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張仁芝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形式上講究秩序和結構、精神上追求簡約悠長。

秩序感和結構感強烈是畫家對主觀感受和形式語言的雙重強調、雙重提煉的結果。張仁芝不是拘泥於自然景象的刻畫描摹上,而是像作曲家把自然之音轉化為音符排列一樣,由此層次可以分明、結構可以清晰,觀者從中看到自然之外的另一個自然——心靈化、理想化的自然。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登好望角遙望無際大海

2015年作

137x69cm

方士庶《天慵庵隨筆》言:「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這種獨辟的靈境是畫家最終所完成的自我審美世界。畫家對形式語言的探查和體悟越深,越容易確立自我。美學大家王國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東坡夜遊赤壁圖

2016年作

138x68cm

」張仁芝的山水正是在「寫」與「造」來回移動整合中生成的兼具自然與理想的作品。這須入造化內,又須出造化外。入乎其內,才有生氣,出乎其外,才有高致。造而得「有格」,寫而得「有情」。仁芝先生的山水畫景、格、情兼具,情與景交融,營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意境——恐怕這也是他強化結構與秩序等主觀因素的動因。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瑰麗輝煌紫禁城

2014年作

張仁芝取其簡約悠長的精神內蘊,同時在簡、幽中潛隱著一種豪情——洒脫和率真。靜中寓動,惟其靜,才能在凝神寂照的體驗中,完成空靈秀逸而又沉凝深幽的意境營造。因為靜照,才呈現著充實的、內在的生命。惟其靜中有動,才可顯現自由的活潑的生機。線的空靈洒脫流暢和墨的厚重深沉滯澀相結合是其作品保持審美平衡的內在原因。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奇特壯觀懸空寺

2015年作

137x69cm

他的「淺調」作品淡而不柔,淺而不薄;「深調」作品重而不滯,厚而不膩。皆說明畫家善於在不同甚至相反性格中尋找恰當平衡、調和矛盾。中國畫是一種文化修鍊,更是一種人格和生命修鍊——張仁芝深諳此理。他注重其他方面學養的積澱,尤其於書法用功頗勤,這保證了線條的質量和品格。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峽江秋韻

2016年作

135x68cm

將線的骨力滲透到作品中,避免了薄和弱。線作骨架,骨架弱則癱軟乏力,骨架到位則富於神采;墨作血肉,血肉單薄則孱弱乏味,血肉豐厚則充盈飽滿。筆墨統攝畫面的意境和神韻,張仁芝的處理手法具個人色彩而暗合於傳統,表現出了高妙的美學境界。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北國雄峰

2014年作

一言以蔽之,張仁芝的藝術是「心師造化」傳統審美命題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新的詮釋,其表現手法細謹中見洒脫,精緻中見豪放,畫家能夠把山水形象和筆墨意趣融會而為一種精確的表達,既有濃筆大墨,也有輕妝淡抹,胸臆的創構,瞭然在目。

張仁芝:山水畫中的寫與造,自然就好!

震 驚

2013年作

張仁芝在生活自然和形式語言對接結合的過程中確立了富於詩意與秩序的形式美感,在造化和心靈的相互涵養中尋找自我,在平凡自然中發掘出詩意和情趣,營造了一個肅穆幽邃而又空靈超逸的山水意象世界。(文/韓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