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重溫「爬山虎的腳」

重溫「爬山虎的腳」

上篇文章我們說到莫高窟常書鴻故居中的五葉地錦,初步判定五葉地錦乃是在19世紀上半葉就已從北美引入,比學界1950年代的說法要早一百多年。而同為垂直綠化植物的爬山虎,卻是我國所固有。小學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它成為藤本植物中人盡皆知的明星。

那麼,「爬山虎」這麼形象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它背後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北京大學內的一牆爬山虎

1.爬山虎與地錦

在現代植物學分類上,爬山虎的中文正式名為地錦,學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拉丁名中的加種詞「tricuspidata」意為「三凸頭的」,因其生於短枝上的葉片通常3淺裂。這也是爬山虎區別於葡萄科其他植物的重要標誌。按道理,爬山虎是攀援藤本,是爬樹、爬牆的高手,屬於「向高處」走的植物,為何名為「地錦」?

據《中國植物志·地錦屬》:「本屬植物在我國記載較早並能從形態上識別者可見於《本草綱目》,稱之為地錦。」[1]經查閱,《本草綱目》中名為「地錦」的植物有兩種。其一單列於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乃大戟科大戟屬下之的地錦(Euphorbia humifusa),此地錦為一年生草本,匍匐莖貼於地面,基部多呈紅色或淡紅色,長可達20-30厘米[2],作為中藥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在《本草綱目》中又名血竭、血見愁。

另一種名為「地錦」的植物,作為「附錄」列於「木蓮」之下:

【附錄】地錦(《拾遺》)

藏器曰:味甘,溫,無毒。……生淮南林下,葉如鴨掌,藤蔓著地,節處有根,亦緣樹石,冬月不死。山人產後用之。一名地噤。[3]

這就是《中國植物志》中所說的「能從形態上識別」的地錦屬植物。上述引文出自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說明早在唐代,「地錦」已用於命名爬山虎,並同時指向了大戟科與葡萄科中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4]

圖為大戟科地錦

葡萄科的「地錦」一名一直延續到清代,成書於民國年間的《清稗類鈔》載:

地錦為多年生蔓草,田野階砌間皆有之,葉為掌狀分裂,經霜則成紅色。春夏之交,開淡黃花,甚細。結實成球,色黑,味辛。

葉為掌狀分裂、經霜成紅色、結實成球且色黑,這應該就是爬山虎了。我曾冒險嘗過它的果子,極澀,使人想起葡萄酒中的單寧,大概就是《清稗類鈔》中所說的「味辛」,不愧是葡萄科的。

圖為爬山虎果實

其實一開始在分類的時候,以「地錦」還是「爬山虎」來命名本屬,植物學家之間有不同意見:「劉慎諤等人 (1955) 編著的《東北木本植物圖志》中把本屬稱為地錦屬;胡先驌 (1955) 編著的《經濟植物手冊》則把本屬稱為爬山虎屬,此後我國大多數志書或文獻中記載本屬植物時均照此稱謂。」[5]不過後來由於本屬植物多用於城市綠化,於是「作者與園林學者們討論認為,恢複本屬植物原稱地錦,較能表達該類植物園林上雅緻的特性。」[6]

不過筆者認為,相較於鋪在地上的「地錦」,向上攀援的「爬山虎」,其實更符合葡萄科地錦屬攀援藤本的氣質。而且以「爬山虎」來命名本屬,也可以與大戟科的地錦區別開來。不過,「地錦」一名始自唐代,可謂源遠流長,以其命名本屬也無可厚非。那麼,「爬山虎」一名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2爬山虎之得名

如果在《中國植物志》中檢索「爬山虎」,會出現八種不同的植物。看來,「爬山虎」乃是多種植物的俗名,並非單一地指向葡萄科的地錦。但在明代的《本草綱目》及成書於19世紀40年代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均未見「爬山虎」之名。在《本草綱目》中,葡萄科的地錦乃是作為附錄出現於「木蓮」之後,李時珍並未將其單列,其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其實《植物名實圖考》中就有爬山虎的記錄,但叫了另一個名字?查閱《植物名實圖考》中的蔓草類植物,筆者找到一配圖極似爬山虎的植物,吳其濬名其為「常春藤」,其描述如下:

常春藤即土鼓藤,《本草拾遺》始著錄,《日華子》以為龍鱗薜荔。《談薈》以為即巴山虎……惟常春藤,被繚垣、帶怪石,緣葉匼[kē]匝,為庭榭之飾焉。細花惹蜂,青實啅雀,於葯果皆無取。然枝蔓下有細足,黏瓴甋[líng dì,長方磚]極牢,疾風甚雨,不能震撼。[7]

筆者認為,《植物名實圖考》常春藤實為今之爬山虎

從形態特徵來看,「枝蔓下有細足」,正是爬山虎的觸鬚及其前端的吸盤。綜合配圖及以上描述,此處的「常春藤」,並非現代植物學中五加科的常春藤。

而《植物名實圖考》中名為「百腳蜈蚣」的植物,才是如今的常春藤 ( 中華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var.sinensis)。[8]

《植物名實圖考》百腳蜈蚣

常春藤之莖幹

《植物名實圖考》中配圖為爬山虎的植物,卻擁有常春藤、土鼓藤、龍鱗薜荔和巴山虎這四個不同的名稱,而這四個名稱至少是三種不同的植物。[9]筆者懷疑,在那時,葡萄科的爬山虎,應該還沒有確定的名稱。那麼,「爬山虎」一名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

經過一番文獻檢索,筆者終於在張錫純(1860~1933)《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話」部分對「絡石」的解釋中找到了「爬山虎」:

