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他曾任省長,因痛恨腐敗辭官,終成書法大家!

他曾任省長,因痛恨腐敗辭官,終成書法大家!

潘齡皋 [gāo](1867~1954),清末、民國年間著名書法家。潘齡皋書法造詣頗高,擅楷、行書,小字尤精。結體平正勻稱,用筆圓潤流暢,風格秀美典雅,深受書家好評。

當時,潘齡皋與譚延闓齊名,有「南譚北潘」之說。那時津京冀等地商號鋪面,皆以邀請潘齡皋題匾為榮。坊間亦有「草書三原于右任;榜書天津華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齡皋」之語,時人稱其書為「潘體」。

潘齡皋書法

出生書香門第 15歲考中秀才

潘齡皋,1867年2月6日出生,祖父潘祖望,清朝生員;父親潘希曾,清朝庠生,早亡。潘齡皋幼時天資聰穎,入塾後,勤於攻讀,常夜點香火照明以自學。

15歲時,潘齡皋考中秀才。後外出受聘做塾師,白天教書,夜晚自學深造,兼習書法。他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喜讀唐詩宋詞、明清古文,尤擅書法。

潘齡皋書法

1894年,他由津赴京應鄉試,考中舉人,翌年殿試,獲二甲十三名點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人稱潘翰林。在翰林院三年後,於1898年赴甘肅,任隆德縣知縣。在任期間,他多施惠政。民感其行,甚為愛之,曾有扒靴留帽立生祠之說。此後,他又出任張掖、皋蘭知縣,秦州、肅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為蘭州知府,但未到任即被選拔為甘肅省巡警道。於1906年卸任還鄉。

潘齡皋書法

曾任甘肅省省長 因痛恨腐敗辭官

中華民國建立後,潘齡皋曾暫代任甘肅省提學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邊關道道尹兼嘉峪關監督,1919年3月辭職。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委任他為查勘甘、新禁煙大員,1921年10月任甘肅省省長。後因軍閥傾扎,派系紛爭,痛恨腐敗,於第二年7月辭職,回家鄉安州賦閑。

潘齡皋書法

回鄉期間,潘齡皋閑靜少言,深居簡出,苦攻書法。宋哲元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時,聘請潘齡皋為參議員。他為宋手書四條屏朱伯廬《治家格言》在宋部將士中散發。

潘齡皋書法

拒絕日軍偽職被捕 不失民族氣節

「七七」事變後,潘齡皋曾任安新縣縣長。1938年日軍進駐安州後,多次請潘出任縣維持會會長,他拒受偽職,遂於1938年1月逃離家鄉,定居北平。

隨之,日軍誘逼潘齡皋出任河北省偽省長,漢奸、北平維持會會長江朝宗、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等人多次勸他出山,他均以種種借口,堅辭不受,日酋惱羞成怒,遂命憲兵將其逮捕。被捕時潘齡皋穿戴好壽衣壽帽,以示不再生還的決心。入獄後十餘日,經友人取保釋放。他寧肯以鬻字收入維持生計,也不俯首於日軍換取榮華富貴,不失民族氣節。

潘齡皋書法

目睹腐敗 拒絕國民黨政府任職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潘齡皋安置在華北行轅任職,但他目睹當局腐敗狀況,對國民黨政府不抱任何幻想,遂以年老體衰為由,拒不受職。

潘齡皋書法

平津戰役其間,恰潘齡皋任北京「文友社」責任社友(即社長),該社是以倡導和平、弘揚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名流組織。他倡導「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聯電致作戰雙方,請劃平津為非戰區城市。天津解放後,潘齡皋兩次寫信給傅作義,力勸傅和談。傅作義將軍等將領對潘齡皋十分器重,邀請他參加賢達會,並在會上發表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見。

潘齡皋書法

晚年任政府參議 享年87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齡皋繼續任「文友社」社長。1949年10月1日,潘齡皋參加了開國大典,晚上又應邀去中南海赴國宴,席間與林伯渠、徐特立、呂正操等領導及各界代表暢談、和詩,以詩文記錄盛況。同年12月1日,毛澤東主席簽發委任令,任命潘齡皋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議,1951年7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潘齡皋書法

1949年8月至1954年,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會議第一、二、三、四屆代表、北京市第二屆政協委員。晚年,潘齡皋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照顧,生活安定,心情舒暢。周恩來總理和呂正操將軍曾親自到他家訪問,並為他調換住宅。

潘齡皋書法

1950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他的詩文手跡:中華大國幾千年,封建由來帝制專。今朝改變新生面,人民生活樂安然。

1954年6月19日,潘齡皋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

潘齡皋書法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野,趣
那些堅不可摧的,最後都敵不過時間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