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部分優勢產業技術創新已進入「無人區」

我國部分優勢產業技術創新已進入「無人區」


  原標題 每經專訪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東:我國部分優勢產業技術創新已進入「無人區」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試,墨子、悟空、慧眼等系列空間科學衛星遨遊太空,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投入運行,寒武紀晶元、智能分揀系統實現重大發展……

  40年前,這樣的科研成就,我們可能很難想像;40年後,在很多領域,我們已經由跟隨者的角色慢慢迎頭趕上,甚至成為引領者。


  回顧40年,我國的科技體制變革經歷了哪些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領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制度創新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作用如何?下一步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針對上述話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東,他表示,下一步我們只有繼續深化改革,做好制度建設,把創新主體的活力更好地激發出來,才能發揮出我們的後發優勢,在一些領域成為「領頭羊」。


  科技體制變革經歷三個階段

  NBD: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劉東:我認為最核心的是解放思想,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一方面,通過科技體制的改革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另一方面,把我們的發展融入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中,充分吸收世界科技發展的成果和經驗。


  NBD: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科技體制變革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劉東:1978~1998年是第一個階段。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科技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工作方針。隨後開始建立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實施了星火計劃、火炬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等一系列發展計劃。1995年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表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第二階段是1999~2011年,這一階段整個都是圍繞著怎麼推動技術創新,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聚焦在應用層面的發展。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其中技術開發性的院所進行了企業化轉制,公益性院所也作了轉制;2006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自主創新戰略,以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2012至今是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進入更宏觀的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發展要堅持三個面向:一是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三是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2016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2017年,黨的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即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科技實力要有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為我國科技創新加快實現趕超跨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


  科技創新主體更趨多元化


  NBD: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方面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劉東:十八大以來,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和管理改革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包括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構建新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建立新的科技管理體制、專業機構管理項目機制、統一的監督評估機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等。在創新投入持續增加的同時,創新政策體系也逐步完善。

  十八大以來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創新主體的演變。以前,主要是大學和科研院所推動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而從十八大以來,在傳統的創新主體之外有了一些新型研發組織,像光啟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各省份也搞了一些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這些是從傳統的體制里衍生出來的,但他們是在用一種新的機制,用更市場化的方式在做,進來一些新的主體,整個市場就更加活躍了。


  另外,國家層面也在加大推動的力度,提出要加強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希望突破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比如針對高鐵、新能源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相比以前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更多是著力於前沿科技,類似於美國的國家實驗室。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這意味著將致力於國家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尤其是「中興事件」之後,在產業的整體發展方面有一些關鍵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現在有很多民營企業投入資金,大力發展基礎研究、顛覆性技術等,這跟以前是不一樣的。


  以前企業可能更多注重下游的技術研發,基礎研究更多是大學、科研院所的事,這就說明現在企業已經在發力搞前沿科技了,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比如由施一公等一批科學家發起設立的西湖大學,完全按照研究型大學的機制在建,它通過8次全球人才招聘,選聘68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首席研究員),引進仇旻、許田等講席教授全職加入,採用PI模式辦學,整個學校的體制、研究體系、平台的服務體系,都圍繞PI來建設。這些都表明我國的創新體系中的創新主體在發生變化。


  需加強制度創新、源頭創新


  NBD: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您怎樣看待制度創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中的作用?對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您有何建議?


  劉東:過去的成績雖然很好,未來的任務也很艱巨。下一步我們應當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制度創新。


  近幾年,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十分迅速,這是一個大背景。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部分優勢產業技術創新開始進入「無人區」,即以前我們是跟著人家走,但目前在一些領域已經走在前沿了,我們的產業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再往前走,尤其在原始創新、前沿創新、顛覆性創新、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方面,很多東西都是新的,無從借鑒,包括移動互聯網、支付方式等,這時候制度創新的重要性就越來越明顯。以前是科技在前面跑,制度不斷去完善,以後制度的保障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下一步我們仍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人才、資金、投入方式、成果應用、利益分享等方面,順應經濟發展趨勢,繼續深化改革,不斷營造創新生態環境、落實創新政策。


  NBD:目前我國在源頭上可用於轉化的高質量創新成果比較缺乏,科技成果與企業及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適應也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需要,您認為應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劉東:要不斷激發傳統創新主體的活力,同時也要鼓勵和扶持各類新的、多元化的創新主體,來推動源頭創新。首先,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科研教育,湧現更多像西湖大學這樣的機構,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包括創新主體、運行機制、制度、主體之間的互動問題等。其次,在國家層面上,要大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在傳統的體制機制內衍生出來的主體,可能會受到傳統主體的束縛,需要進一步深化傳統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的改革。


  再次,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氛圍,包括科研道德體系,合理、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多元化的科研教育投入體系等。一些科技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傳統制度的約束,如果制度跟不上就會出現問題。發達國家科研走在前面,公民的科學意識和素養也更強。我們作為後發國家,公民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提升。因此,新的技術背景下,加強在科學與倫理關係方面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另外,未來肯定要在源頭創新上有突破。任正非、馬雲等走在前列的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對源頭創新的強烈需求,所以加大了在源頭創新方面的投入。有了這些民營創新主體的加入,與傳統的創新主體平等、公平、共同發展,這樣國家的創新體系才能更有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這款失敗的鎮痛葯,卻給癌症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探究火星内部奥秘 “洞察”号探测器即将登陆火星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