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從另外角度證明《山海經》的史實

從另外角度證明《山海經》的史實

文:白銀


文化類型與新仙女木期

在地質學上,約13000年前,第四紀的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階段,氣候變動十分激烈,整個環境向著我們今天所處的地形和環境變動。

這個時期,舊石器時代後期所見的兩大石器技術(礫石器文化、細石葉文化)系統圈發生了變異。中國南方的礫石石器系統其分布領域從長江流域縮小至南嶺山脈以南的華南地區,華北地區向細石葉群轉變,華中地區則向小型石片石器轉變。

這個轉變,是人類在氣候變動的環境下開始尋求獲取新食物方法的階段。

舊石器時代工具特徵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化

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階段,也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化的階段,隨著猛獁、大角鹿等大型動物的滅絕,人類的狩獵對象轉向了小型動物,中國南方的食物來源也由堅果類代替了根莖類和果實類,並且隨著這一系列轉變把人類的活動範圍轉移到了低地森林地帶,活動範圍逐漸縮小,從而順利完成了向定居社會的轉變,從而產生了磨製石器和農業。

中國陶器出現的時間,最近剛被出土文物提前到了4萬年左右。

而隨著農業出現的,還有「栽培」這種新的植物生產方式以及烹煮陶器的快速大規模產生與擴散。


栽培技術的產生

史前城市遺址

農業一出現,中國境內就產生了明顯的栽培差異,即:華北的粟、黍,華中的水稻,這種差異反映著栽培穀物出現前兩地生態系統的差異,而這種自然差異很大程度也影響了後來的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從出土事例來看,粟多見於黃河中游至黃河下游地區,黍多見於黃河上游與遼寧地區,並且這兩種作物都沿著遼西走廊和山東半島傳入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地區。

肯定會有人想當然的認為這一時期,小麥這種現如今在北方常見的作物這一時期也已經出現了,但非常打臉的是雖然我們在8000-6000年前的河北磁山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發現了窖藏萬噸的穀倉,但小麥這種在新仙女木時期才在以色列地區從野生一粒、二粒種經過栽培選育出來的外來作物,直到新石器後期的龍山文化時期才出現,而那時候距離代表夏政體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代表商政體的二里崗文化遺址出現已經非常近了。

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水稻確繫於12830年的長江中游鄱陽湖地區就開始了栽培,並先向長江下游傳播,接著又同時向長江上游和北方傳播。

這裡要解釋一下上文提到的新仙女木時期是怎麼回事,才能繼續往下講。

新仙女木時期

在末次冰消期持續升溫過程中,距今約12800年前,一次全球範圍的突然降溫事件,這一事件被稱之為:新仙女木事件(仙女木是一種草本植物,該事件以此命名)。新仙女木事件持續時間在全球範圍內來看,約為1100年左右,各地區因具體環境不同而有所增損。

新仙女木事件在中國境內的持續時間,約為1400年。

緊接著新仙女木事件之後,其實在距今10200年前,還有一次突然降溫事件,持續時間不過200年,影響遠不及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期並非是在全新世氣候溫暖化過程中突然來臨的寒冷期,而是以冬季冷溫化和夏季溫暖化的季節變化為特徵,也就是季節風的弱化為特點。即:夏季風變弱,氣候轉向冷涼,冬季風增強,氣候急劇變冷。

而新仙女木期結束後,強烈季風再度回復,氣候又轉向了夏季高溫多濕、冬季寒冷乾燥的溫暖濕潤期。新仙女木事件使得中國境內的人們越發重視作為採集對象的野生水稻,並在新仙女木期結束後為水稻栽培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但在此之後人類的食物採集方式越發受到限定。

在此之後,東亞地區定居社會就固定成了三種形態:華北地區以黍、粟為主的農業,華中的稻作農業,遠東及華南地區的採集與狩獵。

在距今8500年左右,氣溫上升最為劇烈,海平面上升的最高峰也在這時候出現,全球海平面較現在平均高2米左右,並且伴隨著多次海侵,海岸附近的地形環境變化巨大。但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地形環境到達了與今天大致相同的階段。

礫石器文化和細石葉文化南北兩個系統在各自栽培農業趨於穩定後,隨著新仙女木事件的結束,在陶器文化上逐漸發展出了兩個大類型:南部的圜底深缽形陶器和北部的平地深缽形陶器,兩種陶器系統在華北地區交叉分布。

基於此,上個世紀80年代初,蘇秉琦先生等人提出了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上,把各地的文化類型分為六大區域並獲得了中外業界普遍接受。

這六大區域是:黃河中游地區、渭河流域、山東地區、長江中游地區、長江下游地區、鄱陽湖至珠三角地區和長城地帶。

其中,長城地帶又分為遼西、內蒙古中南部和甘青地區。

具體來說,新石器時代的地域文化,我們經常提及的大類型有:黃河中游地區的裴李崗、磁山-後崗文化系統,渭河流域的老官台-仰韶文化系統,山東地區的後李-北辛-大汶口文化系統,長江中游地區的彭頭山、皂市下層-大溪-屈家嶺文化系統,長江下游地區的河姆渡、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系統,珠三角地區的大坌坑文化系統。

中國史前區域文化的擴張

中國史前區域文化的擴張

六大區並不是簡單的地理劃分,主要著眼於其間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且各類型之間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六大區系中,各文化系統包含了眾多的文化類型,比如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半坡類型,源於大汶口文化的龍山文化有兩城類型、城子崖類型等。這些文化系統和地區文化具體類型將是下面經常出現的名詞,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科普,希望大家記住,否則很容易就記不清下面內容的邏輯性了。

以上三個表,可以幫助大家理解六大區域內各文化系統的時間大體狀態。

簡單來說,新石器時期逐漸開始出現區域內的階層化以及陶器製作的專業化,並且在西北地區和華北開始出現青銅器。在此之後,社會在政治統治上越發穩固,也就到了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時期的早期國家階段。

中國,與西方史前文明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青銅器對於西方文明來說是判斷文明系統的重要標誌之一,而在中國乃至東亞,玉器及其相關的制度則是與青銅器同樣重要的判斷文明系統的標誌。在西方文化語境下,自然是以西方的視角來闡述全球的文化發展脈絡,但這樣顯然忽視了文明的特殊性和區域性。

在後面,將為讀者梳理中國文明如何從各地不同文化系統獨自發展,並相互影響、逐步滲透與吸收,最終形成了我們的原生文明的大體脈絡,從而揭示『禮樂制度』從中國史前時期誕生、發展直到貫穿整個文明的歷史面貌。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們山海經第一個衍生品,如果訂單不夠一百個我們山海經第一個衍生品就要宣告失敗啦!下了單的小夥伴也不要著急,不夠一百個我們要虧本真的沒法生產,所以只能訂單滿了一百後再給大家發貨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海經揭秘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嗎,為什麼神話傳說會記在正史里?
日本妖怪種類劃分,最殘忍的是活人生成,貞子是第四種

TAG:山海經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