絡石:蔓粗而長,葉若紅薯,其節間出須,須端作爪形,經雨露濡濕,其爪遂粘於磚石壁上,俗呼為爬山虎,即藥局中之絡石藤也。

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是夾竹桃科的藤本植物,上述「葉若紅薯,其節間出須,須端作爪形」這些特點,絕非絡石所有,反而是葡萄科的爬山虎的特徵。張錫純被譽為近代中醫學界的泰斗,是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按道理,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絡石俗名巴山虎,在四川、湖北等地的方言中,「爬」讀若「巴」,所以民間可能將巴山虎與爬山虎混用。這也許是張錫純或者《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的編者弄錯的原因。

不過此則文獻卻告訴我們,葡萄科地錦「爬山虎」之得名,大致始於晚清民國。

3爬山虎的腳

前面我們在鑒定爬山虎的時候,重點參考了「枝蔓下有細足」、「須端作爪形」等特徵,這就是葉聖陶先生所描述的「爬山虎的腳」了。想必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爬山虎,就是因為這篇小學課文,讓我們一起再重溫下其中的片段:

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迹也沒有了。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葉聖陶《爬山虎的腳》(1959年)

文中所描述的「小圓片」就是吸盤,作者將其比喻為「蛟龍的爪子」十分形象。但我認為它更像是壁虎的腳趾,仔細看,壁虎的腳趾也呈吸盤狀,所以「爬山虎」的「虎」,是壁虎,而不是老虎。另外,生於蘇州的葉聖陶也用到了「巴住牆」這個方言。

爬山虎的腳 by JMK

壁虎類動物的腳

葉先生提到,「爬山虎的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費點兒勁才能拉下來,它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吸附能力呢?研究發現:成熟枯乾的爬山虎的單個吸盤,能夠承載的最大拉力是其自身重量的280萬倍,當吸盤受到接觸刺激後,吸盤會分泌出大量的粘性流體,使吸盤能夠粘附在各種基底上。藉助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吸盤進行觀察,則可以看到許多微管和微孔,而微管之間的連接,就像是大城市裡複雜交錯的高速公路網。[10]

現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依然保留著這篇課文,不知道現在的語文老師在講到這篇課文時,是否會帶著孩子們去教室外面找爬山虎?如果能對照課文中的描述去觀察它的腳,回來之後再做個植物標本,該是多麼有趣的一堂人文自然課啊!

4爬山虎與蛇

自從學了這篇課文,我就對爬山虎充滿了敬意。小時候常去外婆家,路上好幾戶人家的樓房外面都種有爬山虎,綠色的瀑布從房頂傾瀉而下,羨慕得不得了。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我問母親能不能下去跟人家要一棵,帶回家種在牆角。母親說:「爬山虎招蛇,趁早別種。」一想到蛇,我就不寒而慄。

母親是認真的,她並非為了嚇唬我。後來看到小學診所那面牆上的爬山虎被齊根斬斷,留下滿牆密密麻麻乾枯的「爬山虎的腳」,有點兒難過,難道是因為真的引來了蛇?

不過據說爬山虎如果足夠濃密,是能夠吸引不少微生物、昆蟲前來避暑與繁衍的,昆蟲吸引壁虎,壁虎吸引老鼠,老鼠就能引來蛇,從而形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11]

如今許多高校里會採用爬山虎來裝飾教學樓,人民大學求是樓東面的牆上、天井內的四壁都是,每到畢業季是絕佳的拍攝景點。而我每次看到爬山虎,在為那滿牆的綠意所傾倒時,總能想起多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們在外婆家吃過晚飯後回家,在鄉間的水泥路上,母親載著我,父親載著妹妹跟在後頭,茫茫夜色中偶爾閃過的一面黑色的牆壁,是深秋里的爬山虎,腦海里便浮現一條順藤而上的長蛇,不由得把母親抓得更緊了。

[2]《中國植物志·地錦》http://frps.eflora.cn/frps/Euphorbia%20humifusa。

[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木蓮》。

[4](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中大戟科「地錦」的「集解」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禹錫曰……絡石注有地錦,是藤蔓之類,與此同名異物。」李時珍在此特地指出,另一有藤蔓類植物名為「地錦」,此藤蔓類的地錦。這應當就是李時珍附於「木蓮」後的地錦,即爬山虎。

[7]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華書局,2018年,第484頁。

[8](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華書局,2018年,第472頁:「百腳蜈蚣生江西廬山,緣石蔓衍,就莖生根,與絡石、木蓮同,葉似山藥,有細白紋,面綠背淡,新莖亦綠。」

[9]「常春藤」、「土鼓藤」見於唐陳藏器《本草拾遺》。「龍鱗薜荔」見於唐代本草學家日華子的《諸家本草》,有可能是五加科的常春藤。「巴山虎」出自明代學者楊慎(1488—1559)考據類筆記《丹鉛總錄·卷四·薜茘》:「楚詞『披薜荔兮帶女蘿』,注薜荔無根,縁物而生,不明言為何物也。據《本草》,絡石也。在石曰石鱗,在地曰地錦,繞叢木曰長春藤,又曰龍鱗薜荔,又曰扶芳藤。今京師人家假山上種巴山虎是也。又云:『凡木蔓生皆曰薜茘。』」

[10]何天賢:《爬山虎吸盤的粘附作用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摘要及第35頁。

[11]http://www.sjwz.cn/article/3515.html《爬山虎容易招蛇嗎?讓我們一次解決你的所有疑問!》JMK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or CC BY-SA 4.0

作者簡介:江漢湯湯,企業職員 / 美術館公共教育志願者 / 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

圖片編輯:蔣某人、CC0圖片、JMK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植物圖鑑 的精彩文章:

梔子 何日君再來

TAG:植物圖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