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個研究所走出過錢學森錢偉長,還有你沒聽過名字的力學奠基人

這個研究所走出過錢學森錢偉長,還有你沒聽過名字的力學奠基人

林同驥:一位愛科研如生命的「好老頭兒」

■本報見習記者 韓揚眉

從中科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走出了許多鼎鼎大名的科學巨匠: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而林同驥,人們似乎並不熟悉,聽過他名字的人不多。

事實上,中科院院士林同驥是我國力學發展史上的奠基者之一。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暫沖式超聲速風洞和氣源系統;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U型振蕩水槽;他與其他專家一起向國家提出開發海洋的建議,推動中國海洋工程力學這一新領域的發展……

這個研究所走出過錢學森錢偉長,還有你沒聽過名字的力學奠基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低調得不能再低調了

力學所研究員吳應湘跟著林同驥學習工作了12年,是恢復學位制後林同驥的第一批碩士生,也是第一個博士生。「他的水平很高,當時幾乎沒有人可以對他的學術成就作出完整評價。」吳應湘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談及恩師,他數次哽咽、眼泛淚光。

1978年,吳應湘作為「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批研究生被力學所錄取。但得知被調劑到林同驥實驗室後,他滿心疑惑:「林同驥是誰?」一度以為是因為考試成績不好才被調劑過去的。

那年林同驥60歲,吳應湘記得第一次見他的場景。走進力學所灰樓(現力學所3號樓)二樓林同驥的辦公室,一位又瘦又小的「老頭兒」笑眯眯地出現在他面前。

見面第一句話,吳應湘就說了句:「老師啊,我沒學過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而且各方面基礎都很差。」林同驥笑了,緩慢而溫和地告訴他:「沒關係,我知道你學固體力學的,我原來也是學這個的,後來轉到了流體力學。你現在還年輕,只要努力就能學好。」

一句話、一個表情瞬間讓緊張的吳應湘放鬆了下來。離開時,林同驥送他下樓直到門口,這一舉動讓吳應湘非常意外,也十分感動。後來,得知林同驥的學術能力和威望後,吳應湘「又驚又喜」。

林同驥從不宣揚自己。他曾在會上談過第一次風洞試驗時失敗的經歷;講過導彈端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給學生提過在英國留學時因弄錯公共汽車「station」和「stop」而吃過的虧;還分享過兒時的軼事……唯獨沒有說的,就是自己做成功了什麼、有什麼貢獻。

林同驥從不與家人談有關工作的事情。他的子女曾在家中找到一張飛機的照片,看了照片背後的說明,才知道這是中國第一架雙發動機的C-0101號運輸機。它由林同驥叔兄林同燁主導設計,林同驥從事發動機的修理和檢驗工作,他們和飛行員一同成功完成了從成都到重慶的首次試飛工作。

「直到去世,林先生也沒有跟我們說過這件事。」吳應湘回憶道,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哪些地方失敗了、要吸取怎樣的教訓。

愛科研就像愛生命

「文革」開始後,林同驥的夫人、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張斌以莫須有的特務罪名被抓進監獄,林同驥也成了批鬥對象,被審查了很長時間。

當時,林同驥承擔著人造衛星回收方案研究的工作,卻被派去力學所鍋爐房燒鍋爐,而且被禁止進入研究室。燒鍋爐時,林同驥每天認真觀測,並記錄下煤耗、送風量、時間、水溫、煙的顏色等數據,畫鍋爐耗煤曲線,總結出了一套燒好鍋爐、節約煤炭的方法。

林同驥的子女回憶,當時母親在監獄,父親每天很晚到家,照顧年幼的他們睡覺後,便回到房間演算公式,研究到深夜。

「他是想做點事兒的人。」力學所研究員浦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她曾與林同驥共事20年之久。

在浦群看來,科研已經成了林同驥生命的一部分。儘管受到過「天大的冤屈」,他也未曾說過一句抱怨的話,未曾放棄過科學研究。

1974年遠程導彈型號試飛失敗,林同驥臨危受命,承擔並領導再入飛行器的一線試驗任務。1975年,林同驥投入到我國第一代洲際導彈的防熱研究。1976年,林同驥考察吉林隕石雨,將隕石燒蝕現象與飛行器再入過程的燒蝕效應聯繫起來進行對比分析,得到溝槽花紋形成機制的新見解……

