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新連載新路線,從初代Q娃開始說起

新連載新路線,從初代Q娃開始說起

作者:煌言

封面:《電影 擁抱!光之美少女兩個人是光之美少女 全明星回憶》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新連載開始,本專題接檔《Q娃全明星風雲錄》。

【本周的光之美少女雜談】本周是黑版,下周是白版。

第一回 《兩個人是光之美少女》第1話雜談

有緣的觀眾好,這個新的專題連載接檔過去的《Q娃全明星風雲錄》。新路線基本以通俗和接地氣為宗旨,不出特例的情況下依然分黑版白版隔周交替,白版為主以現行新作為主題會比較穩定,條件允許的時候還會上附屬短篇說點小段子。那麼現在接續黑版,開始說初代Q娃《兩個人是光之美少女》的正片。

2004年2月份,這時的國際環境……番組際環境,東映集團每周有5個番組在星期日放送。從早晨這個時段來說,則是有6個兒童片在3個小時間連續放送。從開播日2月1日往前追溯一個季度,15年前的天下大勢就像下圖這樣。

第1話《我們變身!?沒可能吧!》,2004年2月1日放送,一般家庭收視率7.7%。

同一周的星期日:

7點整放送《怪傑佐羅利》第1話3.6%,7點半放送《爆龍戰隊暴連者》第49話8.0%,8點整放送《假面騎士劍》第2話10.0%,9點整放送《金色的卡修!!》第42話9.8%,9點半放送《鐵臂阿童木》第42話7.8%,19點半放送《海賊王》第179話12.4%。

同一天的東映御三家:

腳本階段的暫定題是《光之美少女誕生》,第1話的腳本安定地讓擔任系列構成的川崎良來執筆。因為是第1話所以當然重要,尤其過了15年後從現在已成龐大系列的視角看來更重要了。腳本從初稿準備稿到各號修改稿,最後決定稿出來時已經接近兩位數,快到第10稿了。

系列導演負責第1話的演出當然也是慣例默認事項,但是西尾大介的作業效率低動作慢是出了名的,進入21世紀後親自執行演出作業更是越來越少。加上東映動畫的演出任務傳統上是比較重的,各話同一人分鏡並演出是默認事項。同樣的內容由不同的人分工分鏡和演出,則是異常狀態,這與當代看動漫追新番的觀眾更習慣的常識正好相反。

我們知道東映動畫是製作電影起家的,母公司東映的本質更是電影公司,而且符合兩大條件,第一是老牌,第二是巨頭。所以在東映動畫的傳統上,電視動畫的體制基盤傳承於動畫電影的體制,動畫電影的體制基盤傳承於一般實景電影,一般實景電影的體制基盤又傳承於50年代到60年代時,日本影視界黃金時代的狀態。

那種時代就根本不叫分鏡和演出由同一人負責了,而是分鏡本來就是演出作業的一部分。畫分鏡是一個映畫監督必備的技能,從未聞有單獨一個職務稱為分鏡。搬運到了動畫行業,也是長年以來說起演出一職,默認著其中包含畫分鏡的作業。如果實在時間太緊出現忙不過來的事態,演出助手就是要在這種時候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的。

第1話最重點的部分,其實已經在開頭在OP之前了。Q娃史上值得紀念的最初的台詞,發生於高清水莉奈和美墨渚沙在長曲棍球練習中的對話:「渚沙!」「交給我了!」下圖這個渚沙說罷一躍而起接球的畫面,後來重複使用原畫,本片中至少出現3次。

第1話的作畫監督,是在《美少女戰士水兵月》時由普通動畫師正式升格為作畫監督出道的為我井克美,然後在同一番組檔連戰了9年,直到檔自己亡了。參加本作之前剛剛參加過西尾擔任系列導演的那個《Air Master》,當年是西尾後輩一期的東映動畫研修生,也就是說和本片的角色設計者稻上晃是同期研修生。

