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探源-馮姓

姓氏文化探源-馮姓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為序的中國姓氏中排名第27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餘。

姓氏文化探源-馮姓

1

姓氏釋義

馮,形聲。從馬,冫聲。冫,古冰字的楷書寫法。其本意原指車馬依託冬日硬實的冰層通過平時不能通過的河湖,後引伸至馬跑得快,又引申為馬疾速奔跑的蹄聲。

姓氏起源

漢族馮(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 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1.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2.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後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後人魏長卿一支受封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3.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裔孫拓拔穆泰的後裔子孫中,其長子拓拔遂留接續馮翌侯之爵,後成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者,漢化稱馮翌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馮氏,逐漸融入漢族。

4.源於蒙古族蓋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源於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以為氏。

得姓始祖

馮簡子。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鄭簡公封其於馮地,以封邑馮地為姓,始為馮氏。

2.馮文孫(魏長卿)

東周時期魏國長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後人,以封邑馮地改姓,始為馮氏。

3.拓拔覯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之後裔,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後漢化形成一支馮氏。

2

歷史人物

關於馮姓名人,為人們所知的的莫過於馮友蘭先生,今天就帶大家走進馮友蘭先生的世界。

馮友蘭

馮友蘭,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馮友蘭自小熟讀經書。馮友蘭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馮母吳清芝身上。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易經》和《左傳》。

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教師負責馮友蘭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鬆,馮友蘭在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識。在12歲時,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他遂跟隨其母遷回老家唐河,並繼續延聘教師授學。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書籍。

1910年,遵其母囑考入唐河縣立高等小學預科。

1911年春,考入開封中州公學(今河南大學)中學班。1912年冬,馮友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第二中學的高中預科班。當時的上海第二中學,所有課程都採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正因如此,馮友蘭反而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1918年6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業學校語文修身教員。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係啟迪甚深。

1919年,赴美留學。

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18年6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業學校語文修身教員。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京大學任教,馮友蘭幸逢其會,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係啟迪甚深。

1919年,赴美留學。

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馮友蘭一生為哲學而奮鬥——1918年6月,馮友蘭從北京大學畢業,回到開封。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波及全國。馮友蘭雖未及親臨,卻積極響應,並同幾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在他起草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雜誌之宗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上之老套,驚醒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生當此時的馮友蘭,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他在後來的回憶中所說:「我從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華學校當學生以後,一直到現在,六十多年間,寫了幾部書和不少的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籠統一點說,就是以哲學史為中心的東西文化問題。我生在一個文化的矛盾和鬥爭的時期,怎樣理解這個矛盾,怎樣處理這個鬥爭,以及我在這個鬥爭中何以自處,這一類的問題,是我所正面解決和回答的問題。」

李慎之曾評價其道「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大概不會是誇張。」希望大家可以走近這位為中國哲學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哲學大家,了解並傳承他的思想。

3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

上黨郡: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郡置已難以考證。

京兆郡:亦稱京兆、京兆尹,實際上並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

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

堂號

穎川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市義堂:戰國時的馮驩是孟嘗君家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收帳,他把所有債戶都叫來,宣布將債書燒掉,給所有的債戶解決了困難,大家感激不盡。

始於堂:馮氏遠祖始於周代。族譜載:「受姓始祖畢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緒業,武王踐位於畢,今陝西西安咸陽縣畢原,康王十二年保鰲東郊,厥後支子採食於馮邑,即始平郡。子孫去邑為氏,書作馮。」始平乃馮氏發祥之地也。

同輿堂:根據史籍《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皇帝元宏同歲,自幼又是同學,後來娶了高祖的妹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

慢點生活

多些故事

記得關注譚論古今哦!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天王洪秀全傳奇一生,早年科舉失敗,後反清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劉備三顧茅廬而找他隆中對策,他雖有軍事天才死後蜀國仍然敗亡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