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朝時期,歐洲大陸上竟然還有一個「大秦」,其實力足矣抗衡中國

漢朝時期,歐洲大陸上竟然還有一個「大秦」,其實力足矣抗衡中國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劉,故又稱劉漢,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而在歐、亞、非,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自此,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可以說,此時的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算是同一時期的東西方文明的代表。

但是,這兩個強大的帝國,由於,距離遙遠,歷史中並未有過多交集,未免有些遺憾。後世常將漢朝與羅馬進行對比,好奇雙方的實力孰高孰若?最直接的評判標準無疑是軍事實力,人們普遍認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國家強盛的象徵,這是一種共識,但是,並非是真理。軍事實力不是衡量國家是否強盛的唯一標準,更何況,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並未有過真正交戰。

我們若想得知雙方孰強孰弱,唯有全方位入手,對兩者綜合國力進行分析。作為當時東西方的兩個龐然大物,它們文明發源地不同,導致文化存有較大差異,有些方面無法比較,而有些是難以比較的。毋庸置疑,生產、生活方面,漢朝顯然是領先羅馬帝國,甚至,在當時世界上,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為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家」。

那麼,它們有哪些方面難做比較?

在中國的紀錄中,羅馬帝國被命名為大秦,即:甘英所言「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明顯的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認為羅馬帝國就像另一個中國一樣位於世界的另一端。

把兩個不同的文明進行比較,確實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表面是文明不同,實則,是發展歷程的差異,從國家管理制度到民族文化,雙方都有著適合自身發展的路線,假設把兩種文明對調,極可能出現倒退局面。

其實,這正如同當今中國與西方國家,亦存在文明差異,很難說孰好孰壞,筆者看來,因地制宜最重要。

每當提起兩國文明時,總會聽到這樣一種觀點,即:絲綢之路的兩端是漢朝與羅馬,這種觀點古來有之,但筆者卻覺得此觀點還有待討論。須知,絲綢之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中國史書文獻中,並未有「絲綢之路」一詞。

通過現今分析,可發現它是通過許多個渠道,分段傳過去的,當時,羅馬與漢朝並非絲綢之路的兩端。正因為此,兩個文明在很多方面難以比較,甚至,是無法比較。咱們首先說社會制度,即屬於無法比較。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社會生產力並非普通百姓,而是抓來的奴隸,換言之,它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真正的羅馬百姓是不做體力勞動的。反觀漢朝,已經進入封建社會,至東漢時期,哪怕是一位貧農百姓,還能擁有近25畝的土地。這便是社會制度的差異,不具有可比性。

宗教,同樣是無法比較的一個方面。自古至今,中國的宗教觀念較為淡薄,鮮少存在宗教信仰。歷朝歷代中,皆未出現影響中華文明的宗教人物,倒是帝王人物不在少數。中國古代信奉天子,皇帝就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絕不會允許宗教勢力的存在。

對比藝術層面,羅馬有雕像,且多為裸體,這是他們西方對人體的審美觀,屬於文明發展的產物。西方有雕塑家,但是,中國受文化的影響,並沒有此類職業,因此,藝術層面也沒有比較的必要。

除了以上,雙方在生活領域中,倒是有些可以對比一下。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已經存有金銅製成的水龍頭閥門及輸水的鉛制水管。中國則有六角形陶管,主要用於下水道排送污水,兩者雖應用不同,但都屬於文明的產物,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技藝。至少在筆者看來,在這一項上,羅馬帝國是不弱於漢朝的。

不過,西方有學者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與輸水的鉛管有關,因為鉛管中的水鉛含量超標,導致飲用此水的羅馬人智商下降,長久下去,羅馬帝國自然衰亡。如果此觀點屬實,說明,漢朝更為高瞻遠矚。

古時飲用水源乃是重中之重,輕則造成腹瀉患病,重則足以影響到國家命運,可見,漢朝在對於這件事上,態度是較為謹慎的。與其落得「鉛中毒」下場,倒不如井水來的安全。

我們再看農業方面,古時農業,說白了就是種地墾田。種地第一個步驟,就是耕地鬆土。漢朝根據百姓的需要發明了犁鏵,主要作用就是鬆土犁地,可極大提高作業效率。反觀羅馬,同並未有這樣的鬆土工具,一直到十四世紀羅馬帝國早已覆滅,歐洲地區才出現類似犁鏵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人的犁地工具是木頭做的,與金屬質地的犁鏵相比,實在是略顯落後。除去鬆土,再看篩糠,也就是糧食去殼。當時羅馬人篩糠的方式,是手端著裝有糧食的籃子,用力來回抖起,藉助風向把殼吹走。漢代的篩糠方式則要輕便許多,僅依靠碓與扇車,就可以將糠吹出。