但是第1話的作畫監督,和演出一樣出現過不同於常規的特殊例,就是作畫監督沒有親自參與原畫。不過第1話的原畫投入了將近30人,比起之後的當然豪華得多。原畫陣容里青山充之類的老將自是少不了,朝日放送電視台(ABC)×旭通第企(ADK)×東映動畫在星期天早晨8點半的這個檔,35年間就沒見他哪年缺席過。還有前作的人來捧場,諸如《小魔女DoReMi》系列的馬越嘉彥和《明日的娜嘉》的佐藤雅將等,本來他們倆就是同事,也只參加了這一話。

另外還有後來擔任《魔法使光之美少女!》角色設計者的宮本繪美子,上次參加已經是《小魔女DoReMi》最後一年,第48話的愛子個人回最終回了。然後隔了一年《明日的娜嘉》沒影,一回歸就從第1話開始參加了,往後也是一參加又是連年。歷代Q娃的角色設計者中,只有2個人是出自東映動畫自己的正規合同工,除了本作的稻上晃是東映動畫研修生出身,另一個就宮本繪美子。

穗乃香的初登場,在實驗室眾目睽睽之下把兩個燒杯里的液體混合,然後就爆炸了,沒按套路出牌讓髮型炸亂甚至燒焦。第1話的演出交給伊藤尚往,之前從《小魔女DoReMi》到《明日的娜嘉》一直延續下來的輪班要員。伊藤是動畫師出身這個當時講過,於是為我井沒參加原畫他反而參加了。西尾特意跟伊藤囑咐,最開頭那段渚沙和穗乃香邂逅的影像,是初回的重點。

說是邂逅但其實表現為擦肩而過,也就是說當事人兩者並沒有這個意識。但是要讓觀眾從第三者的視角特別意識到,是個要令人留下印象的瞬間,Q娃的歷史就從這一瞬間開始了。腳本上也是,雖然改了七八上十稿,但是最開頭這個OP前的邂逅瞬間是一開始已經堅決確定了,之後怎麼改這部分都沒動過。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說,第1話最重點的部分,其實已經在開頭在OP之前了,在西尾和川崎眼中就是這樣。

西尾雖然沒有親自包攬第1話的演出,OP影像當然還是按照一般常規的,由系列導演來擔當分鏡和演出。用具備衝擊性的影像開頭,尤其在表現明明是給小女孩看的動畫但是要玩動真格的動作片,指的這個層面上的具備衝擊性。

就搞成兩個人站高樓大廈頂上邊緣,與站在懸崖邊無異準備輕生似的架勢,在這個情況下還擺個帶有標誌性質的酷炫姿勢。是當年大野劍友會演假面騎士時出了名喜歡炫的不作不死技,之後幾十年日本的超級英雄大體也都學會玩了。順便,當年一開頭表現7個寶石的意象,也是沒少讓龍珠迷胡思亂想這幾個意思。

開頭那段帶著音效的邂逅瞬間之後馬上就是OP,於是西尾叮囑完伊藤後,轉過頭自己在OP里也把類似節奏的分鏡畫面又來一次。而且放了兩回,過了半分鐘再回頭循環一回。再而且還乾脆把兩人的頭像部分摳出來,畫面其餘部分留空白算了,生怕小女孩不好完全領會這顆糖什麼味道。

結果是開場還不滿一個奧特曼的時間,相當於就用行動反覆示範了,雖然腳本的第1話暫定題有點像《麥克斯奧特曼》第1話的標題,內容卻是更匹配《夢比優斯奧特曼》第1話的標題《命運的邂逅》。不過Q娃還是得一本正經地講明一句,奧特曼雖古,這兩個片可是在我之後。

初代Q娃的動作戲中兩個出名的場面,爆炸中飛躍而出和半空中蹬牆壁,原始形態都在OP影像中就出現了。後來出名了越是經典後世就越升華,越升華再又越有名。按照西尾的定位,黑Q娃的意象是體操運動員,所以動作是剛;白Q娃的意象是芭蕾舞女,所以動作是柔。

