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四)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四)


馬宏達: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編者

本文源自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南懷瑾文教基金會,作者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化的救亡與清理重建(增訂版)

——紀念南師誕辰百年

(四)

文/馬宏達

兩個認識工具

認知世界和人生,完全可以包容多個角度和方法,互參互補,並行不悖。只局限一套方法或角度,難免偏頗,更無法適應複雜多變的生活與世界。

我在這裡想談談借鑒易經與佛學的方法和角度——理解目前的世界,概不出「爻變」與「緣起性空」的範圍。

緣起與性空並非兩個,而是一體不二的陰陽兩個視角。所謂緣起,與易經的「爻」異曲同工,代表種種因素條件的互動現象。爻者交也,兩個交叉組成「爻」字,代表因素條件的互動變化。一爻一爻畫上去,就是卦。爻代表細微的緣起現象,卦代表複雜的明顯的緣起現象。爻與卦的演變,代表一切事物的生滅變化。當前與未來,如前所述,是爻變迭代、緣起錯綜複雜的時代,但萬變不離此理。

性空,可以說即是「無我」,並非什麼都沒有,而是萬事萬物皆有其作用與現象,這些作用、現象由種種因素條件互動而來,每一樣因素條件皆受制於其他因素條件,且變化無常,並無一個內在的永恆主宰力量在其中。這個內在的永恆主宰力量,就是佛學對「我」的定義——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者(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所謂主宰,是可以全面而絕對自由自在操控,沒有控制不了的。比如生命自身和世間一切,若具有主宰意義上的「我」,則可一切隨心所欲操之在己而自由自在(參研《無我相經》)。事實上,生命自身和世間一切,皆受制於種種因素條件及其變化,而不能操之在握自由自在,此所以人生有「不如意事常八九」之苦。所謂常住,意指永恆。反之,無常,就是變化,非永恆。「無我」並非否定了世人身心行為指代自身立場與角度的代詞「我」,而是指向無主宰與無常。

佛學常把「無我」與「苦、空、無常」連著講,實際講的是人生的現實感受,而不是抽象難懂之理——每個人對人生中的萬事萬物(其中包括自身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確實並無全然主宰能力,而這一切又變化無常,每個人不得不面對變化無常的被動和逼迫,而無法自在主宰之,當然感到苦了!越苦越想找到主宰命運的能力,可是尋遍吾人身心或其他任何事物,也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掌控命運主體,落空的。萬事萬物皆是緣起(種種因素條件相互作用)而變化無常的現象,找不到操控一切因素條件的內部或外部主宰者,還受制於各種因素條件及其變化。個體的無主宰無常,與宇宙的無主宰無常同理。無常也是一種空,每個當下的感受都真實,但迅速成為過去,亦真亦幻,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外觀世界的緣起爻變無主宰無常,內觀心理習慣行為,就會明白人生的內外苦源了。吾人從身體的冷暖饑飽生老病死,到命運遭遇,從人生種種到世界萬有,誰能做真正的主宰?誰能自由自在?權力再大的帝王也主宰不了自己的生老病死或親眷官吏的心身行為,最多只有暫時而部分的主動權而已。

同理,因為緣起的事物無主宰無常,普通人乃至佛陀的肉身都是緣起的現象,衛生醫藥、鍛煉身體(用進廢退)、營養乃至心理健康狀況都是制約身體的條件,當然會有肉體的冷暖饑飽生老病死。禪定或其他功夫對身體當然有作用力,但不能主宰肉體。所以《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緣起的一切都是有為法,無法主宰,所以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就是苦,所以佛法的旨歸在於無為法——不受緣起局限,可以究竟離苦。

教育關係和主客對象也是緣起的,即便佛陀對學生也無法主宰,只能介紹經驗心得,制定規矩(戒律),學生要自覺自立自強才行。否則,佛陀也沒辦法。這與世俗的師生教育關係理無二致。佛陀教化不了的學生大有人在,提婆達多、善星比丘、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都是極典型案例。車匿陪佛陀出家,後來也出了家,而直到佛陀涅槃,他仍惡習難改。阿難問佛陀如何處理與這些同學的關係,佛陀只好說「默摒」,不與往來,從而默默摒除之。這和一般宗教徒高推聖境幻想聖人幾近無所不能完全是兩回事。

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至國家,下至企業或任何團隊,擔當之事越多越大,可調動資源越多,可做的事就越多。但同時,受每個因素條件及其變化無常的制約也越多越複雜,無法全然主宰。人非機器,除了內耗外,組織機構越複雜龐大,信息傳遞也越容易削減、扭曲、失真,這是治理學無法迴避的課題。任何事不能只看陽面,忽略陰面,反之亦然,既要照顧陽面,也要管控陰面,不可偏廢,否則陰面就會破壞陽面的成就。

不論是誰,人生中隨時可能面臨新變化新情況的挑戰逼迫,因無主宰、無常而不得自由自在,人生的苦就在這裡。此所以人皆渴望自由自在如意幸福;此所以人皆渴望掌控變化與結果,喜歡支配、自主,討厭被支配、被約束。權力、財富何以迷人?因其可換取部分的支配主導權、安全感、成就感、自我實現感、自由自在感,部分代償了對主宰感的渴求。當然,有智慧有能力者,也可善用資源利益社會。

