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半年前體檢無恙,半年後腸癌晚期 科學家如何避免悲劇重演?

半年前體檢無恙,半年後腸癌晚期 科學家如何避免悲劇重演?

近日,浙江的王先生被診斷為腸癌晚期。讓他想不通的是,他才42歲,為什麼會得這種要命的病,更讓他想不通的是,半年前的體檢,指標明明一切正常,特別是幾個腫瘤標誌物沒有一項異常,怎麼只過了半年,就成了癌症晚期?

王先生表示,在半年前的體檢中,除了肺部有些結節需要進一步檢查外,同齡人開始出現的毛病在他身上一點都沒有,包括5項腫瘤標誌物檢測在內,都處於正常範圍。然而,1個月前,王先生突然出現頻繁腹痛,頻頻吃藥而不見好後,他去醫院檢查,沒想到聽到了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的診斷結果:活檢顯示,王先生的腸子里出現了惡性腫瘤。

浙江省人民醫院健康促進中心主任胡培英表示,王先生屬於腫瘤標誌物不敏感的人群,因此,這些檢測沒法反映出體內的腫瘤情況。

體檢查不出腫瘤,王先生並非孤例。現在在杭州市腫瘤醫院接受化療的71歲毛奶奶,體內的腫瘤已經多處轉移,可腫瘤標誌物仍然在正常範圍內。該院中醫腫瘤綜合科主任丁紀元透露,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他碰到的腫瘤患者中,10個中差不多有3個腫瘤指標是正常的。

而根據浙江省人民醫院的統計,今年1到10月體檢人數69725人,每一個人的體檢套餐中都有至少4項的腫瘤標誌物檢查,近7萬人的體檢中,有99人確診出腫瘤,而其中只有10人的腫瘤標誌物顯著升高。換句話說,另外的89人的腫瘤標誌物沒有出現重大異常,而他們分別是通過CT、B超、胃腸鏡等影像學檢測發現問題的。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陳佳琦博士表示:「腫瘤標誌物異常不意味著得了癌症,得了癌症腫瘤標誌物也不一定異常。」

固然,許多腫瘤指標都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比如CEA(癌胚抗原)升高和約70%的直腸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有關;CA211NSESCC等肺癌指標有一定的準確度;CA125升高,上皮性卵巢癌陽性率約為70%等,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腫瘤指標只在結合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的情況下,才有一定的準確度。

據浙江腫瘤醫院員工自己介紹,他們在例行體檢以外,都會增加一些防癌檢查項目,價格在兩三千上下,包括甲狀腺B超、乳腺B超或鉬靶、胸部低劑量螺旋CT、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抽血檢測,以及今年新增加的HPV檢測(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TCT(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項目。還有人會做胃鏡、腸鏡檢查。

問題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進行如此繁瑣的檢查,無論從時間還是精力上說,都比較困難。可惜的是,依現在的醫療技術,尚無法做到在簡單檢測中精準診斷癌症。不過,這一天離我們也許並不遙遠。至少美國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非侵入式精確檢測膀胱癌的技術。

以一群塔夫斯大學工程師為首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非侵入性的膀胱癌檢測方法。從理論上說,它應該比現行的侵入性目視檢測,也就是膀胱鏡更加方便、準確,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不會像膀胱鏡那麼痛苦。

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原子力顯微鏡(AFM)的應用,藉助該設備,研究人員成功通過細胞表面的納米級解析度圖,來識別患者尿液中發現的癌細胞特徵,這也是AFM首次應用在臨床試驗上。目前,試驗結果已經在美國《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中刊載。

雖然這項技術暫時只能用於膀胱癌診斷,但也已經稱得上功德無量。膀胱癌是目前美國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據美國臨床腫瘤學家協會估計,今年約有17240人死於這種腫瘤。從統計上看,雖然早期發現的5年生存率達到95%,但一旦發現轉移,患者在5年後僅有10%的生還幾率。

如前文所說,目前檢測膀胱癌的主要方法就是膀胱鏡,也就是將帶有攝像機的管子捅進尿道,插入膀胱,從內部觀測膀胱情況。此外,檢查項目還包括活檢和組織樣本的病理檢查。對於已經治療並處於緩解期的膀胱癌患者,複發率較高,在50-80%之間,因此必須每3-6月進行膀胱鏡複檢,費用又高,患者又不舒服,很麻煩。