食糧方面,兩者可比性不大,漢朝主要的糧食作物為栗、水稻,羅馬不是。當然,中國也有小麥,歐洲人也吃。小麥食用前,需要將麥粒磨成面,漢代已經有了饅頭,且屬於發麵饅頭,可見當時我們已經有了發酵技術。羅馬人雖然做出麵包,但他們未掌握髮酵技術,麵包都是死面製成,放置幾天後,就會變成堅硬的麵糰。

當然,羅馬並非一無是處,在手工業方面,它還是優於漢代的。如羅馬的架鋸,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在羅馬國內較為普遍。中國當時並沒有這種工具,開木的方式較為簡單粗暴,即划上直線,標好位置,逐一打上楔子,把木頭撐開。除了架鋸,羅馬在當時還發明了刨子。

中國最早的架鋸出現在《清明上河圖》,其中有個十字路口,旁邊有個修車攤,攤位上可清晰看到架鋸的存在。雖說在此之前,我國也有刀鋸,不過刀鋸比較小,不適合開大樹。值得一提的是,刨子當時也沒有,直到明朝時期才出現,時間跨越之長,確實令人驚訝。

按照上文所說,如果絲綢之路的兩端為漢朝、羅馬的話,西方的架鋸與刨子,應該在漢代就傳入中國。然而事實上,架鋸在南北朝之間出現,刨子於明朝被發明,作為木工依賴的兩種重要工具,竟然時隔如此之久,足以證明漢代與羅馬不存在直接聯繫。

歐洲在古羅馬後一千年才有鑄鐵技術 。自古至今,冶金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在西周時期,便有了人工煉鐵的記載。

古代當時還沒有合金鋼,煉出的純粹是鐵物質,並且由於條件限制,煉出的生鐵中通常有大量雜質,那些炭都是呈現片狀,質地較脆,與硬物撞擊即容易碎裂。漢朝時期,將生鐵放在火爐中煅烤,時間長達數日。

待生鐵上面的片狀物變成了團絮狀,即:說明目的達成,可用此鐵鍛造鑄鐵。論堅硬程度,鑄鐵已經接近鑄鋼。中國有了鑄鐵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比如,每個爐子生鐵,可以鑄數百個鐮刀,如果像以前逐個鍛造,效率要低上無數倍。

因此,當時中國的煉鐵技術遙遙領先與世界同期國家。歐洲地區,直至公元一千多年,方才掌握鑄鐵技術。

建築,漢建設講究就地取土,古羅馬用石材 。這或許是雙方文化的差異造成,像羅馬,無論是教堂、斗獸場、還是議事廳,它們的主體構造都是石頭築成。其實不僅羅馬,當時整個歐洲地區,幾乎皆是石建築,而中國則以木質建築為主,就地取材。

談起石建築,知名度最高的當為埃及金字塔,它是最符合石建築特徵的,整體是由石頭一塊塊平疊構築而成,金字塔存世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仍舊安然屹立,可見石建築還是比較穩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尼羅河三角洲根本沒有大量石頭,修築金字塔的石頭,需要靠外界輸送。

甚至,有記載僅用來修建運送石頭的道路,便耗時達十年之久,動用奴隸十萬人。運來的數百萬噸石頭,還要經過人工打磨,以達到整體建築的緊密穩固,這又是巨大的工作量。排除這些,僅修築金字塔,就耗費了三十年時間,如此艱苦的工程,令人難以想像。

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較為久遠,原始社會中,使用的是人力,後來出現橇,極大節省了勞動力。直至兩輪車的出現,正式迎來交通工具的變革。兩輪車先是用人拉,而後又改做牲畜。中國最早的兩輪車多是應用於作戰,也被稱為戰車或兵車,許多國家都把戰車視作強大的象徵。

歐洲並沒有戰車,最早的車是用來作為交通工具,作戰時,基本都是下車作戰。羅馬時期,有了戰車的存在,且他們作戰,都是綁著戰車脖子。西方也有優點,公元前一千多年,歐洲的交通工具前面有一個導輪,顧名思義,即引導方向,控制後面幾個輪子轉向。

有了這種基礎,四輪車得到大量應用,反觀中國古代,四輪車一直未能盛行。

船在古代也是較為重要的交通工具,羅馬時期也有船,不過他們沒有舵,只在船尾弄出兩個大槳。在羅馬人看來,大槳的作用與舵相同。歐洲正式出現舵的時候,已經是十二世紀了,反觀中國,在二世紀便已有了舵手,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除了上面這些,漢代的紡織業、文具業皆領先羅馬,當時漢代發現紙張、固態墨時,羅馬還在使用羊皮、液態墨。漢代的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它的發明對於中國甚至是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另外,中國還有瓷器、漆器,皆要優於羅馬,羅馬的玻璃器皿,是從埃及那裡學到的。我們今天所說的,基本都是圍繞可以比較的方面分析,漢代與羅馬還有許多方面,不值得比較炫耀。正如已說的下水道與水龍頭,就是用處不同罷了。

參考資料:

『《漢朝與羅馬》、《中國古代王朝政權探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堪稱「明朝第一宰相」,一生最愛送兩樣物品,其中一樣要了他的命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