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改革紀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行動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改革紀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行動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改革紀事·高教改革】

2017年6月1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重大成就。這個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稱為「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其中很多重要成果誕生於一所高校——坐落於中國中部城市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


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中國幾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夙願正在逐步成為現實。40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乘著改革的東風,中國大學踏上了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之路。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改革紀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行動

西藏大學本科畢業生在布達拉宮廣場。普布扎西 攝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改革紀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行動

浙江工業大學舉辦新學生黨員集體宣誓活動。 徐昱 攝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教育改革紀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國家行動

西北工業大學學生在介紹他們設計的作品。 楊雨 攝

從「211」「985」到「雙一流」

日曆翻回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我國的科教事業步入春天。但是,經歷10年重創,發力談何容易。

世界銀行報告稱,1983年,改革開放的第六個年頭,我國僅有正規高等教育機構805所,在校生120.7萬人,毛入學率2.09%。這樣的高等教育規模與當時已達10.30億的人口規模不相匹配,更別說質量的差距。一大批學科剛剛恢復重建,而失去的10年恰逢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新階段。

這一年5月,粉碎「四人幫」後首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在武漢舉行,討論的主題正是「如何儘快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會上,4位退居二線的老校長聯名上書黨中央,建議國家拿出50億元,重點資助50所高校,使之成為「我國在科技文化領域中趕超世界水平、加速社會主義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骨幹力量」。

這份「835建言」,成為開啟國家發展重點大學戰略決策的一把鑰匙。經過10年醞釀籌備,199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宣布,要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好我國的100所大學。由「21」和「100」兩個關鍵數字合併而成的「211工程」由此誕生。從建議到計劃,重點建設高校的數量由50所擴展到112所,而國家投入資金也遠遠超出50億元。數據顯示,從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共完成投資368.26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78.42億元。

「211工程」猶如雪中送炭,緩解了高等教育長期投入不足的困境,但是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大學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1998年5月,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為契機,中國政府鄭重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此後不久,國家決定在中央本級財政教育經費佔本級財政支出比例年增長1%的經費中,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若干所大學進入國際先進行列。「985工程」正式啟動,中國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努力上升為國家戰略。

「985工程」共分3期,建設39所高校。數據顯示,「985工程」的投入力度比「211工程」有了大幅度增加,僅「985工程」一期投入就達255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資金投入140多億元。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2012年至2016年,進入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名的內地高校從31所增加至98所,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前1%的學科數從279個增加至770個。

兩大工程的實施,引發了國際高度關注。其間,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歐洲多國政府也相繼出台類似計劃。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在世界科技發展、人才競爭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開始謀劃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的新篇章。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動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這個被稱為「雙一流」建設的新計劃,被視為我國第三次體現國家意志的高教發展計劃。

「『雙一流』建設並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簡單延續,而是『換擋提速』。」時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說。

這個換擋升級的計劃,意圖打破固有的弊端——不再實行「終身制」,5年一周期,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不組織高校申報、無須主管部門推薦,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平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進行認定;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台條件等掛鉤……

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認為:「所有有實力、有特色的高校和學科,不論出身都應有機會躋身『雙一流』。只有這樣競爭,才能通過『雙一流』建設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普遍提升,為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2017年9月21日,首批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出爐,鄭州大學、雲南大學等地方高校躋身其中。同時,江蘇、廣東、福建等多個省也制定了自己的「雙一流」計劃,給予當地高校新一輪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從中央、地方到高校,一場上下合力的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攻堅戰正式打響。

大樓、大師和大學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句名言始終旋繞心頭,發人深省。然而,當我們再次走進歷史,不難發現,對於當時的中國大學,大樓和大師缺一不可。

「16名教師在一間3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辦公,要開會了,怎麼辦?用書架把中間隔開,這邊開會,那邊備課。」時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的陳志強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的情形,「歷史學可是南開大學四大支柱學科之一呀,我們都是這種情況,別的專業可想而知。」

同樣,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王義遒也曾回憶:「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北大圖書館基本不買國外的書,因為沒有更多的購書經費。」

教學、科研和辦公條件的欠賬制約大學的發展,而1999年開始的擴招,進一步加劇了資源不足。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可以看到高校大興土木的景象。數據顯示,1999年底開始的10年里,全國新建、改建的學生公寓和食堂,超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前50年累計建築面積總和。

築巢為的是引鳳。1998年12月,「獎金10萬元聘教授」的廣告出現在《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各大媒體上,引起社會關注。據一位高校教師回憶:「當時一個月收入才1000多元,10萬元相當於一位教授幾年收入的總和。」這不僅僅是一個用經費來衡量的計劃,而是被寄予了「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的厚望。

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陳十一回國工作後,作為北大工學院院長,帶領學院創建了6個系和10餘個研究中心,引進各類優秀人才60餘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薛其坤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被學術界稱之為「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馬蘭帶領研究團隊發現蛋白激酶GRK5在神經發育和可塑性中有關鍵作用,給神經元發育異常引起的孤獨症和唐氏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確立的「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合同管理」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制度,直接推動了我國高校人事分配製度的改革。

1999年9月,北京大學打破「鐵飯碗、大鍋飯」,在全校範圍實行「崗位聘用制」,教授年津貼最高達到5萬元,教師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差距達到17倍。幾乎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一批高校,也開始推行崗位聘任和關鍵崗位津貼制度。大學教師下海的現象開始逆轉,許多優秀人才開始迴流。據當時的媒體報道,北京大學電子系在改革前連續兩年無人應聘,改革當年一下子來了16位優秀應聘者。