還有人認為,「一切皆有定數」,「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這些觀念偶作接受現實、告別糾結、從頭再來的心理調劑可以,但切忌陷入宿命論,演變為逆來順受消極被動麻木不仁任憑宰割的糊塗愚昧,無形中削弱了自強不息的努力與社會正道的維護力量。《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此即承認緣起因果但反對宿命定論的明證,理同「無主宰」「無常」「未濟卦」,支持自覺與自強不息。

不少人幻想佛菩薩或上帝神仙能做眾生或物理世界的主宰,有「應該什麼都可以安排好」的高推聖境幻想,並且嚮往神通——實質是對未知情況的求知與對「主宰」的渴望。其實神通並無大用,因為諸行無常,存在變數;也因為佛菩薩、神仙、眾生、物理世界在法界中平等緣起,可以互動,但誰也主宰不了誰,有時可以幫上忙,常常卻是愛莫能助。所以孔子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靠人來維護正道,事在人為。只有世人共同維護正義正道正法,才有正義正道正法的存續,靠天靠神靠救世主會落空的。

另一方面,《心經》也告訴我們,照見身心萬事萬物無主宰無常的同時,可以漸漸做到心無罣礙,從苦惱中解脫出來,回歸本性。佛法的中心就是自覺本性智慧解脫根本煩惱,其他都是外圍或外用。

認清緣起爻變的人生與世界無主宰無常,才可能「放得下」煩惱而發現本性初心(按:初心是指不隨各種因素條件而變化的真正本性。時下流行講的初心是指初始動機、宗旨),又「提得起」而濟世利生,最終做到放下提起出世入世圓融自在。

從入世而言,正因為緣起的世界無主宰、無常,入世做人做事就更需要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需要堅強、忍耐、勤奮、努力,超越煩惱與消極脆弱,積極有為,造福社會與國家,維護正義正道。儒家有「士不可不弘毅」「修齊治平」「兼善天下」等擔當精神;道家的政治、法治、謀略、縱橫、兵法,本就是為安天下而設。其天文、地理、方伎、醫藥則是古代的科學技術,還提倡修道人要「三千功滿,八萬行成」;大乘佛教不僅有解脫煩惱的定慧內學,也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四攝六度悲智行願的入世利他精神。總之,百家概皆身心修養與經綸濟世並重,絕非只重心性修養卻不諳世事。

總之,「爻變」與「緣起」是化繁為簡又衍繹無窮的世界觀、人生觀,可以參考備用,有助於理解世界與人生,解脫煩惱,安身立命,自利利他。而且兼容其他種種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其他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可以說屬於不同的緣起或爻變現象,並行不悖,同參互補。

同時,「緣起」與「爻變」也是方法論,每件事物皆可分析其構成因素條件、關聯條件及其互動變化,從而觀照眾緣,隨機應變,處變不驚,避免孤立、片面、僵化、封閉式思維。以此方法觀察世界或事物的現在與未來,雖非預知,但極具開放性,綱舉目張,萬變不離其宗,不至於茫然失措焦慮不已。運用熟練了,對生活工作很有幫助,既可隨時「放得下」而自在,也能隨時「拿得起」而承當,不至於困在一隅。

並且,也有助於理解「因果」概念——每個緣起爻變都是因果關係,可以說緣起爻變就是因果,包括了因與緣、緣與緣的互動因果、綜合因果。看似簡單的種瓜得瓜現象,已然是相當複雜的緣起爻變或因果關係了。科學最講究因果邏輯,和緣起、爻變的道理完全相通。現實中的因果關係之複雜,不可計數,有很多是當下種種因素條件博弈的結果,有些是蝴蝶效應式的因果,不能顢頇儱侗思維懶惰地簡單歸為「前生因緣」。

再則,佛學中的阿賴耶識有「受熏持種根身器」的功能,涵蓋了生理、物理世界。若從此角度看,現代自然科學與技術研究,是從阿賴耶識「根身器」的角度入手研究,其成果也直接在「現行」與「種子」上明顯改變著物理世界和生產生活,但其對意識心性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我們古人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鼓勵向這個方向走,而是選擇了偏重心性修養人文文化方面,對個人安心和社會安詳當然有其寶貴价值。可是到了這個時代,包括東西方在內,人類文明應該全體轉入心物平衡階段,若仍舊偏於心或偏於物,都會失衡,將來都要再度付出沉重的歷史代價。融合古今中外心物研究文明成果,使心物兩端平衡互濟,使人類文明文質彬彬,是化解人類當下與未來諸多禍患的必由之路。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個人如是,國家如是,人類亦如是——偏於心性修養人文文化可謂「文勝質則史」,偏於科技唯物資本競爭文化可謂「質勝文則野」,各有所偏,各有後患,中道才是正途。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而最障道,莫若瞋慢
《生命·覺者》梁冬對話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