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年輕人新型社交潛規則:點贊是我最大的主動

年輕人新型社交潛規則:點贊是我最大的主動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




微信名單里的好友越來越多,能說真心話的人卻越來越少。




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時刻,看著朋友列表高達三位甚至四位數,卻望著頭像道不出一句寒暄。




前不久,

「加了新好友,聊過幾句再無下落」

的話題上了熱搜。




1.5億人瀏覽,1.2萬人討論,網友紛紛表示,這說的不就是我嘛。





話題獲得了1.5億閱讀,1.2萬討論 / 微博



有人甚至調侃,「自己有把寒暄聊成遺言的天賦。」





網友調侃自己交友無力 / 微博

@納蘭無羈




加了對方好友,卻默契地誰也不先說出你好。




即使有交流,也在

交換了表情包,哈哈哈哈哈哈後再無下文。






說句「你好」,也需要很大勇氣 / 微博



不止不想交新朋友,老朋友間的話也越來越少。




網友表示自己已不願和老友聊天 / 微博




列表上的人們沒有互相拉黑,卻都在默默解除好友關係。




1




90後正在把朋友


變成網友


 


幾乎每個人的手機里,都躺著幾個社交軟體。




當代人交友變成:網路一線牽,相聚在空間,真情連四海,珍惜這段緣。



90後,交朋友要靠網路。




通訊錄里的名單划了幾屏都劃不完,群聊加了一大堆,陌生人互相打招呼的第一步也變成,加個微信吧。




熱鬧的背後,卻是想找人聊聊心事,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



點開朋友圈,刷刷別人的豐富生活,關係好點的才默默點個贊。





好友之間的溝通,全靠點贊維繫 / 微博 




這也讓「點贊之交」成為了網路熱詞:




平時不怎麼聯繫,交友主要通過點贊來維持。


 



主持人解釋「點贊之交」 /《非正式會談》





更多的關係,連「點贊之交」都算不上。


 


有時對方昵稱和頭像的一次變換,就可能忘了這人是誰。




90後談戀愛,也依賴網路。




從各種交友軟體里認識了曖昧對象,開啟早安晚安打卡的戀愛日程。


 


互相打字敲下親密稱呼,卻可能連對方的真實樣貌都不清楚。




談得好或許還能把戀情延續到現實生活,終成眷屬。





網戀不乏成功案例 / 微博




談得不如意,有時連分手都沒有通知,直接被對方拉黑。


 


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研究者Steve Shi曾分享對網戀的見解:




網戀的維持難度係數大,且三分真實七分虛幻。




可很多人,要的就是這種虛幻的感覺,想對方的時候,說出各種情話,送出各種關心。




但沒心情的時候,對方最好不要來打擾。




需要你時,你要自動出現,不需要你時,你最好自己走遠。




不止交友與戀愛,90後同事之間,也在默默向網友發展。


 


工作上,能線上交流絕不線下見面。




有問題需要溝通,哪怕同事就坐在對面,開口說句話就能解決,也要用電腦打字。




線上是親密的兄弟姐妹,線下卻最怕同事突如其來的關心。




豆瓣有網友發帖表示自己公司就是社恐人士的夢想。




公司同事的交往「少言寡語」,「視而不見」,「保持距離」……





網友表示自己和同事達成了「沉默的默契」 / 豆瓣網友




甚至為了不和同事坐一趟電梯,再長的樓梯也要爬。





為了避開同事,甘願走樓梯 / 豆瓣鵝組



網友在下面的回復,更是顯示出為了不和同事交流做出的努力。


 


團建能躲就躲,病假事假全都用上;





團建找各種理由推脫 / 豆瓣鵝組




吃飯時自己悄悄離開,世界與我隔離;





不想和同事吃飯,找出各種借口 / 豆瓣鵝組




職場上必需的線下溝通,是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痛。




90後面臨的社交無力,不是拒絕交朋友,而是表面上努力維持人際關係,見到誰都笑容燦爛,熱情友好。




私下裡,卻尷尬甚至恐懼交朋友,連電話鈴聲響起,都要做好心理建設才慢慢接起。



 


2




90後交朋友


一個字「懶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用來感嘆無人對飲之孤獨的詩句。




這種情景在如今,似乎已經變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常態。




2017年《中國空巢青年圖鑑》發布,我國「空巢青年」有5000萬之多,其中90後佔61%。




3000多萬個90後,都經歷過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




小時候連去洗手間都要找一個伴,如今卻更喜歡一個人獨處。




有網友總結自己交朋友的狀態,就是一個字「懶」。




懶得交新朋友,懶得維護老朋友,更懶得因為照顧別人委屈了自己。





網友感言交朋友變得越來越懶 / 微博




因為懶,線下交流能躲就躲;




因為懶,網上聊天在表情包中匆忙結束;




