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木村拓哉的女兒全球走紅,其實是得益於審丑現象

木村拓哉的女兒全球走紅,其實是得益於審丑現象

木村拓哉年輕時的神顏真是復活一眾女生的少女心,繼羅志祥在線追星,就連氧叔都覺得他真的很帥啊~再欣賞一下~

男神不光模樣生的好,而且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因為防晒霜的物質落入海里會造成污染,非常喜歡衝浪運動,紫外線再強也從不抹防晒霜。歲月和紫外線讓他不再那麼帥氣,但這份魅力與美好絕不會消散。

同樣,木村的女兒,這個繼承了兩個超好基因的小女孩,自然也非常受大家的關注。

起點很高,也很受各大品牌的喜愛,但氧叔還是看見很多人說這個女孩丑誒,沒有期待的強大基因的效果。還說她是日本闞清子,套餐熱搜女孩。木村拓哉的女兒全球走紅,其實是得益於審丑現象。

但是丑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講審美,時下沒有人不愛美,但卻很少提及丑,提到時也覺得丑就是美的對立面,是不太美好的,提高審美是為了躲避丑,大家追求的好看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躲避丑,但是氧叔想說,在美學的世界裡,丑其實沒有那麼可怕哦,今天氧叔就為大家講一講美的對立面丑~

一、丑的概念

氧叔這裡說的「丑」,是作為審美範疇,和優美,崇高等審美範疇一樣。它並不是客觀物理的存在,而是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有一種「意義的豐滿感」,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第二,作為審美範疇里的「丑」,並不等同於倫理學範疇的「惡」

日常里大家通常把「醜惡」連成一個詞,在實際生活里「丑」與「惡」也時常相連,但這依然是兩個概念。比如羅丹的《歐米衰爾》它是一個很醜的意象,但這位女性並不是惡。

再比如名模呂燕。很多人覺得她長的「丑」,但這一系列並不能與「惡」相聯繫。所以攻擊人的長相是非常不道德的一件事。

比如和蔣勁夫有糾紛的這位日本女孩,既然事件已經開始走司法程序,不是當事人的我們其實沒有什麼權利說什麼。但對於家暴這件事,氧叔絕不認同,非常鄙視。然而,網上很多人對女生的長相評論起來,「美或丑,好看與不好看」與她遭受了家暴有什麼直接關係?「美與丑」與展開一段感情又有多大的關係呢?愛情最珍貴在於兩人共同的成長,相貌其餘都不值一提。同樣,「美與丑」並不能完全表明一個人道德層面的「惡」,只顧攻擊外貌只能體現當事人的狹隘罷了。

二、丑的審美價值

1.「丑」的審美價值在於可以體現「生活的本來面目」。

從19世紀開始,無論是;浪漫主義的藝術家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他們都注意到,現實生活中不僅有引起優美和崇高體驗的東西,而且也有引起丑的體驗的東西。所以很多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裡繪畫「丑」,照亮「丑」。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里有很多醜的意象。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同樣。

美術領域同樣如此,梵高《吃土豆的人》就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整個畫面是一種沾著灰土,未剝皮的新鮮土豆的顏色,畫面上有骯髒的亞麻桌布和熏黑的牆,吊燈掛在粗陋的樑上,女兒將土豆遞給父親,母親在倒黑咖啡,兒子把杯子舉向嘴邊,他們臉上露出對事物永恆秩序的聽天由命的神情。歐文斯通在《梵高傳》中說:「他終於捕捉到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著的具有永恆意義的東西,在他的筆下,布拉邦特的農民從此獲得了不朽的生命」。

2.「丑」常常能顯示一個人的個性特徵。

這種丑的對象,經常表現出奇特,怪異,缺陷和任性,這些都是個性的明確無訛的標誌,丑的價值,不在於表現其中類型的共性,而是表現了一個人不同於另一個人的個性特徵。比如雨果《巴黎聖母院》里的駝背。他面目醜陋,身材畸形,但心底善良,比相貌堂堂的貴族都要高貴。

席里可《瘋癲的雕像》,畫中女人的眼睛凹陷,耷拉,空洞無神,表明這個女人的精神已經崩潰,生命的油燈也即將耗盡,這就是表現個性的丑。畫家流露出他對這位飽受抑鬱折磨的女患者深深的尊敬和同情。拋開世俗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見,席里柯把精神疾病看作人類生存狀況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經常刻畫死亡和暴力的畫家,席里柯無疑更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

