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稱千古一帝,卻背負數千年罵名,嬴政做錯了什麼?

被稱千古一帝,卻背負數千年罵名,嬴政做錯了什麼?

回首中國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大有作為的皇帝不計勝數,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位期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諸多第一。如下所言:

一、統一六國

在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秦王嬴政通過不斷地兼并土地以及發動戰爭,陸續滅掉了東方六國,並於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為廣大人民提供了安穩的生活環境。

不僅如此,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並未藉機肆意殺害六國的王公大臣,而是理性地對待他們,這也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

二、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專制集權的措施。在中央,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便是中央統治制度的雛形;在地方,秦始皇接受了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縣制不僅促進了秦朝的穩定,對當今時代也有著極其深刻的意義。

除了中國史書以外,幾乎全世界的歷史書都將他描繪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尤其是四分五裂的歐洲,因為歷史上沒有統一,儘管在近代以來擁有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國與國之間卻不斷征伐,釀成了巨大的悲劇。

秦始皇的功績數不勝數,這裡筆者僅列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例,但是單單從這兩例來看,秦始皇的雄韜偉略也可見一斑了。按常理來說,百姓應該對他極為肯定,甚至大加讚揚,但事實上,人們對秦始皇卻一再貶斥,甚至認為他是一位不可饒恕的暴君,這種觀念在漢代時就已經存在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這是為何?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從了解秦始皇的來源看。

我們了解一位歷史人物,主要依靠的便是歷史典籍。不可否認,從歷史典籍中我們能得到很多有效的歷史信息,但是這也存在一定問題,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歷史典籍都或多或少帶有編者自己的主觀思想,這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了解秦始皇的主要來源便是司馬遷的《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然而,基於司馬遷漢朝史學家的立場,他一定會服務於漢代的政治統治。漢朝在贏得秦朝天下後,必然需要宣傳和誇大前朝的政治過失,來使得漢朝政權正當化,因此司馬遷才會對秦始皇持否定的態度。

司馬遷甚至在史記中引用了賈儀的《過秦論》: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其對於秦始皇偏激的態度一下躍然紙上。

二、儒生對秦始皇進行虛假宣傳。

秦朝講究的是以法律約束、規範人的行為,因此秦始皇的政治立場根基於法家思想,而這與儒家以德服人的觀念是背道而馳的。在此基礎上,秦始皇採取了廢儒家學說並鎮壓儒者的政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漢朝,採取的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策略,因此,當儒家思想被定為國家正統思想時,曾經站在儒者對立面的秦始皇必然會成為後世儒家的大敵、成為世人批判的對象。

例如,西漢的桓寬在其鹽鐵論中評價「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東漢崔寔在《政論》里更是把秦朝描寫成「劓鼻盈虆,斷足盈車,於是赭衣塞路,有鼻者丑」的恐怖情形。

儒生雖然不能對未來社會發展起太大作用,不過手握史筆,卻能一定程度上決定悠悠史書上的文字,決定未來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

三、秦始皇死的過於突然,未能妥善安排後事,一些事情沒能交代清楚

始皇帝嬴政享年49歲,在外巡遊時突然暴斃,成為巨大的歷史遺憾。他死之後,未能夠清晰的安排繼承人問題,導致了地方以及中央官員對胡亥政權充滿疑問,也給了陳勝吳廣口實,也因此在發生農民起義時,帝國無法進行有效的軍事調動,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幾乎歷史上所有的開國之君都是明君,唯有秦始皇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死的過於突然,對於他的功績沒能夠及時總結。其次,秦始皇對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並不是後世一些淺薄的書生能夠看懂,只有當我們具有現代視野的時候,才能明白統一文字、語言等等,對於社會進步的重大促進作用。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秦始皇心存偏見在漢代便有跡可循了。不過,隨著現代考古技術的逐漸提高和進步,人們越來越了解歷史的真實面目,對秦始皇的很多誤解也逐漸解開,人們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這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幾萬辦個小工廠,如今納稅50多億,第一拖拉機廠為何建在洛陽?
清正的海瑞,是怎樣的人?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