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對待感情放蕩不羈,拒絕撫養子女,死後卻在聖殿中受人敬仰

他對待感情放蕩不羈,拒絕撫養子女,死後卻在聖殿中受人敬仰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但他晚年窮困潦倒,身患"心理分裂症",在巴黎遠郊去世。死前被馬車撞翻遭瘋狗狂咬。

1794年11月11日,他的遺骸被送進先賢祠,與生前死敵伏爾泰在聖殿中被革命者敬仰。

他叫盧梭,人們膜拜他,因為他"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社會契約論成為法美資產階級思想武器,"自然教育"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文學創作促進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

這樣一位劃時代的人物,生前卻飽受打擊,特別在感情和撫養子女方面遭到很多人的詬病和抨擊,這是為什麼呢?

先說說他和華倫夫人的"不倫"之戀。盧梭出生普通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出走,少年的他孤苦伶仃,但這一切在遇見華倫夫人後,發生了改變,華倫夫人充當了盧梭生活中的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在她的的教育和影響下,盧梭改變了許多惡習,讀了很多書,成長軌跡也發生了改變,由一個"小混混"逐漸成為舉世公認的思想家。下面的小鎮就是他和華倫夫人共同生活的地方。但這段忘年戀,也成為世人詬病的話柄之一。

除了華倫夫人,黛萊絲也是盧梭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是一位目不識丁、地位卑微的縫衣女工,甚至連時鐘都不認識,但這並不影響她對盧梭的忠誠和愛。雖然盧梭曾對她聲明"將永遠不會拋棄她,也永遠不會娶她"。25年來,盧梭被迫流浪過,被人視為怪物、瘋子,只有黛萊絲心甘情願地追隨,無怨無悔,也許是黛萊絲的這份痴情打動了盧梭,盧梭終於在自己56歲那年,正式和黛萊絲結婚,婚禮甚是隆重,由市長主持。

25年間,黛萊絲為他生下了5個孩子,但令人不解的是盧梭把自己的五個孩子全都送進了一家育嬰堂。盧梭一向以教育家姿態呈現於世人,他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一個如此懂教育的人,卻拒絕撫養自己的子女,這是常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自然也就成為人們抨擊的焦點。盧梭是如何解釋的呢?

盧梭在《懺悔錄》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自己一直過著流浪、居無定所、窮困潦倒的生活,如果孩子在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里生活和教育,必然會愈教愈壞。不如把他們送到育嬰堂,由國家撫養,這樣對孩子的危害會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盧梭放蕩不羈的愛情觀以及棄養孩子問題受到了伏爾泰為首的各階層的猛烈抨擊,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教養的人",根本沒有資格奢談所謂教育,在一片聲討中,盧梭飽受離難之苦,嘗遍了人間的辛酸。

如果撇開個人生活,盧梭一生的成就是輝煌的。正如歌德所言: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本正經書 的精彩文章:

有圖有真相:美國也有浮誇風,有圖有真相,太會「吹」啦

TAG:兩本正經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