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君臣關係十佳排行榜,孫策和周瑜只能第三,第一名毫無爭議

三國君臣關係十佳排行榜,孫策和周瑜只能第三,第一名毫無爭議

原標題:三國君臣關係十佳排行榜,孫策和周瑜只能第三,第一名毫無爭議


漢末三國時期,不僅湧現出諸多傑出的名將和謀士,還誕生出一些關係非常融洽的君臣,他們的君臣之義值得後世讚揚。他們或以其雄才偉略,或以其壯志熱血,或以其智謀韜略,或其高尚品格而為歷史所銘記。


top10 袁紹和沮授 關係融洽指數80%



當年袁紹佔領冀州的時候,沮授歸袁紹,並進獻大計:佔領冀、青、幽、並四州,集合英雄豪傑的才能和大批軍隊,並且迎接在長安的漢獻帝至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只需數年就能平定天下。袁紹聽後大為歡喜,立刻表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並且逐步按照沮授的建議執行,打敗了公孫瓚,一度讓袁紹成為了漢末最強軍閥。


可惜,袁紹無能,官渡大戰之後,元氣大傷,最終敗亡。作為謀士,沮授無疑是袁紹手下頗為高瞻遠矚的一位,曾經為袁紹提出了好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且在袁紹軍潰敗的時候被曹軍捉住,寧死不屈。


top9 劉表和蒯良 關係融洽指數80%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漢魯恭王劉余之後,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他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蒯良,字子柔,南郡中廬人。歸劉表。蒯良為劉表定下安撫荊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業,被劉表譽為「雍季之論」。之後,蒯良就被劉表擢升為主簿。


top8 董卓和李儒 關係融洽指數85%



李儒堪稱是董卓集團的第一謀臣,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智囊,他在董卓集團的地位,不亞於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周瑜在東吳集團的地位,是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董卓在三國前期橫行一時,可以說關鍵就是出於李儒的六次謀劃。



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後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董卓死時,李儒卧病在家,被家僕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

top7 司馬昭和賈充 關係融洽指數85%



賈充字公閭,平陽郡襄陵縣人。他是司馬氏的心腹,先後輔佐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炎。前期最重要的事迹,是在司馬氏奪取政圞權的關鍵時期下令殺死魏帝曹髦,極受司馬昭的信任和倚重。後來又參與了司馬氏篡魏的密謀,被視為晉朝開國元勛。



尤其是下令殺死魏帝曹髦之後,司馬昭越來越信任賈充,軍國大事、朝圞廷機圞密都與他商量,賈充很快成為司馬昭心腹。按照我們現在的人來說,賈充是司馬昭的影子,幹了司馬昭想干而不敢幹的事情。


top6 孫權和諸葛瑾 關係融洽指數85%



諸葛瑾是諸葛亮親哥。論打仗很平庸。論治績也沒什麼可稱的。但孫權惟獨對他無比信任。 諸葛瑾可以算是孫權最真心的朋友。孫權這個人,性格是比較陰狠的,比較猜忌。他的忌諱和猜嫌遠過於曹操。東吳能做到讓孫權「無所嫌」的人簡直太少。而諸葛瑾恰是這麼一位。雖然能力不行。但諸葛瑾做人敦厚。做事謹慎。孫權發怒,能把毛摸順的,也就諸葛瑾可以。在孫權眼中,陸遜都不如諸葛瑾。當著諸葛瑾的面說陸遜「長於計較,是其一短」。可見一斑。