20世紀80年代初,根據大飛機跨聲速巡航發展的趨勢,林同驥選擇馬赫數趨近於1的跨聲速內外流動作為研究方向之一。為了解決喉部曲率半徑、收縮角和擴張角可任意選取的噴管型線問題,他用了多個練習本反覆推導,方格紙上密密麻麻畫滿了曲線,最終在速度面上找到了裂縫錯位雙曲型的翼面,得到了便於應用的喉部型線設計方法。浦群至今還保留著這些練習本。

「好老頭兒」

提起林同驥的名字,外面雖鮮有人知,但在力學所,幾乎無人不曉,都說他是個「好老頭兒」。

他知道浦群父母來京後,家中人多且條件不好,便邀請她父母到家中洗澡,並事先把澡盆洗乾淨;讓無法自主行動的賈玉芳(時任力學所十一室業務秘書)住進家中,請保姆為他煮流食、煎中藥;攜夫人參加學生溫功碧(現北京大學力學與空天技術系教授)的婚禮,還贈予從美國帶回來的圍裙,是「給他們婚後進廚房用的」;在燒蝕試驗小分隊赴滬試驗期間,常請科研和工作人員吃飯、買糖果點心。

在《紀念林同驥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文集》中,幾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林同驥「平易近人」的點滴細節。

對此,浦群的感觸很深。「『老林』年紀比我們大很多,卻從來不搞特殊化,就是普通工作者中的一員,當時的大環境如此。」

1975年,為解決遠程型號導彈飛行器材料防熱問題,他們與上海機電二局有關單位組成了燒蝕試驗組聯合攻關。那時的林同驥已年近六十,自己買車票乘公交車去工廠或位於上海遠郊的試驗地,與科研人員和工人同住棚屋、睡雙人鋪……

林同驥晚年在國內獨自生活了3年,於1991年赴美國與家人相聚,兩年後因病逝世。今年是林同驥誕辰100周年、逝世25周年。

「林先生離開得太早了,是中國力學界的一大遺憾。」時至今日,吳應湘還一直在收集林同驥的遺物和手稿。他希望以這種方式,永遠記住老師當年的教誨,就像老師還在身邊一樣。

鏈接

41年研究「上天」 10年研究「入海」

林同驥曾說:「南京解放前夕,解放軍炮轟停留在長江中的『紫石英號』炮艦,在旅美留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使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為國為民做事的。」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事業百廢待興。為響應祖國號召,1955年,林同驥帶著10年的海外學習工作經驗,攜夫人以及未滿月的女兒回國。他們是解放後第一批回來的海歸。在錢學森和郭永懷的影響下,林同驥投入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建設,為我國空氣動力學、海洋工程力學、力學學科建設等做了奠基性和推動性的貢獻。

文革結束後,力學所組織攻關解決戰略導彈防熱問題,林同驥了解了型號任務的需求後,不僅自己積极參与,還在研究組內找人分別交談,動員大家承擔課題任務。

後來,他的夫人張斌因身體原因到美國與兒女生活在一起,林同驥考慮再三,最終選擇留在國內,由一個小時工到他家做飯照料。外人不解,勸他去美國,他說:「我還能為國家做點事兒。」然而,林同驥身體每況愈下,直到1991年,他才赴美國與家人團聚,兩年後因病去世。

伴隨採訪的深入,這位愛國科學家的形象逐漸清晰。林同驥對國家的熱愛,就是急任務之所急,做國家之所需,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無論遭遇過怎樣的打擊。

林同驥的科學成就很多,他獨創地提出並解決高頻振動下殼壁截面的轉動慣量和橫向剪切的雙重效應影響問題,推動我國噴氣式飛機的研製;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暫沖式超聲速風洞和氣源系統,得到了第一個超聲速流場;領導力學所原十一室承擔「導彈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為我國中程導彈的研製成功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他用了41年研究「上天」,又用了10年研究「入海」。

考慮到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長遠需要,1983年,林同驥與錢學森、錢偉長、庄逢甘等著名科學家一起,向國家提出了開發海洋的重大建議,他親自組織隊伍投入了海洋工程力學的研究。

「林先生對國家、對科研可以用 『忠心耿耿』來評價。」林同驥的助手、力學所研究員浦群說。

《中國科學報》 (2018-12-03 第6版 院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奇幻電影出現中國神獸「騶吾」,它是啥?你肯定喜歡
這一細胞內重要結構只能來自母親?精子中的它能不能進入卵子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