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明朝會輸掉薩爾滸之戰?

為何明朝會輸掉薩爾滸之戰?

原標題:為何明朝會輸掉薩爾滸之戰?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此戰,不僅扭轉了明朝在遼東的優勢地位,還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這場戰役的種種細節,已經顯示出明王朝的江河日下,其最終覆亡的結局,似乎已經略顯一二。



外強中乾的明朝討伐軍


努爾哈赤,本是建州女真一個小部落的酋長,藉助明遼東總督李成梁的寵信,努爾哈赤逐漸做大,在李成梁死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併合並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成為了一方梟雄。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明朝曾誤殺努爾哈赤父親、祖父)率軍攻陷撫順城,並多次擊敗明朝派來的援軍。於是到1619年,明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女真問題,便動員全國的兵力來征伐努爾哈赤,並令曾參加過抗日援朝戰爭的楊鎬為統帥。



楊鎬手下的兵力,名義上有遼東兵9萬,各地援軍11萬,但是實際上,真實的兵力遠沒有這麼多。如楊鎬兵分四路,杜松一路,名義上有兵6萬,但根據當時監軍張銓的統計,實際兵額只有2萬5000人,不足名義上的一半。可見,當時明軍的吃空餉現象已經十分的嚴重,明軍的將領為了獲取朝廷更多的軍餉,往往以少報多,虛報名額,軍隊的實際人數往往遠在名義之下。


這種現象曾因為張居正和戚繼光的改革予以遏制,但是張居正死後,他的一切成果全被廢除,腐敗與吃空餉又像陰霾一樣籠罩了天朝的軍隊。根據史學家的考證,楊鎬號稱47萬的大軍,紙面上則只有20萬,而實際可能只有8萬3000人,加上朝鮮和葉赫女真派來的援軍,勉強能有10萬左右。也就說朝廷花的錢,只有不到一半用在了實處,其中的腐敗與貓膩令人汗顏。


除了兵力上的水分,明朝的武器也十分差勁,朝鮮人回憶說明軍武器鄙陋,人員奇缺。而徐光啟也說明軍鎧甲鄙陋,就連杜松、潘宗顏這樣的大將也沒有精良的鎧甲,以至於被後金弓箭輕易射殺。將領尚且如此,士兵則更是慘不忍睹。



(明初時鎧甲精良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


而至於明朝的火器,質量更是不敢恭維,在戚繼光剛剛對軍隊進行改革時,就曾提到明軍的火器質量低劣:士卒或將鉛子先入,或忘記下鉛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鉛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此類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桿矣。放出高下不準,潤濕不燃者,又有四十餘桿。得中者,不過二十餘桿。戚繼光提到,軍隊火器的質量往往不達標,彈丸塞不進槍管,槍管還有炸膛的危險,使得士兵不敢握銃。從各地方上交的火器,平均60桿只有20桿合格,合格率僅為1/3。



(大明劫中表現了明朝火器質量低劣的問題)

明軍的火器多為各鄉村作為賦稅的抵押物上繳,往往質量低劣(至於為什麼以後會專門講)。所以,名義上明軍擁有鳥銃、弗朗機等新式火器,但往往只是一堆質量不合格的廢品。


張居正、戚繼光在時,通過改革與嚴厲的監察曾使明朝軍隊迴光返照,恢復了初期的戰鬥力,正是靠著改革遺留的成果,明軍才打贏了萬曆三大征。但到了1619年,張居正、戚繼光改革的紅利已經完全用盡,明朝軍隊又開始腐化墮落,而薩爾滸,不過是長期以來的積重難返罷了。


甲具精良的後金軍隊


與人數缺額,武器低劣的明軍相反,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隊卻裝備精良,無論是明朝人還是朝鮮人,都對其讚不絕口。


朝鮮的《李朝實錄》記到:別抄者,著水銀甲,萬軍之中,表表易認。當時隨明軍一同參戰的朝鮮人回憶後金兵的鎧甲最為精良,其次為朝鮮軍隊,而明軍則最差。



(朝鮮軍隊)


而徐光啟則說,根據他所得的情報,努爾哈赤要塞以北的軍器製造廠里有許多能工巧匠。從遼東逃亡來的百姓來說,該地鐵匠鋪綿延數里,後金軍隊披掛優質頭盔,盾牌和鎧甲,作戰是甚至敢於冒著明軍的槍炮撥開阻撓的障礙,而明軍的鎧甲則早已生鏽,多年未曾更換。


