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工夫茶功夫茶分不清?你得先搞懂這個…

工夫茶功夫茶分不清?你得先搞懂這個…

前兩日與茶友相聚,說是要請喝「gongfu」茶。小編自然理所應當以為是潮汕的功夫茶。

到了地方才發現,對方所說的是工夫紅茶。

工夫茶與功夫茶,這兩者雖在讀音上一模一樣,然而放在茶身上,意義卻天壤之別,有時候不理清楚,難免會有些小尷尬。

GONG FU

一般提到工夫茶,首先想到的是安徽祁門的工夫紅茶。

祁門

其實在歷史上工,紅茶與岩茶都曾稱作「工夫茶」,到現代,工夫茶才與岩茶脫離,單指紅茶。

早在清代,劉埥的《片刻餘閒集》里便有所記載:

「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

這說明,至少在清朝時期,「工夫」茶的工夫二字意指茶葉的名稱。

祁門工夫紅茶製作中

同時,清朝僧人釋超全曾在其所作《武夷茶歌》詩中闡述他看到的武夷茶是靠工夫細制出來的。

「如梅斯馥蘭斯香,約略焙得侯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忙手敏工夫細。」

包括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資料選輯》也記載了武夷岩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

不過民國之後,岩茶就沒有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則全指紅茶。

閩紅工夫

祁門工夫

滇紅工夫

如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紅茶篇》中,將紅茶分為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紅碎茶三大類,且按地域分為:閩紅工夫、祁紅工夫、宜紅工夫、滇紅工夫等等。

由以上可見,其工夫茶說的工夫,是指制茶時所耗費的精神和時間。

工夫茶,則是指花費時間、精力製作出來的好茶。

GONG FU

最早記載品飲功夫茶的文字,在乾隆二十七年的《龍溪縣誌》中《風俗》篇有記載:

「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壺,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泉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

風爐

說功夫茶,就不得不講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講究以傳統炭燒的方式來煮沸水,光是茶具便需要十餘種,最有特色的比如風爐、羽扇、橄欖炭等等。

「功夫茶」的「功夫」自然體現在泡茶上面。

從起火、燒水、燙杯,到泡茶、淋壺、分茶,功夫茶不像日本茶道那麼格式化,但動作一定要動作乾淨利落,且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這功夫,卻並非一蹴而就的。

潮汕功夫茶用具

如功夫茶里「納茶」這一步驟來說——需放入壺之前,就要將茶葉的粗細分辨開來:粗者置入壺底,細嫩些則放中間,最後再放上一層粗大的茶葉。

據說唯有這樣沖泡出來的功夫茶來對得起潮汕功夫茶的名頭。

隨著時間更替,功夫茶的技藝也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其程序繁複,富含文化寓意,為多地茶客效仿、沿用。

台灣電影《鬥茶》

例如武夷茶藝與台灣茶藝都是在功夫茶的基礎上進行挖掘,深化而來,現今以成為當地獨特的飲茶藝術。

工夫茶,功夫茶,兩者大相徑庭。

「工夫」多用於表達費時耗力之事,指茶葉需歷經繁雜的多道工序精細製作,才能成為其品質優良的好茶,故「工夫茶」成為茶的品種名稱。

而「功夫」則多用於強調本領、素養、造詣之事,「功夫茶」則指一種極為講究技巧的泡茶技法。

分清楚是工夫還是功夫,以後茶桌上,再提到「gongfu」,也能好好說道一番了。

喝茶要講真「gongf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喝茶久了,生活久了,內心世界你還記得嗎?
看得見的古樹,喝得到的野性,這款白茶一口就愛上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