因為懶,朋友圈的狀態也越發越少。




彷彿整個人都從這個世界上蒸發了。





網友感嘆好朋友在蒸發 / 微博




而社交無力,

懶也只是一方面。




現代人越來越不「在乎」人際關係,更是因為,

不求朋友成群,只願知己一二。




演員張子楓在一期雜誌採訪中,被問到「你有閨蜜嗎」。




她的回答是,「沒有。沒有遇到合適的。」




不僅如此,張子楓直接關閉了朋友圈,微信互動頻率低的,也徹底刪除了微信。





張子楓在採訪中說自己沒閨蜜/ Vogueme8月刊




捨去了刻意逢迎的普通朋友,尋覓著志同道合的知己,很多人因此說自己朋友少。




然而,「沒朋友」的背後,或許

只是這部分人,對朋友的理解不同。




張韶涵在《奇葩大會》上就表示自己朋友不多,是因為她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




「雖然說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不需要給自己修路的朋友,因為我自己有翅膀。






張韶涵在節目中坦言,自己不需要給她修路的朋友 / 《吐槽大會》




她在微博中也說,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拿出勇氣,笑對生活,一切皆浮雲,珍惜那些不是修路的朋友。





張韶涵表示自己很珍惜「不是修路的朋友

 / 微博@張韶涵




叔本華在《附錄與補遺》中說,「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




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




因為孤獨彼此靠近,可一旦發現「志不同

,又能果斷選擇疏遠。




在一次次試探中,找到可以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這或許就是很多人對待朋友的態度。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人,合適的距離,合適的禮貌。




如果沒有,那一個人也挺好。




年紀一點點增長,對交朋友的渴望卻一點點下降。




芬蘭艾爾託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份分析了300萬份調查對象的報告中發現:




人們在25歲時達到社交最高峰,25歲之後,活躍度就會逐漸下降。




但25歲之後,大浪淘沙,留到最後的才是摯友。




時間,也在幫人篩選朋友。




3




90後的交往


正在經歷「斷舍離


 


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到:「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內心

所思所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嘆的。」




當代人的交往,更多地遵循了這個道理。




比起花時間聚會交朋友,很多人更願意把時間節省下來,看場演唱會,報個興趣班……




哪怕是自己一個人窩在家裡追追劇,發發獃。


 


羅振宇在演講中,提到一個概念:


 


懂得經營時間,是提升自我價值的前提條件。


 


不再被人際關係綁架,或許正是懂得經營時間的人,做出的聰明選擇。


 


小說《去19號房間》里的妻子,發現自己出現了厭煩家庭生活的時刻。




於是,便在房子里辟出了一個獨處的房間,也跟家裡人約定好這個空間只屬於自己。




但沒多久,家人完全忘了這個約定,開始在這個房間里進進出出。


 


後來這位妻子在賓館裡租了個房間作為個人私密空間,即使被誤會外遇也不肯說出真相。




其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19號房間。




再親密的人也希望他能在門前止步,保持界限感。


 


可往往很多人對界限感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一不小心就越了界。


 


「都已經是男女朋友,住在一起有什麼不行?」


「我是你爸媽,有什麼不能管你?」


「當你是朋友才跟你說這些,別的人我才不多管閑事。」


 


打著「為你好」的幌子,肆無忌憚地侵犯你的私人空間和精神領域。




逼得人進退兩難,備受煎熬。




多溝通的確能促進感情,但有時,少廢話,才會真正讓人舒服。


 


父母,伴侶,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可的三觀,每個人都試圖互相說服。




但總有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關係就會陷入僵局。




減少交友並不是冷漠,相反,正因為看重情意,才會給對方留餘地。




這是尊重,也是讓步。


 


變化的東西太多,想要擁有全部不現實,想要追趕一切也太難。


 


不如刪繁就簡,先學會和自己好好相處。




易烊千璽在採訪中,被問到「最好的朋友是誰」。




他回答「我自己」。





易烊千璽回答最好的朋友是自己 /《GQ 50問亂訪易烊千璽》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提出鄧巴數(Dunbar"s number)的概念:




新皮質處理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維持親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是150人。




而實際的親密朋友還會更少,甚至接近個位數。




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或許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更值得的人,也是很好的選擇。




社交的

減少

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恰恰是人際關係上的一次斷舍離。




斷絕不需要的朋友,捨去多餘的虛禮客套。




脫離對他人的過分依賴,更重視對自身的關注和成長。




減少社交,減的不是質量,只是數量。





本文轉自網易新聞公眾號「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講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筆寫文,也能教你把妹撩,關注槽值尋找共鳴。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江湖是個什麼湖?





KTV快消失了,你們還唱歌嗎?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GZLWL3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如果生命里只剩下一頓飯,我會選擇涮肉
懟天懟地的「池子池子大池子」到底是什麼來頭?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