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愷撒率軍渡過盧比孔河,兵進羅馬,登上權力巔峰,羅馬從此變了天

愷撒率軍渡過盧比孔河,兵進羅馬,登上權力巔峰,羅馬從此變了天

原標題:愷撒率軍渡過盧比孔河,兵進羅馬,登上權力巔峰,羅馬從此變了天


我們接著上次講,就在愷撒有點舉棋不定的時候,他留在羅馬的親信,當時擔任保民官的安東尼,也在試圖通過在現行體制框架內的辦法,來解決危機。他運用保民官的職權,把龐培提出的要求對付愷撒的議案全部否決了。而龐培,再一次操之過急,把安東尼等人趕出了羅馬城。


按照羅馬的制度,他這個舉動是非常出格的,也是不合法的,等於給了愷撒很充分的口實,安東尼跑到高盧找到愷撒之後,愷撒做出了決定:帶著他的軍團,兵進羅馬。


公元前49年,愷撒的大軍南下,從今天法國東南部,進入了義大利,1月10日,就來到了界河——盧比孔河的跟前。愷撒這個時候才把自己和軍團的處境,講給他的士兵們,告訴他們,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跨出渡河的一步,就意味著違反了羅馬的法律,他們面臨的可能是戰爭,是失敗和審判。但同時,他們也擁有了一個機會,可以一不做二不休,一舉進軍羅馬,奪取最高權力。而要是不渡河,就意味著愷撒要失去權力,而他的部下們,以往的功勞就都白費了,甚至可能遭受清算。但不管怎麼樣,他們現在面臨的這個成王敗寇的機會,選擇權,是在自己手裡。



不妨想像一下,這是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面,後來很多作家都寫過這個題材的作品,包括莎士比亞。很多作品裡說,愷撒當時聲淚俱下地給部下作動員,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後來在英語中被翻譯成:The die is cast。直譯過來就是「骰子已經擲下了」,意思就是說這場賭局已經開始了。這句話後來成了西方一個很著名的典故,有點像中文裡「破釜沉舟」的意思。不過在本書里作者考證說,這句話不是愷撒說的,是後來希臘劇作家描寫這段歷史的劇本里的台詞。

但不管怎麼說,愷撒的動員是非常奏效的,他的軍團都願意追隨他,大軍順利渡過盧比孔河,南下羅馬本土。



這個時候在羅馬,龐培一聽說愷撒要來了,也是大出意料,他覺得自己在義大利的實力不如愷撒,就搶先離開羅馬,跑到希臘去了。而元老院的成員,一看龐培跑了,一個個立馬變臉,轉而支持愷撒。


從我們之前講過的蘇拉、馬略開始,軍事將領帶兵「進軍羅馬」,奪取權力,這種事之前已經發生過很多次,都形成一種模式了,但是愷撒跟這些前輩都不同,他沒有採取軍事獨裁,更沒燒殺搶掠,而是跟元老院達成了默契,讓元老院任命他為獨裁官,以這種形式實行統治。然後愷撒追擊龐培的餘黨,先是閃電戰打下西班牙,幹掉了龐培的兒子,然後掉頭向東直搗龐培的大本營希臘,龐培被打敗之後逃到埃及,被埃及人殺死,把他的首級獻給追來的愷撒。這之後愷撒又在今天土耳其的傑拉,打敗了當地的統治者。他那句最有名的名言「我來我見我征服」,就是在這一仗勝利之後說的。


連打四場大勝仗之後,現在羅馬成了愷撒的天下,愷撒在兩年的時間裡基本完成了對羅馬各方面的改革。第一個是他完成了獨裁統治,在元老院硬塞了300名新元老,稀釋過去元老發揮的作用。第二個是多設立經濟官員,把經濟搞活。第三個是為軍人謀福利,給退伍軍人發放了大量金幣,穩定自己的大後方。元老院為了討好他,授予他「終身獨裁官」的職位,這等於在共和國體制的框架下,合法的授予他獨裁權,此外又獻給他各種榮譽稱號。總之到公元前45年底,能上的尊號基本都上完了,就差一個,那就是:羅馬皇帝。



截至當時,羅馬共和國建立快500年了,雖然後期共和制已經有點變味,但共和傳統可以說是深入人心,要在共和國里稱帝,那實在是太挑戰傳統了,連愷撒也不敢貿然行事。他通過幾件事來試探試探民意。他先造了個他自己的石膏像,頭戴皇冠。結果人民不太高興,愷撒就把雕像砸了。不久後,安東尼在公開場合拿了個皇冠,偷偷地給愷撒戴上。愷撒發現大家還是不願意,就把皇冠扔掉了。



這些事都是很多正史中記載的,但它們究竟是愷撒的手下自作主張,還是愷撒授意下玩的小動作,這個歷史上一直沒有定論。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愷撒本人幕後操縱的,不過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即便愷撒確實有稱王的野心,但他也還是一如既往地非常注意民意。而這幾次事件中,民意也從一邊倒的反對,逐漸變成有反對也有支持,這樣下去,愷撒真的有機會把民意都扭轉到他這一邊,順理成章地當上皇帝,但是可惜,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愷撒在接近權力巔峰的時候,也接近了他生命的終點。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解讀《魯濱孫歷險記》,歷險故事的背後,是笛福老練的文筆和知識
在讀《魯濱孫歷險記》前,我來介紹下這本書的背景,還有它的作者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