再說回呂燕,顴骨高且外擴,小且吊的雙眼,五官不屬於審美里「美」的範疇,但是她的時裝秀和硬照,表現力則很強,張力很大。讓人過目不忘,這就是「丑」的審美的價值所在。

以及在三小隻里,總有人覺得易烊千璽的長相不那麼出眾,對長相的爭論也存在。但氧叔認為,不同於大眾審美的「美」未嘗就不是美。相反這個少年的硬照張力很足,有一份超越年齡的韻味,訪談談吐也很有意思。

3.丑感是包含多種內容的複合情感。

丑感不像美感那樣是一種單一純粹的感覺,丑感是一種「混合的感情」,一種帶有苦味的愉快,一種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樂。為什麼丑感會給人帶來愉悅呢?

首先我們這裡說到丑是一種審美意象,它必須包含有審美主體的意識、情趣。丑的存在顯示了歷史和人生的苦難或陰暗的一面,這令人震動,同時又給人感受到歷史或人生的複雜性與深度,這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從而帶來愉悅。

愛德華·蒙克—《尖叫》。瘋狂是現代藝術作品的一個元素。《尖叫》呈現出了這種普遍性。因為承受痛苦和孤獨和像在天空下吶喊心情不過是理智的人在應對這個瘋狂世界時的正常反應,根本稱不上是痛苦的折磨。蒙克說:這世上本不該有瘋人院,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個瘋人院。整幅畫有些詭異,但理解之後又給人一種精神的滿足感。

比如莫言的作品,關於農村關於人性黑暗的描寫,總能給人非常大的心靈震撼效果。讀完之後是一種心靈的滿足。再反觀右邊網路作家的作品,到有點無病呻吟的感覺。

再說回現實里,為什麼大家總覺得有些人美則美矣,卻總是輕飄飄地。也許就是美感的呈現太過單一化,單一純粹的美感,看多了自然就忘了。相對於,有些苦味,有點痛苦色彩的美,總是讓人唏噓又愛憐。

關於演技同樣,也許演員在表演時題材或內容是丑,而通過演技表現出來,帶來心靈的衝突和人生的複雜性的展示,這對於演員和觀眾來說都是高度的體驗。但現實往往相反,繼很少女明星想接年紀大女性的戲,更多的女明星是不想接「丑」角的戲。整個行業呈現一種怪圈,想演戲的接不到戲,能演戲的又不用心,在現實里的歲月靜好必須延續到熒幕里,給觀眾看得就是重度磨皮,濾鏡,調色,摳圖。也許丑並不荒誕,極度追求美容不下丑才是最大的荒誕。

與此同時,也存在兢兢業業的文藝工作者。蔣雯麗,雖然蔣老師早已到容易發福的年紀,但素來注重保養的她現在看著也不顯老。之前在電影《立春》中,蔣雯麗卻為片中的教師「王彩玲」一角增重30多斤。

「八十年代第一美人」的林芳兵,有許多女演員都演繹過楊玉環一角,但她飾演的楊貴妃卻始終是經典,讓人無法忘懷。曾被稱為最美楊玉環的林芳兵,拍攝之前為了能更好的契合楊貴妃豐滿的形象,本來身材瘦弱的她把體重激增了50斤。

塞隆,20歲出道,人們眼中典型的「金髮女郎」,她在各個電影里演著觸不可及的女神。一直頂著「花瓶」的標籤。直到28歲那年,她遇到了改變自己一生的角色,電影《Monster女魔頭》里,人丑心黑、滿口髒話的連環殺手。導演說,塞隆試鏡時展現出的那股目中無人,那股衝勁兒讓人難忘。

電影上映後,獲得了一致好評,第二年,她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好啦,說這麼多隻想讓大家對待外貌寬容一些~從優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現了一個人的審美感受能力的發展和完善~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共生。寬容多元的審美視野,能看到更多世界的精彩,領悟到歷史與人生更深一層的意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氧App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37歲王鷗這張臉演萬人迷被群嘲,而陳好就被追捧?

TAG:新氧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