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退躬老師《老子慧通》之二:有無皆是道啊!

退躬老師《老子慧通》之二:有無皆是道啊!

退躬講述 張宗政錄音 離濤文字整理

塗繼成:號退躬,生於1953年9月9日,研究生,中共黨員,中國國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國學會副主席、高級國學師、中國書畫收藏學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管理創新研究所副所長、中江文聯名譽主席。百餘篇詩、文獲國家、省級刊物獎。

出版《塗繼成詩文選》、《退躬詩聯選》,其中《商品經濟的發展與道德進步》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優秀論文《文化的反思》入選《中國當代思想寶庫》,入編《改革開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個性化郵票。

自創的「人才股份制」獲「世界重大創新成果特等獎」。全國獨家出版「國學年曆」19年之久,併入編《世界人物辭海》、《國際奧林匹克大辭典》獲藝術金獎。個人享有「2004中國十大管理創新人物」,「改革開放30年中國管理科學成就」,「十大傑出」(創新)人物、「鼎盛中國——100位最具影響藝術家」,「四川省優秀創業人才」,「十大巴蜀之子」,德陽市優政府津貼專家、市「勞動模範」等殊榮。

曾與許廣清先生共同主編《韓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觀點有「人才股份制」、「三生論」、「四境說」、「六明觀」。多年來在川內外公益開講國學學術講座,深獲好評。

粉絲福利!關注「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微信公眾號ID:ctwhua333),回復「易經」兩個字,免費獲取中國國學會名譽會長、副主席塗繼成(退躬)先生《易學智慧的基本特徵》獨家講義。

(接上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四個系統,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兩句話怎麼對待呢?因前面三個意義系統的事實或真實,所以就讓人類或我們認識者,在認識的方法上,或認知的方法上,或知行的方法上,都可以這樣做,做什麼呢?常無。就是經常要把握這個無,同時也經常來把握這個有。

所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特別要注意這個常無和常有,常就是經常要去把握,不是叫你偶爾把握一下。就是因為前面那些真實的道理,所以你就要常無,又要常有。常無、常有,常有、常無,有有無無都要經常在一起進行相互提醒、相互作用、相互進入,然後相互轉換。

這裡老子在認識論上就提醒人類和認識者,不要只僅看到有的一面,忘了無的一面;也不要只僅看到無的一面,忘掉了有的一面。你們應該經常把常無和常有,經常把有和無、無和有進行互動、互換、互用、互張,這才是認識之正道。

所以,他就解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觀什麼的妙呢?觀天地風雲、宇宙變遷、大道通流,那些微妙的痕迹、微妙的端緒、微妙的消息。

在《易經》里說的「七日來複,暗通消息,天機不可泄露。」這些都是屬於無裡面的妙,所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所謂觀其妙,就是觀點天機嘛,通點消息嘛,領會一點無形的變化嘛。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就需要我們的認識者,需要人的生命,經常「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的原文。這是他經常談的。

(張老師:這和佛學裡談的妙有、妙無是不是一回事?)

(退躬:那是更精微了,在唯識學、在般若學裡談這個,是用空字來表達,而不是用無來表達。那空的談法又是一套意義系統,又是一套智慧內涵。)

(張老師:跟這個相不相通呢?)

(退躬:那當然相通,都是一樣的,只是各人表達的精微程度有差別,那個是在談佛經時來談,不能在這地方插進來。插進來就會亂,亂不是道本身亂了,或佛本身亂了,而是表達的人和聽表達的人心智系統亂了。因為語言系統有獨立的世界。)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為什麼要經常達到空明的無?為什麼經常要進入千變萬化的有?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你要去體會道中的這種妙,捕捉道裡面的苗頭。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指的在能量世界,在無的世界上去暗通消息。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字在這裡當端緒講,當苗頭講,當痕迹講。徼,帛書版裡面,是一個絲繞旁的繳,是端緒、苗頭的意思;第二種,是皦,光亮的意思,顯露的意思。還有一種,就是徼。不管是什麼偏旁,徼字是代表痕迹、苗頭、端緒,就是有形有相的事物,有為有語言的東西總要留點痕迹,總要留點點尾巴,就要觀察這點點。還沒來的時候露點苗頭,走了的時候留點尾巴,這就叫徼。所以"故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講第五個系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五個系統,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兩者指的是什麼?當然指的有和無。

同出而異名,有和無從哪裡出來呢?當然是從道裡面出來,道生有無,有無皆是道啊!

