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沈耕:改革開放的立足點是自力更生基礎上的創新

沈耕:改革開放的立足點是自力更生基礎上的創新

以黨的十八大召開為標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也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深對自力更生基礎上不斷創新的認識,對於把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改革開放需要堅持自力更生

我們黨歷來主張,把革命、建設、改革的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說過:「中國的革命和中國的建設,都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為主,以爭取外國援助為輔」。(《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頁)建國以來,無論在前三十年帝國主義封鎖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後四十年,我國經濟科技等重要進步,無一不是在自力更生基礎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而取得的。在今天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全球生產、金融聯成一體,國家間高度相互依存的情況下,我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繼續發展,同樣需要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首先,儘管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客觀趨勢和潮流,不同地方、國家和地區都不能拒之於外。隨著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資本等跨國流動,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相互依賴、緊密聯繫的整體。但同時應該看到,冷戰結束以後舊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解體,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全球化衝破和改變了舊的界限,但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政治經濟的基本單位和要素,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競爭依然存在,民族國家核心利益的維護不能超越。與全球化相互融合的趨向相反,維護民族國家利益的反向趨勢仍起作用,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時很難讓步。例如,目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仍在相互博弈中,經濟科技發展關鍵的核心技術、材料、零部件、設備等的獲得,完全依靠外部幾乎不可能。因此,在國家間相互制約的情況下,為發展不受制於人,不喪失國家利益,仍然需要把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

其次,我國主張的全球化是向開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贏方向發展,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但至今的經濟全球化模式主要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傳統跨國公司主導的。這種經濟全球化模式中資本贏利的本性導致全球失衡加劇,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治理體系受到衝擊,貧富差距拉大,不平等加劇。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主導的這種全球化模式中,資本贏利甚至掠奪的本性不僅阻礙而且破壞了共享共建和合作交流,如美國無條件的要求對方取消關稅壁壘等。由於這種阻礙和破壞,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在資源利用、手段、方式上,只能堅持自力更生,以自己首先強大並最終服務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目標。

二、自力更生基礎上不斷創新是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同志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人民日報》2018年5月29日)堅持在自力更生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始終是我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立足點。在分析我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時,習近平同志指出,總體上「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引領科技發展的儲備還遠遠不夠,產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軍事、安全領域高技術方面同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59頁)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都有利於增加發展動力,但核心是創新發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頁)為此,習近平同志闡明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等重大問題。

在創新發展戰略中,首先,要求生產力、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的創新。在科技核心技術的突破發展上,以自力更生為基礎,把科技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與經濟發展關係上,加快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新型產業的結合。其次,在生產方式體制機制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40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頁)在具體政策方面,建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於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消除價格、利率、匯率等經濟槓桿的扭曲;組建國有資產運營公司或投資公司,設立國有資產風險投資基金,支持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創新型企業;加快軍民融合式的發展步伐等。習近平同志還特別提出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建立更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評價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制定更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等。在激勵機制方面,習近平同志在倡導無私奉獻的同時,強調物質利益原則,讓科技人才有「物質利益回報」,激發和調動勞動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做貢獻。不斷探索和完善公有制和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是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大課題,也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三、迎接新工業革命挑戰更需要在自力更生基礎上改革創新

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從馬克思對於每次科學新發現都感到衷心的喜悅,到當代中國確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斷利用科學技術新成果將社會主義生產力推向前進的歷史契機。

當今世界正在出現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學者傑里米·里夫金所著《第三次工業革命》,論述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新能源系統的出現及相互結合。德國學者克勞斯·施瓦布所著《第四次工業革命》,論述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與雲計算、人工智慧、3D列印技術推動下,出現生產與服務智能化、生活信息化的全新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8世紀中後期,以蒸汽機為標誌,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化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9世紀末,以電力使用和流水線作業為標誌,大大提高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第三、四次工業革命則是信息革命,特點是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這一革命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生活改善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在自力更生基礎上結合利用我們已有的成果和制度優勢,搭上第三、四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對於我們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

在第三、四次工業革命中,生產組織形式會發生巨大變化。習近平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講話中指出:「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是一次全方位變革,將對人類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產生深刻影響。公平和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和就業的關係成為國際社會共同課題。」(《同舟共濟創造美好未來——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8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目標是為大多數人民謀利益,為國家謀富強。在第三、四次工業革命中,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傳統行業衰落,傳統就業改變,勞動時間縮短,由此將出現大量非就業或不充分就業人口。一些發達國家為解決這些問題,在社會保障方面試行對社會勞動者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等政策措施。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迎接新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在社會保障福利方面,應早做預案和應對,使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家富強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得到提高。總之,要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基礎上,通過改革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上海大學古代文學學科高峰論壇在滬舉辦
剛剛起步,亟待關注!學者齊聚南京大學 共話「女性考古」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