也就是為什麼白Q娃打起架來都能如跳舞一般,一臉無辜的表情也就順便這麼出來了。再順便還搞了一出全國中小學生廣播體操。那時是正牌角色還只有伏羲和女媧兩個人,現在再要做什麼廣播體操,可就不用再像這樣上幾排大眾臉來湊聲勢了。

這個檔自從變成東堂泉原創作品後,有一條天意形成的連貫性,就是其實主角年齡是一直順次正常增長的。從《小魔女DoReMi》第1年開始,主角上小學三年級9歲,到最後一年第4年上六年級12歲,接下來娜嘉設定成13歲。現在新作又設定成初中二年級14歲,哪怕再下一年也是順著長一歲,直到第8年起因為每年都是Q娃才終於固定下來了。

但是觀眾畢竟仍然是幼兒園小女孩,下圖老師上數學課講一元一次方程,顯然不至於是初二才學的課程內容,不過反正對幼兒園小女孩已經足夠天書了。黑板上寫了個x-7=19+x的那一幕,穗乃香正在名義上向老師解釋、實質上對電視機前的小朋友們解釋著,這個方程有多麼沙雕。

這時看片的,一般注意力也當然是在方程上,但其實注目點在那黑板的形狀。我原以為只是我沒見過這種黑板,結果向日本人確認了也說是一槽點,對日本請不要產生什麼誤會。不過還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故意搞成形似幼兒園裡的積木那種奇形怪狀,來吸引小朋友的視線注意力。

穗乃香的奶奶在第1話只有兩句台詞,第一句「穗乃香,已經回來了嗎?」第二句「忠太郎出什麼事了嗎?」而且從頭到尾根本臉都沒露。聲優是野澤雅子這個已經天下聞名了,西尾親自去委託的,就是因為野澤是宇宙最強ry,以上是西尾自己說的。但是並不止野澤,比宇宙最強的還要更強的女人也在,渚沙的母親聲優是庄真由美,卡卡羅特他夫人。這麼再拿大友熱衷的玩梗視角來看,Q娃被強行打上「傳說中的戰士」的官方設定標籤,似乎也就不是莫名其妙的事了。

渚沙第一次見到妖精梅普露(所變的玩具手機)時,還很花了一段戲份,去表現她會因未知感到害怕。會本能地藉助手邊的工具去遠距離試探,會對眼前手機能自己走路的事實表現出懷疑人生的表情,後來弟弟亮太進來鬧事了,還會對熊孩子忠告說小心會被(未知生物)咬的。

雖然仔細一想也是個正常人的反應,這依然是個不按套路出牌。這就是西尾所說的那條和鷲尾天喜歡誇他的那點,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去率真鄭重地描寫和表現角色的心情。後來成系列化是反正習慣了,每回都花那個心思花那個時間去描寫表現差不多的事,性價比也太低,對動物會講人話吃驚一秒鐘也足夠了。

第一次變身的地方是遊樂園,叫天使之地。進去都沒買門票就算了,名字取得確實是風水寶地,難怪首戰必捷。初回登場的幹部皮薩德,外號叫歌舞伎,就因為他那長相。這裡還給渚沙來了一出早期東映超級英雄必備的,未變身素顏肉身狀態下就上一連串的動作戲。

梅普露和米普露催促兩隻傳說中的戰士變身,解釋得相當具體。這卡片叫什麼名字,是幹什麼用的,卡怎麼用手機又怎麼用,在哪刷一下。為了給萬代交差,腳本桑演出桑作畫桑聲優桑真是辛苦了。最後變身的時候自動自報名號,本名陽子本來就是有洋話功底的人,第1話的收錄時一順口,就真把尾音喊成輕音了「Q啊布拉克!」。如今定型的印象「Q啊布拉酷!」這才是真的喊片假名,是後來才修正的。

