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超級轟炸機傳奇:美利堅XB7A女武神戰機的研製和立項

超級轟炸機傳奇:美利堅XB7A女武神戰機的研製和立項

北美公司3倍音速超級轟炸機傳奇(1)

上世紀50年代是航空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之一。在短短的數年時間中,實用型作戰飛機的速度便先後突破1馬赫和2馬赫大關,實現3倍音速似乎成為順理成章的下一步發展目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執航空科技之牛耳的美國提出了一系列3馬赫作戰飛機發展計劃,但發展至實際試飛階段的只有兩種,一是人們都非常熟悉的「黑鳥」系列戰略偵察機,另一款便是本文的主角——XB-70A「女武神」。

不同於「黑鳥」,XB-70A不但應用了更多適合大批量生產的材料、技術與製造工藝,並且以體重近乎4倍於前者的身軀實現了3馬赫飛行速度的設計目標,技術成就與「黑鳥」相比不但毫不遜色,甚至猶有過之。儘管由於開支和美國戰略思想的變化,XB-70A最終沒能投入量產、裝備部隊,但它依然不失為航空史上傑作之一、一款蓋世無雙的超級轟炸機。

3倍音速戰略轟炸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經歷了歐洲和太平洋戰火洗禮後,美國轟炸機部隊達到了陣容空前鼎盛的黃金時期:數以千計的B-17、B-24及B-29等重型轟炸機組成的強大陣容,足以令任何軍事強國望而生畏。但在兵強馬壯景象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憂,新興噴氣技術此時已開始普及,大批新式戰鬥機即將誕生,美國那些活塞式重型轟炸機行將淪為過時之物。即便是即將服役的B-36洲際轟炸機只是一款活塞轟炸機,它雖然擁有碩大的體形和超凡的續航能力,但仍是舊時代的產物,只能充當B-52服役前的過渡性裝備。即便是B-52也無法令美國空軍感到寬心,其性能雖然相比B-36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依然亞音速飛機,其在未來戰爭中的生存能力令美國空軍倍感擔憂。美國空軍急切希望能實現主力轟炸機部隊的超音速化,認為唯有這樣,轟炸機的戰場生存能力才能得到切實的保證。

事實上,早在1947年美國空軍就提出了研製超音速洲際轟炸機的構想。1948年年初,波音和聯合-伏爾提(後來更名康威爾)兩家公司與空軍簽訂了超音速轟炸機可行性研究合同。在此之後的4年時間裡,這些起步研究逐漸演變成一場正式的競標,並最終發展成曾名噪一時的康威爾B-58「盜賊」中型超音速轟炸機。

1953年3月30日,戰略空軍司令部(SAC)在致空軍司令部的一封信中闡明了對未來轟炸機的要求。SAC認為在高空遠程飛行的有人駕駛轟炸機應該「……在任何時候都是空軍發展項目中的重點。」從當時的情況看,由於熱核戰鬥部體積和重量的制約,研製中的洲際導彈在可見的未來難以成為一件具有實用價值的武器。因此,SAC要求在B-52服役後立即著手開發高性能遠程轟炸機。計劃中的轟炸機應具有「……大航程、高空飛行能力和高速度(以優先程度排列),能在可接受的時間段內完成,並滿足軍用載荷和自衛系統方面的要求。」

美國空軍對此作出了積極反應。1953年5月1日,波音獲得了一份一年期先進戰略武器系統研究合同。合同要求研發一種能攜帶1枚22679.6千克熱核炸彈進行洲際飛行的有人駕駛飛機,它應在1960—1965年間投入使用。波音於1954年1月22日提交了初步研究結果,提出研製一種核動力超音速轟炸機,它將充分利用之前的核動力轟炸機項目的成果。這種飛機計劃裝備核動力發動機,這種發動機雖然能滿超遠程飛行的要求,但其推力卻不足以推動飛機突破音障。為了提升新飛機的飛行速度,波音打算為其配備一對常規渦噴發動機作為輔助動力裝置,供加速之用。核動力發動機將賦予飛機運程巡航飛行能力,常規燃料發動機在目標上空進行超音速衝刺時提供額外推力。1954年3月,波音提交了常規動力輔助核動力飛機的最終報告;康威爾和洛克希德則在核動力飛機辦公室的名下提交了類似方案。

接下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不期而至。1954年5月,美國國家實驗室在核武器研製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地將氫彈的體積和重量縮減至可以接受的程度。大約在同一時期,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的研究機構在制導系統的精度和小型化方面也大有斬獲。這些技術進步對加快有人駕駛轟炸機的發展不蒂是一針強心劑。但不幸的是,這些技術突破同樣是終將取代轟炸機的實用型彈道導彈所必不可少的。

波音公司在之前一年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遠不能令美國空軍感到滿意。後者遂以MX-2145的名義要求波音公司將研究延長12個月。這次的技術規格要求飛機的載荷介於9071.8~18143.7千克之間,作戰半徑達4828~8046.7千米,能在蘇聯早期預警體系之外加油(如果有此必要),以及在敵方領空的巡航高度達15240米。

要研製先進作戰飛機,配套的動力裝置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1954年年底,萊特基地的動力裝置實驗室開始考慮新式轟炸機採用何種的發動機。當時,最被看好的噴氣式發動機有兩種,它們分別是艾里森J89和普拉特·惠特尼J91(JT9)——前者兼具亞音速巡航和超音速衝刺能力;後者則是為原來的核動力轟炸機項目而研製,屬於純粹的超音速發動機。另外還有兩種不大被看好的發動機,分別是通用電氣的X84(TF31)渦扇發動機和萊特公司為共和XF-103截擊機研製的J67雙循環發動機,後者附有能在馬赫2.5速度下變身為衝壓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

1954年10月初,空軍發布了第38號全般作戰要求(GOR38),內容簡單來說就是要求研製一種能在1963年取代B-52的洲際轟炸機。1954年10月28日,航空研究與發展司令部(ARDC)向SAC總司令柯蒂斯·E·李梅將軍展示了4個先進概念方案。第一個是能在1963年備妥的常規動力轟炸機,作戰半徑5556千米。這種轟炸機以0.9馬赫的速度巡航,但在最後1389~1852千米能在15240~18288米高度以1.5~2.5馬赫的速度衝刺。第二個方案是波音提出的核動力巡航+常規動力衝刺概念的發展型,它同樣計劃在1963投入使用,但研製難度要比第一個概念高得多。第三個概念與第二個相同,只是為了降低開發風險而將服役時間後延至1965年。第四個是兼具核動力巡航與核動力衝刺能力的飛機,但它最快也要到1968—1970年才有望投入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TV國防觀察 的精彩文章:

法國將在未來7年擴軍費3000億歐元,將主導歐洲聯合反應部隊
土耳其國產兩棲攻擊艦即將完工,能起降F-35具備航母戰力

TAG:CCTV國防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