top5 曹操和郭嘉 關係融洽指數90%


郭嘉本是袁紹帳下謀士,但是郭嘉是一個很會觀人的人,正當袁紹實力龐大如日中天的時候郭嘉卻預言,袁紹以後定不會成大事。郭嘉棄袁紹而奔曹操,中間經過荀彧的鼎力舉薦,與曹操相識,曹操與郭嘉連夜談論天下形勢,曹操非常欣賞郭嘉,認為郭嘉是他得天下一大將才。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郭嘉在曹操逐袁術、敗張綉、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北征烏桓等戰爭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老天弄人,就在郭嘉還沒有進入不惑之年的時候,卻死在了北征烏桓的回師路上,郭嘉含恨而亡,年僅37歲,從此曹操再也不向以前那麼一帆風順。 曹操曾經評價郭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當曹操聽說郭嘉病亡的消息以後嚎啕大哭,痛心不已,並在悲哀中指天而言:「天地廣闊,博納萬物,遂容不下我郭奉孝,豈天妒英才乎?」在後來赤壁戰敗後曹操更因事思人,想起郭嘉,流涕大哭,並說:「若奉孝在,孤何以至此。」


top4 劉備和諸葛亮 關係融洽指數90%



劉備於207年「三顧茅廬」,請出智者諸葛亮為其效力。據史料記載,此二人一見如故,劉備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人自然認為此君臣二人是「魚水」關係。劉備對於雄才大略的諸葛亮是十分信任的,遇到軍政大事無不請他出謀劃策,劉備對其簡直就是言聽計從。



當然,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 至於之後的事情,劉備入蜀帶的是謀士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


蜀軍被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諸葛亮感嘆地說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劉備已經不言聽計從了。

top3 孫策和周瑜 關係融洽指數90%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


簡單一點,就是穿一條褲子,又是連襟的關係,在與孫策一起打天下的十年時間裡,彼此合作與信任,成就了一段佳話。


top2 劉備和法正 關係融洽指數95%


《三國志·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後,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說法正如果還活著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上,不讓他去發動這場戰爭。那麼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話劉備是一定聽的;第二,劉備也只聽法正的,其他人的話他誰都不聽,包括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



法正從來不追求道義上的最優解,而是給出最現實而有效的方案。 剛烈,狠辣,豁得出去,現實,殘忍,精確。 當然,還有著名的「睚眥必報」。 不是正人君子,但有豪俠之風。 也許這就是劉備一直喜愛的、也希望自己成為、卻始終無法成為的,另一個自己。


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謚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top1 曹操和鮑信 關係融洽指數100%

鮑信,出身名門,卻沒有傳統的門戶之見,曹操手下的大將于禁,最早就在鮑信賬下效命。除此之外,鮑信對人物的辨識也相當準確,這體現在他對董卓、袁紹和曹操三人的判斷上。認為董卓和袁紹從不了大事,唯獨看好當時實力弱小的曹操,他認為曹操有招攬天下英雄撥亂反正的能力和氣質。有人說他是「曹操的伯樂」。



鮑信在歷史上感覺記載少,比較重大的,一是勸袁紹襲殺董卓,未果。二來參與討伐董卓,和曹操一起追擊董卓,失敗。三來迎接曹操成為兗州牧。第三件事可以說是曹操生涯的一大重點。



鮑信不僅胸懷天下,對待朋友亦是肝膽相照。他與曹操的友誼深厚,曹操陳留起兵時,就積極響應,董卓焚燒洛陽,曹操孤軍深入滎陽汴水追擊,此時鮑信亦陪同曹操一道前往,即使身上負傷仍與曹操共同進退。曹操兗州破黃巾時,鮑信為掩護曹操,自己遇難陣亡,年僅四十一歲。


史載,鮑信「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在筆者看來鮑信有禮有義,他的「禮」體現在他自身的修養和待人上。而他的「義」不僅僅體現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也體現在對朋友,尤其是對好友曹操,無論是窮困潦倒還是失敗時不懈地支持上。


他死後,曹操重金求購他的屍首,沒成,祭奠他的時候哭的挺傷心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戴小軍事 的精彩文章:

他原本是袁紹的部將,卻成為曹魏的名將,一度成為蜀國北伐的剋星
三國蜀漢北伐名將,一生只失敗一次,卻被恩師諸葛亮揮淚斬殺

TAG:小戴小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