市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也是未來中山改革開放持續發力的出發點。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中山也將繼續發揚40年來的改革精神,著手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助力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為廣東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貢獻「中山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養生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中山六院「安全用藥小講堂」開課啦!
蛋白質 兒童長高的最佳「建築材料」

TAG:健康養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