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卻流行不起來?漢服,「活著的文化」

為什麼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卻流行不起來?漢服,「活著的文化」

文 |周渝

為什麼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卻流行不起來?漢服,「活著的文化」

2018年10月27日,第六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如期舉行,活動發起人方文山以及演員徐嬌親臨到場,共同完成了第六屆西塘漢服文化周的啟動儀式。開幕式活動上,朝代嘉年華以直觀的方陣形式向觀眾展示著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傳統服飾的精美絕倫與不凡氣質。從這一天起,西塘古鎮別有一番風貌:從古鎮到主舞台,再到鎮外的街道上,甚至在嘉善縣的高鐵站內,隨處可見身穿漢服的年輕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互稱「同袍」。

也有人會疑惑,漢服究竟是什麼?相信會有「外行人」回答:「顧名思義,當然漢代的服飾。」恭喜你,答錯了。先來理一段當代漢服發展極簡史吧。「漢服」一詞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約在2002年左右,彼時往往被冠以「古裝」之名。不過隨著第一批漢服者的出現(主要在論壇、貼吧進行交流),這個辭彙也有了明確解釋,首先,「漢服不等同於古裝」,定義很明確。因為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服飾,它是代表千年積澱的一個符號,不僅屬於過去,亦屬於未來。漢服是漢民族的民族服飾,自先秦起就確立了交領右衽、寬袍廣袖等基本形制,後歷代雖多次變革,並因不同需求演變出多種形制(如勞動時所穿的裋褐、與胡風融合的圓領袍等),但基本形制一脈相承,到明末清初因「剃髮易服」斷代後,至21世紀初才開始重新回到人們視野。大約2006年左右,一度出現「漢服熱」,全國各省都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漢服團體,主要群體為學生,他們時常在傳統節日里穿著漢服出行,理念也大體相同,即希望通過漢服為載體,傳揚民族文化。

但當時社會對漢服這一「新事物」的評價褒貶不一,也有不少人當作一種獵奇現象,認為不過是一場來得快去得快的風潮。後來,漢服的發展出人預料,影響力一年大過一年,從一開始被當作獵奇新聞看待的社會現象,到後來,無論是學界的學者,文化界的名流還是娛樂明星,都不乏參與其中者。目前較大的嘉年華活動除了方文山發起的西塘漢服文化周之外,還有由共青團中央發起、中央審批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和福建漢服天下社團發起的中華禮樂大會。不得不說漢服在近十年的發展力相當驚人,如今在一、二線城市的街頭看見身著漢服者已不是新鮮事。

為什麼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卻流行不起來?漢服,「活著的文化」

西塘漢服文化周能夠達到今日之規模,中國風詞人方文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方文山公開對漢服文化的支持,至少可以追溯到2010年。這裡插播一段筆者親身經歷的小故事。那是2010年春季,方文山到筆者就讀的貴州師範大學就「中國風」的主題進行演講,當時還沒有西塘漢服文化周,社會對漢服的認同度相當低,在學校中穿漢服者也不過寥寥數人。那日講座開始前,學校老師見筆者身穿漢服,正好符合方文山「中國風」這一主題,於是安排坐於最前排,並準備問題向方文山提問。到了提問環節,當筆者問他是如何看待年輕人穿著漢服這一現象時,方文山回答出乎預料,他不僅了解漢服,並且很贊同。他的回答中提到了民族服飾的斷代,也提到了少數民族同胞穿著民族服飾過節的現象,甚至提到了國外許多民族傳統的延續與今天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失落……最後方文山表示,漢服是他心裡的遺憾。不久後,方文山即在微博上發起了漢服的投票;2012年春節,他再次出現在漢服春晚節目中,說:「我再次預祝這個節目可以將漢服好好地推廣流傳,以後華人地區不管什麼傳統節日,我們可以大大方方、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穿自己的傳統服裝出來慶祝,甚至成為一種習慣……」一年後,首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就在方文山的倡導下成功舉辦。

為什麼漢服那麼美,在中國卻流行不起來?漢服,「活著的文化」

漢服影響力擴大的過程中,也逐漸取得了一些學者的認同。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張新民教授早在2011年就表示:「年輕人喜歡漢服我肯定是支持的,因為漢服傳播的是一個信息,說明了大家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證明了中國文化依然有復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它由年輕人發起,這說明了中國文化依然有吸引力。」誠如所言,一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主體文化,中國人也應該有中國性。對於年輕一代而言,除了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和教育外,能影響他們身心修養、價值取向的,正是身邊的這些「活著的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評價冀中軍區的反「五一大掃蕩」?雖不果斷,但有一重大意義
明朝的一次官員集體造假,234個州、1171個縣的大小官員全被處死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