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孔子為什麼只教主動學習的學生?

孔子為什麼只教主動學習的學生?

孔子為什麼只教主動學習的學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解讀:

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孔子說,不憤不啟。

憤,是自己有學習慾望,思考慾望,想要求知,這個時候我們才啟發他。

也就是對於那種沒有學習慾望,沒有思考慾望,不想求知的人,我們基本是不搭理,或者放棄。

學生沒有主動想學的慾望,老師再好,也沒用。

您非常想學習,也在勤于思考,您自己努力到節骨眼上,我們才啟發您,幫助您。

不悱不發:

悱,是馬上就要得到答案了,但是還差一點火候,其實自己心裡差不多要明白了。

自己通過努力,快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了。

這個時候,老師就幫助其達到,說兩句,點出來。

一定要讓學生主動,學生不主動,即便是我們告訴其答案了,他聽著輕飄飄的,也不在意。

也沒什麼用處。

所以,只是抄襲答案是沒有意義的,要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弄懂原理,自己能推導出來答案,才叫著學習。

很多人說:「為什麼我懂了這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答案是,您只是個抄襲答案的人,您並沒有靠自己推導出來這個道理,所以,其實,您根本不懂。

所以,以後,您們別再說,您懂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還這一生,本質是,您根本不懂,您只是個抄襲別人答案的人。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一個學生,我們說一個角落啊,他如果不能推導出來另外3個角落,我們就不講給他聽了,不教了。

為什麼?

因為說明這個人比較呆板,如果持續教下去,學生會越來越糊塗。

只教機智靈活的學生,給機智靈活的學生,不斷的復,就是不斷的舉一反三。

一個優秀的學生,必須是靈活的,觸類旁通的,聞一知二的。

高手是不可能手把手教出來的。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碰到了那種每個步驟都要問,每一步都必須教的學生,其實,這種學生,您就不用跟他多講了,講得越多,他越糊塗,

乾脆就不給他舉例了。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您想學好,首先,您自己要努力。

您自己不主動,企圖讓老師主動幫您思考,您是學不好的。

您自己沒有得到答案,老師即便是給您答案,也是沒什麼用的。

不能舉一反三,自己去探索,老師也是教不會的。

總而言之,學習,首先自己要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