所以從這裡就反襯出我們過去對道的理解、對道的把握、對道的表達,不是故意拔高,就是無意弄錯。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就把道的明確性質談出來了,道,不僅僅是無形的、無相的、無為的,無言的,這是無的一面。道也是有的一面,宇宙萬有,千姿百態,千變萬化,氣象萬千,宇宙間時空中,哪一樣不是道的現象?任何有的東西都屬於道,所以"此兩者同",或"此兩者同出",同也好,同出也好,不管怎麼解,反正都是道裡面出來的。道出了有,也出了無,無和有都是道的顯現。

現在哲學上就分了,形而上謂之道啊,形而下謂之器啊,這個話是宋儒講的。兩漢以來,春秋以後,也有不少人講過,形而上才叫道,形而下不叫道了,叫器。

特別是周、程、朱、張這些人,那是強調得厲害的,形而下的東西叫器了。簡單講就像佛經里講的色了。但是《心經》也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讀佛經都把這個割裂開了,實際上是錯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此兩者同"或"此兩者同出",有和無都是道的顯現,有和無都是道裡面生出來的,不能把有和無對立起來。所以形而上、形而下都是道。有也是道,無也是道,所以此兩者同出。雖然是一個母親生出來的,一個母親生出一個雙胞胎,但是名字不同,後來的發展道路也不同,各人的作為也不同,各人的使命規律都不同,所以有和無就是這麼分開的。

莊子說的「道術將為天下裂」,就是這個意思。道出來以後有個術,「術」就是方法,關於道運行的方法,關於認識道的方法,關於把握道的各種方式方法,這就叫術。"道術將為天下裂",就是說道本身產生了有和無,有和無各自領命出門,最後流落天涯,到處都產生作為不相同、規律不相同,再加上你要去捕捉它,其方法也不相同。

所以,道就濫觴了,道本身的統一性就隱藏了、退居了。天下看到的全是差別,全是變化,全是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相互爭鬥的現狀。但結果,它們總根源上都同是從道里出來的,所以老子在這一章中就專門講出「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但是「同謂之玄」,所謂玄,就是已經離我們太遠了,所謂玄,就是已經找不到它的根據了,所謂玄,就是已經沒法把握它了。人們都活在差別中,人們都活在現象和變化中。在這變幻莫測、千差萬別的宇宙自然和人間社會中,我們去哪裡尋找道?一說到道,那就玄了,道離我們已太玄了、太遠了。

老子所生的那個時代,他深深地感受了道之玄,所以他在《德經》的第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所以,同謂之玄啊!就是春秋戰亂,周天子已經隱居深宮不敢出來了,天下朝臣都是周天子的亂臣賊子,每人都在那裡領兵爭奪,馳騁山河。哪個都可以打周天子的名號,哪個都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真正周朝的威信不在了,周朝的余脈微弱了,就如天地間遠古時期的道,已經遙不近在了。

《道德經》中想像的人類社會遠遠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亂相,人類社會本來的狀態是道統、道治,而現在這個社會的人治是法統,即人統,文統,也是文治。一有了文,人間就亂了。一有了法,人就不自由了。法令滋彰,盜賊蜂擁。所以他認為真正的道啊,那就是不要國家,不要社會,不要法令,也不要各種差別之中的固執僵定。有差別那是讓他自然差別。所以像這樣的道治,已經很玄了,已經很遠了。所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我們人類、人道已經走偏了,離天道很遠了,看不到無的這一面,對有的一面越來越執著。對萬物之母的母源已經離開了,千差萬別越來越深,千變萬化越來越快,老子的歷史觀、老子的社會觀、老子的人類觀是悲哀的,他認為人類是倒退的。

後來的邵庸寫《皇極經世》,就認為人類是在倒退。仁——義——禮——刑——兵,現在的戰爭是因為監獄關不下而造成的。監獄滿了,是因為法律執行無力造成的,沒有誰聽法律了。

法律為什麼又不管用了呢?就是因為無秩序,因為人類講自覺,沒有人願意遵守秩序了。

為什麼秩序不能遵守?就因為人與人之間都不落教,人與人之間都沒有義氣了,人與人之間不相宜、不相合、不協調,人與人之間像豺狼一樣相互惡鬥,都非常殘酷所造成的。

那麼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不相合而相鬥,是什麼造成的呢?是因為沒有道德造成的,道德沒有了,不講仁了。

不講仁的原因就是因為不講德,不講德的原因就是因為道失掉了。

所以"道失而後倡德,德失而後倡仁,仁失而後倡義,義失而後倡禮。乎禮者,忠信之薄而禍之首也。"

就這麼來的,他就認為人類社會在不斷退化,人性在一步一步惡化。原因在哪裡?差別心太重,個人的慾望太盛,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想回到這些原態,都已經玄之又玄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哦。

你們已經找不到產生有和產生無的原初狀態了,這狀態就是玄,就是道,是道產生了有,產生了無。但是道離你們太遠了,產生有無的開端離你們太遙遠了,所以是"同謂之玄",太遠了,做不到,你們也沒法去追求。

但是,第六個系統,最後一句話: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什麼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 的精彩文章:

所有算命的都說奶奶活不過48歲,她卻活到了72歲

TAG: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