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學排行榜:標準不一致、數據不可靠、方法不科學

大學排行榜:標準不一致、數據不可靠、方法不科學

大學排名背後的隱憂

本刊記者/賀斌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跟大學排行榜「杠」上了!半年來,受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委託,他牽頭成立課題組,對大學排行榜本身進行深入的專門研究,最終完成了一份調查報告《大學排名的風險》。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已公開的大學排行榜有50多種,世界大學排名機構有十多個。在這些排名中,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簡稱U.S.News)、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簡稱THE)、英國誇誇雷利·西蒙茲公司(簡稱QS)世界大學排名和上海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ARWU)這四個世界大學排行榜影響最大。

在不同指標、不同標準、不同方法、不同文化的各排行榜上,同一所大學的排名位次有著天壤之別,即使是排名比較靠前的北京大學,也對此感到無奈,用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的話說,這是「盲人摸象」。

大學排行榜科學嗎?12月2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五屆年會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今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本次年會的主題聚焦於教育評價體系,而大學排行正逐漸成為影響高校評價體系的一個指揮棒。如何重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促進高校改革和發展,正是本次論壇需要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

指揮棒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是從2004年開始關注大學排行榜的。那一年,北京大學第一次在THE的排名中上榜,居全球第17名,北京大學對此很是興奮,立刻在學校網頁上廣而告之。

同一個月,陳平原在首師大、北京教育學院和華東師大連續作了三次演講,談大學排名、大學精神與大學故事,對校方刊登排名這件事進行了批評,演講稿還發表在第二年第一期的《教育學報》上。

像陳平原這樣,對大學排名持反對意見的,在北大內部並不少見。正因為如此,後來,無論排名位次是升還是降,北京大學校內不再作為一個新聞公布。

然而,對於大學而言,不受排名影響,不被排名裹挾,並非易事。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是,有些大學開始按照排名的指標去辦大學,排名缺什麼就補什麼,忽視了學校的特色和辦學初衷,甚至將在排行榜的位次提前作為辦學目標。

這也是袁振國開展此項研究的原因。「太熱了!熱到超出了排行榜本身具有的功能,它已經承擔不起這個責任了。因此我們要降一點溫,要潑一點冷水,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理性、清醒、獨立的認識。」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袁振國看來,如果學者或者感興趣的人做了一些大學的分析、評價,甚至於排行工作,這無可厚非,不但可以給學生、家長提供選學的參考,還能作為學校辦學自我診斷的依據,更能為政府資源配置和提升影響力提供借鑒。

「評價在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方面會發揮一定作用,但是任何一個事情都是雙刃劍。」袁振國認為,辦大學是需要安靜、長期、精心做的一項事業,一定要尊重大學的辦學規律,營造大學良好的辦學氛圍,特別要警惕大學的排名帶來的風險。

在陳平原看來,大學排行熱的背後,是巨大的社會需求。對於公立大學而言,拿著納稅人的錢,有義務彙報工作業績,而站在政府的立場,撥款必須有回報。排行榜直觀易懂,一目了然,特別是最近20年,中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中國大學在世界排名迅速上升,這是看得見的回報。此外,出於商業價值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排行榜也變得越來越多。

「大學排名對於中國大學的發展弊大於利!」陳平原進一步解釋說,排名只能靠數據,而數據很容易作假。即使數據不做假,久而久之,大家會發現有的數據有效,有的數據無效,所有的人都會趨利避害,盡量生產有效的數據,中國的大學就會變得毫無個性,日漸均衡化,對於強調獨立思考、個人品位的人文學科而言,影響更大。

在排行榜指揮棒下,一些大學盲目擴張規模,以文科見長的學校也開始設立理工科目,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看來,「無非就是增加排名」。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增加一個理工科,可以增加很多項目設備和研究成果,在資源的配置上,項目投資或者科研經費也更容易爭取,因為一個理工科項目動輒幾千萬,而對於文科項目而言,幾十萬都是很大的項目。

通過對大學排行榜的分析,袁振國發現普遍存在導向不可取、學校不可比、標準不一致、指標不匹配、數據不可靠、方法不科學和明顯的文化偏見等7個明顯缺陷

「學校和學校不可比,大的和小的,文科和理科的,綜合性和單科性的,本來就是豐富多樣的世界,如果一定要把不同性質的學校放在一起排名,那顯然是錯誤的,也是不嚴謹的。」袁振國說。

在袁振國看來,辦學的豐富多樣性和學校很多本質性的功能是沒有辦法被測量和評價的。比如,有些排行榜將學生收入高低作為重要標誌,那麼那些在艱苦地區奮鬥的科學家、那些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奉獻的志願者算不算優秀?

