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故事——隋朝的著名石匠李春

歷史故事——隋朝的著名石匠李春

原標題:歷史故事——隋朝的著名石匠李春


趙州橋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也興沖沖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正巧碰上魯班,於是他們便問道: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魯班心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麼,於是就請他倆上橋。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褡褳,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的小車,所以他們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了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印和張果老斗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當然這只是人們編造的一個神話故事,以紀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大橋全長50.83米,寬9米,主孔凈跨度為37.02米。全橋全部用石塊建成,共用石塊1000多塊,每塊石重達1噸,橋上裝有精美的石雕欄杆,雄偉壯麗、靈巧精美。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跨度最長的敝肩圓弧拱橋。它以首創的敝肩拱結構形式、精美的建築藝術和施工技巧等傑出成就,在中外橋樑史上令人矚目,充分代表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橋樑建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智慧,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



趙州橋建於隋代,隋朝統一中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兵戈相見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從這裡北上可抵重鎮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達京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斷,影響了人們來往,每當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為此隋大業元年(公元6O5年)決定在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結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的狀況。李春受命負責設計和大橋的施工。李春率領其他工匠一起來到這裡,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時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按照設計方案精心細緻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橋任務。李春他們在設計和施工中創下許多技術成就,把中國古代建築技術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李春,又名李通,隋代柏仁人(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自幼聰穎過人,善算術,工石藝,世人皆稱其為魯班,是中國隋代著名的橋樑工匠,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就是他最偉大的傑作,這個濃縮了中華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橋樑,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為中國橋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傳東魏末年,柏仁縣境內的唐山腳下誕生了一個神奇的男兒,名叫李春,父親是一名石鑿技術很高的石匠。李春童年時聰穎過人,鄉民們閑玩劃地遊戲,如「走四子」、「九子圍葫蘆」等,誰也贏不了小李春,都說這孩子將來肯定是個奇才。李春父親看著精明的兒子,便把他送到鄰村的李學究家去讀書,李春不同其他的孩子們,他在用功識字的同時,非常喜歡算術,有一次先生出了一道算術題:「一夥老頭去趕集,半路碰上一堆梨,吃仨長仨,吃四短倆。」意思是老頭吃梨,每人吃三個還剩三個,每人吃四個就差兩個,問誰能算出來?李春回答是五個老頭十八個梨,李先生嘆為奇才。



李春年歲稍長,家資漸漸接濟不上,於是,李春便放棄學業跟著父親上山鑿石,由於他對算術的偏愛,算起數來得心應手,所以村裡人分地、蓋房都少不了找他去計算,李春根據所學知識編出了好多算題,諸如:「二十塊磚,二十人搬,漢子搬仨,婦女搬倆,兩個孩子抬一個。」求幾個漢子?幾個婦女?幾個孩子?「一百一十一根針,一夥婦女圍著分,只許把針分均,不許折斷針。」求針和婦女各多少?這些算題一直流傳至今。當時李春父親每次出去承攬石頭活,也都由李春編造預算。按他編造的預算,每項工程所備的材料都與實際不缺不少,不剩不余。李春心靈手巧,胸有城府,他做出來的石活和設計的造型,總比別人的新穎奇特,人們都稱他是活魯班,從此,他的名字越傳越遠。


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後,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被譽為「四通之域」的趙州,北上可通涿郡薊縣(今北京市),南下可達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至冀州,西通太行。陸路車旅絡繹不絕,水運船隻晝夜繁忙,發源於井陘封龍山的洨河流經趙州城南,每逢夏季,雨水山泉順流而下,洪濤洶湧,給兩岸車輛行人帶來極大不便,當地人們渴望建橋,爭相捐資。為了建橋,組織者先後到贊皇、獲鹿、柏仁等地勘察石質,尋找工匠。經過對比,最後決定用柏仁境內的唐山、干言山的石頭。


「修了趙州一座橋,吃掉唐山半架山」的民謠一直流傳至今。那時,當趙州橋修建組織者得知名匠李春的情況後,專程邀請李春為修建大橋的總指揮。李春經過周密考察,根據水陸交通的需要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點,繼承前人建橋經驗,發揮了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他精心繪製圖紙,詳細計算用料,挑選高技術石匠,既當指揮官,又親自上陣,成功地在洨河上建造了一座舉世聞名的趙州大石橋。唐中書令張嘉貞所作的《趙州大石橋銘》,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趙州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證明了李春是趙州橋的修建主持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被後人八卦的有為之君陳文帝陳蒨
歷史上的今天——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出生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