薩爾滸之後,遼東總督熊廷弼記到:遼東的明軍不僅缺乏鎧甲,連棉衣都沒有,看著冬天士卒裸體穿甲,不禁潸然淚下。


根據現今的遺物,後金的鎧甲幾乎完全仿照明朝,後金的重甲兵內穿鐵甲,外套棉甲,防禦效果十分突出。但是,明朝因為財政原因卻不能給士兵裝備足夠的鎧甲。


(後金鎧甲,外面棉甲,裡面為鐵片)


在戰術上,與很多人想的相反,努爾哈赤的軍隊主力並不是騎射,女真人除了葉赫女真等少數人外,大部分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以打獵打魚種地維生的漁獵民族,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就是住在山林中的漁獵民族,以優良的重步兵和步兵弓箭手聞名。因此,後金更習慣於正面打陣地戰而非蒙古人的游擊戰術。


努爾哈赤的騎兵,一部分來源於靠近蒙古的女真部落,一部分依靠以前從明朝換來的馬匹來支撐,其騎兵數目與明朝相差不遠。至於人數,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時可以調動的兵力大約為6萬人,但只有4萬人參與了對明軍的突襲,後金軍隊,更多是依靠優良的士兵素質和裝備取勝,而非人數和馬匹。



一邊倒的戰爭過程


明朝軍隊表面上看人數眾多,實則是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如果楊鎬合兵一處,或還有勝算,但楊鎬卻執行了最為愚蠢的分兵策略,將兵馬分為四路,試圖合圍後金老營赫圖阿拉。明軍本來實力就弱,現在還分兵四處,其失敗已是不可避免,但是令人驚訝的,不是明軍的失敗,而是明軍敗的如此之快,給後金軍的殺傷如此之低,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最先被擊垮的是杜松,明朝對於杜松的戰敗記載甚少,但是後金卻記載的十分詳細。努爾哈赤將1萬5000名步兵作為誘餌引誘杜松,在杜松上鉤後,努爾哈赤親率騎兵突襲其後方,杜松軍用火器予以還擊,但沒有任何作用。2萬5000明軍瞬間全軍覆沒。杜松也被射殺。



(後金重步兵)

杜松死後,另一支明軍馬林部也被擊潰。馬林部雖有4萬之眾,但其1萬騎兵由於監軍被後金射殺陣腳大亂,四散奔逃。喪失騎兵的馬林挖掘了三排壕溝阻止後金軍,但是努爾哈赤讓500騎兵下馬從容撥開了障礙,即使明軍槍林彈雨,也沒能擊潰他們。由於地形不利,努爾哈赤命令所有騎兵下馬步戰,並跟隨其他步兵一起衝鋒,最終,後金軍魚貫而入,明軍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後金軍參戰的只有1萬人,卻消滅了4萬明軍,只用了4個時辰。



(明軍有缺陷的火器的沒能發揮作用)


接下來是劉綎,他率領3萬軍隊(包括1萬3000朝鮮軍隊,多為火炮手)據險死守,但是當努爾哈赤迂迴到其後方後,劉軍便大敗。其中一支由明朝和朝鮮火器部隊組成的部隊還在抵抗,但由於突然風向不利,努爾哈赤隨即消滅了他們。而最後一路李如柏看其他幾路皆戰敗,竟不戰而逃,薩爾滸之戰,由此徹底失敗。


山河日下的大明王朝


薩爾滸之戰,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戰役,他不僅決定了明朝在遼東優勢地位的結束,更反映了明朝的種種弊病。一些關於薩爾滸之戰的記載,著實讓人觸目驚心。


除了前面講到的虛報人數,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深思。比如,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賴以為生的火器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500後金重甲兵面臨槍林彈雨依然可以從容撥開障礙,而滿文資料還記到一名後金軍的頭盔接縫處中了一槍,但頭骨依然沒有受傷,可見明朝火器的質量之低。



(同時期歐洲的長矛加火槍)


戚繼光曾經埋怨北方士兵保守頑固,不使用更為先進的鳥銃,而喜好三眼銃這種連發火器。三眼銃雖然連發,但是精確度、射程、殺傷力極弱,鎮壓農民軍尚可,但面對身披兩層甲的後金軍則毫無作用。再比如火炮,明軍由於炮兵缺乏訓練,不懂數學計算,火炮的效力大幅下降,使得火炮沒能抑制滿洲人的衝鋒。而同一時期的歐洲,火器得到廣泛的運用,發展較為迅速,騎士階層的主導地位受到衝擊。


(努爾哈赤的軍隊)


而這些表象又牽扯到背後極為複雜的制度,薩爾滸之戰的戰敗,表面上看,是楊鎬的指揮愚蠢,但實際上,確是大明王朝制度的沒落,明朝已經部分註定了今天的結局。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就這樣,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決定了以後幾代中國人的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史資訊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史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