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媽媽,不要吃掉我」,戳中多少親密關係的痛處

「媽媽,不要吃掉我」,戳中多少親密關係的痛處

看過動物殺親的人,可能被嚇到。

好在這一情景離人遠。

但因為愛,媽媽「吃掉」孩子,卻實實在在給人嚇出一身冷汗。

這與我最近看的一部動畫有關。

故事從媽媽包包子開始。

媽媽把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籠 / 皮克斯動畫《包寶寶》(來源下同)

吃飯時,最後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包寶寶。

被嚇一跳的媽媽,趕緊吐了出來。

只見包子滾了兩圈,慢慢生長出雙腳雙手。

變成了「人」的樣子。

常常一個人在家的媽媽,驚喜過後,感到開心。

日常開始陪著寶寶玩。

給他餵食。

帶他買菜逛街。

寶寶慢慢長大,身高也一直在變。

漸漸的,他開始想脫離媽媽身邊,想跟著小孩玩。

擔心的媽媽,把他追了回來。

隨著時間流逝,他們開始出現爭執。

包子把媽媽拒之門外。

媽媽做飯示好,得不到回應。

最後只能再次看著包子和同齡人離開家出去玩。

回來時,聽見敲門聲的媽媽很高興。

打開門,卻看到包子帶著女朋友回家。

媽媽直接被驚嚇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離開這個家。

回來只是收拾行李。

沒辦法的媽媽,用力阻止包子開門。

最後,爭不過的媽媽,流著淚,一口將包子吃掉。

簡直童年陰影的動畫片,這裡給出了一個美好結局。

夢醒的媽媽,和回家的孩子,也順利和解。

有人覺得這個動畫詭異嚇人,但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寫照嗎?

《包寶寶》短片網友評論 / 豆瓣電影評論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相似的被控制階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時間長短,事件大小。

孩子不會被吃掉

卻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這方面,胡歌深有體會。

在他的終身大事上,媽媽管得特別嚴。

不管他交到了多麼優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點點瑕疵,就會被媽媽判死刑。

胡歌參加訪談節目談起母親 /《魯豫有約》

「媽媽你開心嗎,我儘力了!」醉酒後的他,還曾發過這樣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詞,譯為「直升機教育」。

「直升機父母」過分介入兒女生活,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子女身邊,保護或以保護的名義干預孩子的生活。

他們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無時無刻不準備施以援手。

武漢一個琴行考級點,和考生一起等候的家長 / 視覺中國

父母疲憊勞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擾。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媽媽,就是典型的包攬一切。

她自稱「用全部生命去愛兒子,沒有自我,完全沒有自我。」

朱媽媽今年71歲。

每天早上4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

堅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兒子,也不嫌辛勞,隨身背著一口重重的鍋。

朱雨辰媽媽在綜藝節目上談起兒子 / 《我家那小子》

兒子今年40歲了,她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竟然哭出了聲:

他才40歲啊,為什麼要面對這麼多!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這樣說道。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聽計從的孩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不放手的心理(分離焦慮傾向)

英國心理學家 Sylvia Clare 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這種分離讓父母們難受,有的甚至因此產生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愛孩子的元兇。

五味雜陳,幾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長大時的衍生情緒。

假期出門遊玩的家庭 / 視覺中國

2、父母的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的行為表現,成了父母的成績單。

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繼而造成了人對「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漸漸擴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這時,父母就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成績,納入自我價值系統中來。

若父母自身帶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將自我價值依託於孩子的情況會更甚。

因為「任何不完美的表現都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媽媽就屬於這一類型。

她自身是留美碩士,為了孩子放棄事業。

一切都是「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

儘管茉莉已經考了第一名,她還是不夠滿意。

監視茉莉,企圖將茉莉變成她的百分女兒,以彌補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長輩的權威話語權

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溝》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輩從長輩處習得的文化。

社會總是賦予長輩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樣也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

「作為父母,管教孩子是應該的」;

「你必須聽我的,因為作為父母我一定為你好的」;

可孩子開始反抗,這時,大多數父母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威,進行鎮壓。

最後家長的權威的確得到了維護,卻發現孩子除了聽話,什麼也不會。

盡全力愛孩子

到時間就鬆手

日本獨立教育信奉這樣一句諺語:「愛子を旅に出す」。

這句話直譯為:將愛子送上旅途。

隱含之意是孩子們應該勇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早在幼兒園時,孩子們就被要求頻繁穿衣換衣,通過更換運動服、校服來鍛煉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學期間,他們需要參與打掃、清理餐盤、幫忙收作業以及任選學生職位,以更好培養集體感和責任感。

NHK記錄片就跟拍過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7歲女孩Noe Ando / NHK紀錄片截圖

安藤年僅7歲,就已經能很好自理生活。

獨立的小女孩 / NHK紀錄片截圖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頭髮,用完早餐後一個人乘坐地鐵去上學。

超遠的上學路 / NHK紀錄片截圖

而她的母親只負責早餐,除此之外沒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學網也做過採訪調查,結果顯示:

因為孩子從小被教導獨立,成年後(17-18歲)基本可以一個人生活。

日本留學網採訪視頻截圖

泰國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中,母親通過指導孩子不斷嘗試種豆芽,從失敗到成功,讓孩子實現了第一個夢想。

媽媽教孩子怎麼科學種豆芽/《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前段時候還興起了一種「散養教育」:

旨在給孩子更多空間與自由,不立規矩,不強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無論是哪一種教育形式,其實都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留白。

《媽媽是超人3》里,霍思燕讓兒子嗯哼做果汁。

在5歲不到的嗯哼的認知里,果汁就是簡單的「水果+水」。

學做果汁的嗯哼 /《媽媽是超人3》

他拿了櫻桃和藍莓放入杯子中,再加入清水。

本以為大功告成,嘗了一口卻發現不對勁。

霍思燕讓他再次嘗試。

嗯哼思考後提出應該攪拌一下。

學做果汁的嗯哼 / 《媽媽是超人3》

接受採訪時霍思燕說:當孩子專註一件事時,不管對錯家長都不要去打斷,應該讓他發揮想像力,自己找答案找解決方法。

想要培養一個好孩子,經濟基礎重要,但也不全是。

家長再萬能,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生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6歲規則意識開始形成,這時候他們會開始對外界好奇,開始摸索世界。

家長的存在,就是幫助孩子直視、面對和解決挫折。

「幫著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

一字之差,一念之間,影響的是孩子一生。

參考文獻:

[1]《父母教養方式不同的大學生「大五」人格的調查分析》

[2]朱海英.淺析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C].2017.07

[3]LIN.淺析幼兒挫折感形成原因及對策.[N].2017.06

[4]日本NHK.7歲女孩的獨立生活.[CP/DK].2016

本文動畫截圖來自:皮克斯動畫《包寶寶》

適當放手和留白

不止適用於親子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女星跟風剪的髮型,顯年輕10歲,她卻變醜了
男生愛的,是她這樣喝茶也喝酒的女孩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