新技術完全不同,研究團隊成員、塔夫茨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索科洛夫(Igor Sokolov)說:「通過引進這種比侵入性視覺檢查更準確的非侵入性方法,我們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花費和不適。只需患者的尿樣,我們既可以有效地監測患者預後,還能較容易從健康個人中篩出有家族病史的人,以及可能檢測癌症的發展程度。此外,確定早期篩選和分級檢測的效率是我們今後研究的一項單獨、重要的任務。」

AFM上有一個用來掃描細胞表面的微型懸臂設備,當它掃過細胞表面的凸起和凹陷時,懸臂會產生一定的偏離。科學家們記錄下這些偏轉,就可以繪出具有納米級解析度的圖樣。此外,AFM懸臂樑的偏轉也可以從來測度樣品的一些物理性質,例如AFM探針與樣品表面之間的粘附力。研究人員發現,癌症患者尿液中提取的膀胱細胞具有獨特的表面特徵,可以將其與健康細胞區分開來。

在如此精細的圖表和其中蘊含的海量數據下,單憑醫務人員的人力已經很難做出判斷。因此,在實驗中,研究團隊還採用了機器學習技術,靠計算機精確識別物質的表面特徵,例如附著力、粗糙度、方向性和分形特性等。

研究結果表明,基於AFM的檢測在診斷膀胱癌方面有超過90%的敏感性(即,如果一個人已知患有該病,該檢測將有90%的幾率檢測到它),相比之下,目前採用的尿檢靈敏度從20%至80%都有,靈敏度越高的檢測要求越複雜,比如對生物標記物NMP22進行微觀檢查或免疫細胞化學等。

索科洛夫談到試驗意義稱:「AFM已經面世在30多年了,但這是第一次展示出在臨床應用上的前景,其準確性似乎比目前膀胱癌診斷的臨床標準要好。但在將其引入臨床實踐之前,我們仍需要在更多患者身上測試。希望AFM能夠最終應用於其他腫瘤類型的檢測,如胃腸道癌、結腸直腸癌和宮頸癌。」

如他所說,既然可以通過尿液診斷膀胱癌,那麼通過分別診斷胃腸道癌,或許在未來不無可能。不可既然談到未來,科學家或許會研究出更簡單的方法。目前,已經有科學團隊設想出一種方法,可以通過一滴血,檢測出所有癌症,從而省去其他花樣繁多的檢查項目。

這種所謂「液體活組織檢查」的血液測試,其實一直是癌症診斷研究的熱門領域。雖然歷經數年甚至十數年仍處於早期階段,但不少專家仍堅持,這項技術前途無量。艾伯塔大學腫瘤學系劉易斯博士說:「我認為,對於那些致命但早期階段可以治癒的癌症,想要早期檢測出來的話,這項技術是可以改變遊戲規則的。」

說起來,這項技術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想通過檢測血液中的變化,如突變的DNA片段或表明癌症存在的特定分子變化來診斷癌症的狀況。其用處包括監測癌症治療的預後狀況,或者基於患者的特定基因提供個性化治療等。但是,這些尚只存在研究人員的想像當中。

目前,該領域最大的成就是不久前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多倫多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訓練計算機程序,識別了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的一些化學變化,甚至從一些不同變化中識別出患者患的是哪種癌症。

項目研究員、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科學家卡瓦略說:「這相當於打開了一扇門。雖然它仍處於研究階段,但它為早期癌症檢測打開了液體活檢的大門。」

另一項年初的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也展示了癌症血液測試的潛力。該研究成功識別了8種不同的癌症,在1000多名患者中,中值成功率為70%。卡瓦略認為,這些技術在面向大眾前仍然需要改進和測試,可能需耗時數年。但他認為,這些耗費是值得的。

《自然》雜誌論文合著者、流行病學家洪(Rayjean Hung)表示,液體活檢的主要目標是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找出來,因此,該技術對肺癌、胰腺癌或其他進展迅速的癌症患者尤其有幫助,因為這些癌症的早期發現對最終治療結果有很大影響。

此外,這項技術的另一個意義在於,憑藉更加精確的診斷,它可以緩解醫院普遍存在的過度治療情況。卡瓦略希望,隨著他的計算機程序訓練自己更好地識別不同的癌症,它將能夠知道哪些不會導致嚴重的醫療問題,哪些將會,並相應地識別它們。對於侵襲性較小的癌症,如前列腺癌,重要的是確定哪些癌症會殺死病人,而不是病人是否患有癌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網 的精彩文章:

讀懂老鼠的想法?科學家根據老鼠海馬神經元激活方式預測下一步去哪兒
優客工場實現盈利,引領聯合辦公新方向

TAG: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