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夏志宏:學術不端與學術管理

夏志宏:學術不端與學術管理

pixabay.com

撰文 | 夏志宏

建立好的學術管理和學術評估體系對中國的科技發展至關緊要。中國關鍵技術的落後與當今科研管理體制的行政化、官僚化有很大關係。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學術造假有了可乘之機,甚至一些荒唐的造假都能大行其道。

幾年前,我的朋友、北京某著名高校數學學院院長興奮地告訴我,他們學校一工程學院教授在最好的數學期刊《數學年刊》上發表了文章。我很好奇,讓他把文章給我看一下,他用簡訊發給我文章題目和摘要。我看後就覺得不對,告訴他這很有可能是造假。等他把全文送給我後,我確定這是一起非常惡劣的造假行為。學校最後對該事如何處理我不得而知,只是聽說有老教授出來求情,說此人很年輕,是新起之秀,這次是初犯,應該給他第二次機會等等……

數學界其實還相對清廉,據朋友介紹,一些工程學科,更是亂象叢生。聽說某些SCI期刊,只要交錢,什麼文章都可以發表,結果這些期刊充滿了用中國納稅人的錢換來的所謂科研文章。還聽說某些所謂有資源人事,只要讓他成為合作作者,保證發表SCI文章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行政化管理、量化管理(也就是各種花樣的數字指標)帶來的惡果。有效的、專業性的評估完全可以遏制此類造假行為。

幾年前我在美國某大學參與過一個學術評估。評估關係到年輕的候選人能否繼續留校任教、獲得終身職務,或者得立刻走人。候選人當然很優秀,但問題是是否足夠優秀。在眾多研究成果中,他有兩篇最好數學期刊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兩人合作,另一篇是獨立完成。經過邀請大量的、仔細的同行評估,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他在合作文章中的貢獻不大(數學文章作者按字母順序,不分第一、第二或通訊作者),而獨立發表的那篇文章質量不高,不該被頂級期刊接受發表。委員會最後的意見是建議學校不留此人。學校接受了委員會的意見。

反觀國內學校的做法,如果我們在考核時,願意花點時間做一些專業水平的評估,充分聽取專家深度意見,並且尊重專家意見,某些造假就失去了市場。

當然專家評估是要花時間、花功夫的。所以我們的教育管理機構不能整天折騰人,各種評估不斷,領導動不動就要彙報。科研不是搞運動,需要慢慢積累和沉澱。

多年來我作為教授在美國參與了不少各種學術評估,也作為評委參與了不少全國性的獎項的評選。我和同事們有個共識,就是千萬不要給官員們看任何數據。數據只是一個參數,但卻最能誤導人,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有兩個候選人甲與乙,候選人甲發了4篇文章,乙發了8篇文章,繁忙的官員很快會認定乙比甲好,儘管有可能甲比乙強得多。以發文章數目評估鼓勵學者們發表大量的無聊的文章。

也許有人覺得論文引用率會更靠譜。事實上,數學的平庸文章比頂級文章的引用率更高,因為簡單易懂文章的追隨者更多。今年年初出現了一個荒唐現象:山東某大學公開獎賞任何引用他們學校文章的作者,引用一次一千元人民幣。

科研經費數目一直是作為考核的重要標準。這就導致眾多經費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名頭,如此帶來的浪費極大。殊不知,考核過去的工作,所花經費應該作為分母考慮。同樣的工作,花錢多並不是好事。當然充足的將來經費和其它資源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

我們很多大學的校長並沒有作為校長的最基本的專業管理能力,所出的政策也就只能基於簡單的數字指標。比如很多學校有基於發表文章數目的現金獎勵措施,而且不管學科特色(有些學科文章多,有些學科文章需要長期積累),所有學科全套一個模式。如此荒唐之舉竟然越演越烈。

數學家發表文章作者是按字母順序,不分第一、第二或通信作者的,如此簡單的事實很多校長都不知道或者並不理會,堅持獎金髮給第一作者。我遇到不少姓周、姓張的同仁抱怨,他們在提職、獎金上都會遇到問題。我只能說,你們學校攤上這種校長、領導,我真的很無語。

我們大家都有一種自然的傾向,挑選利用一些簡單的對自己有利的數字。比如我也會說,南科大數學系去年的本科畢業生超過一半去國外深造,比例超過北大數學系。但我自己知道,我們和北大差得很遠很遠,而關鍵差在質量上。我們能到國外頂尖大學去的人數很少很少,提高質量是我們今後的奮鬥目標。

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管理方式已日見弊端,提高中國核心競爭力需要基於中國國情的新的學術管理模式。近年來,作為教育改革實驗地的南方科技大學在去行政化及教授治校的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學術主導、尊重各學科特色已成學校文化一部分。新成立的西湖大學,作為高起點的私立大學,增添了令人期待的教育發展新元素。如何在中國國情下闖出一條新路,是挑戰也是機遇。

2018.11.深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南科大聲明:賀建奎副教授停薪留職期間參與,學校並不知情
做還是不做?中國科學界關於基因編輯的倫理之爭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