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什麼,斐濟果和斐濟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什麼,斐濟果和斐濟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斐濟果(Feijoa sellowiana)可能是最(中文)名不副實的水果。首先它並不產自斐濟,在斐濟也沒有廣泛栽培,它原產於南美洲,現在美國、紐西蘭等地有大量種植。

以植物學家之名

「斐濟」這個名字其實來自斐濟果的英文名feijoa,它的大部分中文俗名都來自英文名的音譯,比如「鳳榴」、「菲油果」、「費約果」和「肥吉果」。而英文名則來自屬名Feijoa,這個名字和斐濟也沒有關係,實際上是為紀念出生在斐濟果原產地巴西的葡萄牙博物學家費吉歐(Jo?o da Silva Feijó)。有意思的是,斐濟果的種加詞sellowiana又紀念了另一位植物學家塞拉維(Friedrich Sellow),他正是發現並採集了斐濟果的人。

斐濟果的果枝。圖片:123rf正版圖片

不過,斐濟果最近轉移了陣地,不再是Feijoa屬的物種了。目前它的拉丁學名是Acca sellowiana,徹底和「斐濟」沒關係。斐濟果也真的有一個和這個詞沒有關係的中文名——南美稔[rěn],這是它在《中國植物志》中的名字,這是因為它的果實外觀略類似華南常見的一種野果「稔子」,也就是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桃金娘的果實成熟時呈紫色,而斐濟果的果實成熟時還是綠色的,所以相對來講,斐濟果更像番石榴(芭樂)。

成熟的斐濟果。圖片:Didier Descouens/ wikimedia

桃金娘的果實。圖片:Earth100 / wikimedia

口味一般,花卻好看

桃金娘科(Myrtaceae)盛產水果(比如蓮霧/洋蒲桃、番石榴、紅果仔、嘉寶果等),斐濟果也是它們的一員。

斐濟果不像它的不同屬親戚番石榴一樣普及,是因為它在眾多食用水果中口味並不出眾(雖然番石榴的味道很多人也難以接受)。不過,斐濟果株型小而緊湊,葉片圓而排列有序,花也很是鮮艷可愛,所以倒是在園藝界大熱。而且它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易於栽培,因此成為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園林植物。

斐濟果的葉。圖片:Digigalos / wikimedia

斐濟果花瓣肥厚而向內強烈捲曲,可以食用,味道據說甜而微辣;有時候花瓣反卷直至內側的紅色完全無法得見,只能看到明晃晃的白色外側部分,而這白色又與煙花一樣張揚的紅色雄蕊群相得益彰,非常精緻。

斐濟果的花。圖片:余天一

略帶菠蘿香味

雖然斐濟果的果實外皮可食,不過一般食用方法是切一半然後挖著吃。果實內部的樣子與番石榴相似,味道也很像番石榴,只是果肉酸甜還有菠蘿的香味,因此得名pineapple guava(菠蘿番石榴)。

斐濟果的切面。圖片:Sarang / wikimedia

掉到地上的斐濟果成熟度最高,不過為了方便運輸一般果農會採摘未掉落的果實。斐濟果除了直接生食以外,也常常用於製作果醬和飲料,或者用於製作思慕昔,以及用來釀酒。

中國南方斐濟果還算比較多見。雖然誰都知道它是個水果,不過它和紅果仔(番櫻桃)Eugenia uniflora差不多,主要用途還是栽培觀賞,很少有作為水果種植的。

本文來自餐桌物種日曆,來自物種日曆作者@余天一。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內容

日曆娘今日頭像

桃金娘科 蓮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你看,不會變的就是不會變,就算再想也沒有辦法
這塊看起來硬邦邦的多面體,竟然是個枕頭??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