自報名號當然是取自東映超級英雄自古以來的定式,而東映超級英雄又取自時代劇的定式。因為60多年前黃金時代時,東映最得意的領域是時代劇,再還加早期東映超級英雄的現場掌舵人,多是從時代劇的現場歷練出來的。

但是時代已經早就不同了,雖然套路不能少但還是多加了些描寫,同樣遵循前面西尾那條慎重真實地考慮表現心情的原則。比如兩人變身時,還都嚇得拖長音大叫啊啊啊啊啊,這是只有初回變身的收錄時才含有的,並且報陣之後會自己吐槽自己我剛才自動說了些啥?

僅從初代Q娃的階段來說,每回開始打架時敵方召喚類似雜兵小怪的「扎肯那」,並沒到定番套路的一環。幹部直接打一直是主菜,而叫扎肯那出來只是手段之一,未必回回都用。只是扎肯那產生的原理,設定上本質是利用現實中存在的某物來生成,這條設定原則後來被系列這麼多年延用了。但是後來進入習慣狀態,就是幹部一出場時叫個怪出來形成流程,每回Q娃的打架任務也是打怪完事,而幹部基本不親自出手。

即是說後來稱的所謂初代的幹部,也只是受東映超級英雄和後來系列影響,不自覺就感到稱呼為幹部無違和了。實際真要對比的話,扎肯那相當於修卡戰鬥員,前半年的黑暗五幹部才相當於普通修卡怪人,《初代假面騎士》當年也是製作順的第26話以後才開始登場大幹部。

本來Q娃的詞源意思就是治癒,也就帶上了凈化的感覺。擊敗敵怪人這一行為的本質,強調的也是一種「復原」的狀態。所以扎肯那被打敗,表現手法上是會變成小星星跳著散開,還會喊對不起對不起。這終究是出於觀眾層屬於小女孩的一種考慮,要柔和不能過於暴力,要盡量減輕罪惡感。

再往下說穿了就是要想法避開家長上門來嘰嘰喳喳,當年《假面騎士》太紅成為社會現象後也就成為家長公敵被聯名投訴,搞到劇中不得不亡羊補牢公開聲明都上了熱搜了,這歷史教訓還歷歷在目。雖然喊的口號是超級英雄題材動作片的女子版,說是戰鬥的女孩子,但當然沒人是傻子,現實不是光喊口號,這就是以前也講解過的「在保守中挑戰」。

第1話是個出直球的戰略回,有限的時間內主要元素主要人物全部出場擺齊了,性格、狀況、環境、關係等設定都表現得簡明爽快,充分展示全片的方向性。能夠感受到現場職員各種嘗試和實驗性質,從零開始鑄就全新作品的印象。接著次回預告中,剛剛正片里還封為博學女王的穗乃香,卻又突然就玩起反差萌漫才講冷笑話。

每回的最末尾都會有個完結插畫,在ED和次回預告和贊助商播報環節之後,是全片真正的最後一幕,就是俗稱ED卡的那東西。這玩意兒只有電視首播當時有,後來的其他任何版本都不會有了。因為要起到吸引人下周繼續看的效果,所以ED卡的素材都不是本回內容而是來周的內容,還必須打上字幕「還要來看哦」。於是上圖就是系列史上最初的ED卡,呼應剛播完的次回預告,說明下周是跟吸塵器有關的劇情。

並且擔當者也是次回的,通常由下周放送回的演出助手來負責。上圖就是《海賊王》的前任系列導演宮元宏彰當年設計的,因為他是第2話的演出助手,後年《海賊王電影 金》的監督。這年參加完《兩個人是光之美少女》後,第二年宮元就去《海賊王》的現場正式升格為演出家出道了,並且在那裡一待就是十年,最近兩年才又回到Q娃來出現在演出前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NewType神話的目的地
背負更沉重的主題,新生《SAO》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