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產光刻機」打破國際壟斷局面?技術突破與商業現實不同調

「國產光刻機」打破國際壟斷局面?技術突破與商業現實不同調

日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超分辨光刻裝備研製」項目通過驗收,宣稱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台分辨力最高的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被眾多媒體視為打破晶元製造的核心設備「光刻機」被國際大廠壟斷,因此引發高度關注,然隔天,不少專家提出意見,指出這樣的技術只是原理機,無法用在 IC 製造上,只能用在特殊納米器件的加工,呈現完全不同的看法。

根據報導,中科院光電所花了 7 年時間,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才完成國際上首台分辨力最高的紫外超分辨光刻裝備研製,在 365 納米光源波長下,單次曝光最高線寬分辨力達到 22 nm,結合多重曝光技術後,甚至可用於製造 10 nm 級別的晶元,對比現在 ASML 主流的光刻機技術是 193 nm 波長深紫外光(DUV),光刻分辨力只有 38 nm,這個「超分辨光刻裝備研製」項目彷彿撼動了光刻機巨頭 ASML,更填補了國內光刻機技術的空白。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然而,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連日本設備大廠都逐漸被邊緣化的光刻機技術,真的被「7 年」磨一劍的中科院光電追趕上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許多研究科學家投入研發各種光刻技術來製作納米級的晶元,其中近場光刻也是其中一種技術,在光學干涉中所用的金屬狹縫為光傳播至遠場的行為,但當狹縫縮減到奈米時,它將出現不一樣的傳播現像,因此無光學繞射限制的近場技術被提出,此外,電子束(e-beam)技術也是有不少科學家投入研究,台積電就曾經投入電子束技術的研發。

據了解,中科院這次提出的光刻設備是指近場曝光設備,不能用來做大規模生產,且只是原理機,距離主流商用的 ArF 浸沒式投影光刻機在視場、成品率、套刻精度和產率等方面沒有可比性,也無法用於 IC 替代投影光刻,只能用於一些特殊納米器件的加工。

再者,在這台樣機或許可以在小批量、小視場(幾平方毫米)、工藝層少且套刻精度低、低成品率、小基片尺寸且產率低(每小時幾片)的一些特殊納米器件加工,業界認為,這樣的技術雖然對於打破國際市場上光刻機壟斷的局面沒有幫助,但可以一定程度地替代電子束技術(e-beam)技術。

業界認為,「超分辨光刻裝備研製」項目用於主流晶元的製造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被許多媒體因不解其中技術差異,而誤導渲染成該技術已經可以替代既有商用化設備技術,進而打破既有光刻機市場少數廠商獨大的局面,這其實與實際狀況有相當大的落差。

不可否認的是,中科院此次在光刻機技術上的突破確實令外界興奮,但技術的突破只是第一步,在商用化的進程中,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特別是晶元產業鏈已然非常成熟,整體生態也已大致底定,新技術或者新設備的出現,除了本身的技術差異性與創新性外,更要考慮到商業化的運作機制能否跟上腳步。中國半導體產業確實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拐點,但在實際的突圍策略上,則可能需要更縝密的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Nature》:首例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人體實驗啟動
教谷歌大老闆怎麼用AI管公司的她,不提人工智慧,只講決策智能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