他認為,大學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人才培養,看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可是在所有的大學排行中,幾乎沒有把學生的培養質量放在重要的位置的。即使是4大排行榜,關於人才培養的指標權重也只佔到5%?20%,80%以上的指標跟學生培養無關。「如果把排行榜作為大學的導向,那麼全世界的大學都會變成研究院和研究所。」

近年來,中國成立了諸如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研究型大學,這類大學從辦學之初就對標國際化高水平,但在楊東平看來,真正的大學不能沒有人文學科,不能沒有對個人全面發展的培養。「或許在短期內,這些學校能夠做出一些品牌產生影響力,但最後要成為一個好的大學,恐怕還是要考慮到其他方面,比如人文和育人!」

馬太效應

大學排名不光成為高校的指揮棒,與高校管理者的政績掛鉤,更逐漸引導著資源分配和資金分配的流向,帶來新的不公平。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北師大國家教育考試評價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洪成文用近9年的時間研究大學籌資問題,發現大學排行錯誤引導了捐贈人的捐贈意願,更傾向於將資金捐贈給排名靠前的學校,這樣的結果就是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

洪成文展示了全美最佳學府排行榜前10名的數據,其中2014?2016年,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校友平均捐贈率為60.8%,而排名第二到第九的學校,校友平均捐贈率為30%?40%。而在大學排行前100名的榜單上,捐贈基金規模卻相差30倍,排名越靠前,基金總量越多。

「這樣一來,有資金實力的高校可以到世界各地挖人,將科研人才盡收麾下,增加其科研實力,在排行榜中也會更加靠前。」洪成文說。

在中國,儘管捐贈和基金排名並不凸顯,但另一種行政性的評價卻和資源分配密切相關,即985、211、雙一流,「這些評價權威性很高,導向性也很強,卻突出了公平和效益之間的矛盾。」浙江師範大學校長徐輝表示,在政府眼中,有限的資源和資金似乎理所當然投入到辦得好的學校中,但相對較差的學校,可能恰恰是因為資源投入不足。

「學術是要講競爭,但是評價卻保持固化。」徐輝指出,從211到985,再到雙一流,要進入這個層次很難,雙一流里儘管也強調了滾動淘汰機制,但是因為它跟資源分配的關係太緊密,社會形成聲望的固化太強,要改變這個結果是非常難的。

「政府的行政性評價具有導向性,可能更多應該採取雪中送炭的獎勵性評價。」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朱永新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政府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推進公平,要兼顧機會的公平、過程的公平等各種公平的關係,特別注重以公平為導向的評價。「現在的985,211,儘管已經考慮了區域性的特徵、不同的類型,但還是不夠,機會的公平還沒有實現。」

朱永新指出,從政府角度,通過各種評價可以掌握更多信息,但是評價過多過濫,大學被排行榜綁架,就需要引起警惕,並且要作出改變。政府在資源配置的時候不能完全跟著排行榜走,尤其不能被排行榜裹挾。

袁振國認為,對於各種排名,政府和行政部門要極其謹慎,最好的辦法是不參與,不關注,更不能拿排行榜作為資源配置的根據。「每個學校的努力水平,學校的貢獻不一樣,要讓各種類型的學校都有優勢發展的機會,真正地發揮每個學校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才是政府應該做的!」

重構高校評價體系

在楊東平看來,自上而下行政化的評價,無非是增加一些評價指標,但對於高校而言,到底哪些指標是合適的,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問題。要打破這樣一個評價體系,最應該提倡的是低評價低管控的教育生態,「就像養一盆花,不用天天測量長高了多少,只需要靜待花開就好。」

但作為社會的關注點,完全不對大學排名也似乎不可能。在陳平原看來,當前的排名體系亟需改革,包括評價標準、操作流程、指標、權重的設計等方面,「只有共同參與到逐漸完善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努力讓中國建立一兩個比較可信的評價體系或者排名,才對得起今天迅速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五唯」問題,一方面指出了教育評價機制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重構高校評價體系指出了方向。

唯文章、唯職稱、唯學歷、唯帽子,實際上反映了學術管理的惰性。」林建華認為,在這樣的惰性之下,無論是大學校長還是學者,都已經不會學術評價了,他們不去認真地看教師們做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成就,而是根據他的帽子,根據他的文章去做評價,因為這非常容易,是懶惰的做法,目前北大做了很多努力來糾正這樣的誤區。

「打破『五唯』,最大的難點在於,要改變固有的觀念,衡量新的方法,達成相對的共識。」袁振國認為,在現有的大學評價體系中,一些成熟的、成功的經驗要保持,一些方向的偏離也要糾正,比如評職稱「唯論文」是圖,學者就不是想方設法認真研究科研成果,寫出好論文,讓科研成果更有價值,而是考慮論文如何發表。

在林建華看來,大學自身擺正心態才是核心,「面對排名也好,社會對大學的評價也好,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那麼大學應該堅守,應該努力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因為它,我們甚至比古人自己更了解古人
動蕩之後的突尼西亞等待花開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