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夫之談教育:「時」與「習」、「知」與「行」相合

王夫之談教育:「時」與「習」、「知」與「行」相合

導讀

人可以說是相當難教育的了,因為人的可塑性實在是太強了,尤其是青少年,今天一個樣,可能明天又是一個樣,所以教育就要永不止步了。

明清三大著名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就給我們提供了教育上的經驗,即讀書要有「習」,同時要有「時」,要「知」,同時要「行」。

「習」的意思就是要養成思考、溫習、反省的習慣,王夫之說要「日學日思」,只看書、只聽老師講課而不去思考,那知識還是老師的,到不了自己的腦子裡。

只思考還是不夠的,深入地去理解才行,「學非有礙于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學和思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學習對思考是有利的,學習得越多思考得越深;思是有利於學的,思考得越困難越催促你去勤奮地學習。

而思考、溫習、反省是一種習慣,王夫之說:「孟子言性,孔子言習。性者天道,習者人道。」要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否則長大了就算「洗髓代毛」恐怕也不能改掉惡習了。

所謂的「時」就是他所說的「時者,有序而不息之謂也,恆守也」,要有恆心,也就是堅持,學習不僅要養成思考、溫習的習慣,還要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並且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不能一口吃個胖子。

關於「知」與「行」,朱熹說要「先知後行」,王守仁說要「知行合一」,而王夫之更注重「行」的作用,主張「行先後知」。

他說「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做了事情之後才能具體深入地去體會知識,即便文章好得再讓你身臨其境,老師教得再繪聲繪色,那也不能達到「行」的效果。

這正是後來我們所說的「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就像下棋一樣,我們整日地看下棋的規則和棋譜,下不了一手好棋,必須要通過真正的博弈去體會才能夠深入人心,在行中學的知識才是最紮實最頑固的。

李時珍他苦讀詩書十幾年,參加了好幾次科舉考試都沒有成功,後來就去從醫,實地考察研究藥材,編寫了《本草綱目》,流傳至今,可見行動的重要性。

而「時」、「習」、「行」、「知」四者都做到了真正的結合,才是會學習。

其實不僅僅是教育孩子,我們成人也是如此,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停地思考才能在工作上做得更出色,不停地實踐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更深入、更獨到的思考。

文以載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夫妻之道 當如榫卯
小棍子?中國筷子沒有那麼簡單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