「對比世界一流大學,我們差距最大的是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楊衛說。人才脫穎而出,不僅僅靠重金的賞酬,還要靠有利於人才幹事業的機制。

「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師,沒有很好地體現『人盡其才』的理念。」在進入21世紀的第十個年頭,浙江大學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把教師崗位分為5類,按照教學、科研、教學與科研並重等分別設置崗位要求,進行分類評價和管理。此後,以吸引和培育人才為主要目的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各大高校開始推行。

「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頡偉,在回國前已經拿到了美國待遇優渥的錄用通知,但他最終選擇以助理教授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吸引他的,正是學院的人事管理體系——助理教授在招生、申請基金等方面與教授有同等權利,很多政策向青年教師傾斜,提供比絕大部分美國高校更充裕的啟動資金,幫助他們順利起步。

探索大師成長的環境,提供適合人才發展的土壤,高校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其背後,是制度的不斷完善,政府、高校關係的不斷調試。改革開放40年來,高校的分配製度、職稱制度、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等從無到有、從有到精。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台了《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大學章程制定,探索現代大學制度。

做一等學問育一流人才

今年1月,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榮獲最高獎。全國共有113所高等院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獎三大獎通用項目157項,占通用項目總數的72.7%,佔比連續3年超七成。高鐵、能源、環境、疾病防治,獲獎項目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

經過40年的發展,高校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一支生力軍。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3年,高等學校承擔科研項目成倍增加並超過同期其他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基礎研究經費在全國佔比超過一半。高等學校科技成果佔據70%以上。高校科技論文佔全國比例一直在70%以上。高等學校專利授權數從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放眼世界,多數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在大洋彼岸,美國高校開始「重建本科教育」。在大洋的這頭,中國大學也意識到,「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職業還是教書」。

2001年新學年伊始,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教學改革實驗「元培計劃」悄然登場。第一年不分專業進行通識教育,第二年根據個人興趣和社會需要選擇專業,實行導師指導制度,加強教師在學生閱讀參考書、課堂討論、論文寫作等環節的指導……

這些在當時帶有突破性,甚至引發爭議的舉措,如今已經成為高校的普遍做法。近年來,各高校通過深化學分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學科交叉、小班授課制等個性化教學改革,進一步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以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南京大學「三三制」為代表,全國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學校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改革措施,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2011年,國家在17所高校開設試點學院,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此外,還通過「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卓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等一系列人才培養試驗計劃,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力度。

根據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報告,2013年,各高校給本科生上課教授數占高校教授總數的平均值為85%,基本夯實了教授上課制度。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部分高水平大學率先實施新生研討課、小班課,開啟了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新潮流。

根據60所「211工程」院校發布的《2013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數據,「211工程」院校學生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滿意度為88.6%。其中學生最為滿意的項目是師資隊伍(92.5%)和教師專業水平(90.5%),然後依次為教學質量(89.47%)、教學教風(87.75%)、教學管理(84.73%)、資源保障(84.64%)。

眾多高校的探索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教學與科研並不對立」。浙江大學鼓勵「第一等教授上講台」,同時,也鼓勵學生走進教授的實驗室,資助進行立項申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展科研訓練計劃。2017年公布的ESI學科排行榜上,浙江大學有7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術機構前1%。

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清華開始實行「開放交流時間」制度。從校領導、知名院士、資深教授到新教師,全校68個院系單位、1617位教師公布了自己的開放時間表。全校學生不受院系專業限制,都可在此時間到約定地點與其交流。

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吹響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號角。10月,《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正式印發。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奮力開創高等教育新局面。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已達到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

無論何種標準,能夠進入「211」「985」「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充其量不過全國高校的5%左右。和中國體量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和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相比遠遠不夠,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任重道遠。

如果說「雙一流」建設高校是高等教育的璀璨明珠,那麼內涵式發展則是中國高等教育一以貫之的整張藍圖。

全省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曾是一些中西部省份的「心頭之痛」。2013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印發,啟動實施「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重點支持一所高水平大學。教育部、財政部貫徹落實國務院要求,支持14所「一省一校」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已累計投入63億元。

目前,廣西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已引領本地區實現了「兩院」院士以及「長江學者」「傑青」「千人計劃」等領軍人才零的突破,多數高校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南昌大學、鄭州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獲得了國家科技大獎,雲南大學緬甸研究、廣西大學東盟研究等成為國家的重要智庫。

面對激烈競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應用型人才。回應這一需求,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共同推進應用型高校建設。2017年度中央預算內投資31個項目共安排中央投資12.28億元,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重點支持在轉型改革中積極探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的高校加強實習實驗實訓環境、平台和基地建設,鼓勵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的實習實驗實訓設施,推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應用技術創新。

培育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讓青年學生獲得立身之長,助推中國製造再上台階,高等職業教育隆重登場。從「本科的壓縮餅乾」,到探索出「教、學、做」一體化的獨特人才培育模式,高等職業教育順應時代需求,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到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在校生數1048萬,佔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為社會提供技術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標準大幅上調,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與本科實現同等待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服務於民生,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促進了教育公平。」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說。

高等教育的探索與改革開放同步。伴隨改革,深圳大學、汕頭大學等帶著改革基因的公辦高校應運而生;因為開放,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落戶中國;致力創新,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不同辦學體制、不同管理模式的高校得以生長。

不拘一格育人才。在高等教育的百花園裡,在改革創新的土壤中,更多繁花碩果正在孕育生長。本報記者 高靚 鄭亞博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5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海淀教育正在做的這件事,讓很多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考上最合適的大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