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黑澤明研究者,教你如何寫一篇專業影評

黑澤明研究者,教你如何寫一篇專業影評

看死君:從11月開始,北京電影資料館就一直在做黑澤明影展,能夠在大銀幕上反覆重溫大師經典,真的是三生有幸。趁著這波熱度,我們決定力推一下美國著名電影學者及黑澤明研究者史蒂芬·普林斯的專著,也就是後浪近期出版的新書《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文末福利)

為什麼說史蒂芬·普林斯是黑澤明研究者呢?其實不僅僅是因為他專門寫過一本《武者的影跡:黑澤明電影》,他還為知名DVD發行商CC做的黑澤明經典收藏版錄製過不少評論音軌,而且都是主講。可以說,非常具有權威認知度。

黑澤明大師自然是個很好的入口,不過我們今天重點要聊的,是如何寫出一篇真正專業的影評。在所謂的影評遍地開花、褒貶不一的當下,或許我們早已看膩了各種熱熱鬧鬧的吹捧與吐槽。這次,不妨就從史蒂芬·普林斯老師的視角,來探討一下電影批評這件事。

電影是一種精緻有效的傳播媒介,它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觀眾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我們需要獨立於任何具體的電影,去思考電影這種媒介究竟是什麼。電影理論自成體系,嘗試探究、闡釋電影的本質,即電影作為媒介是如何運作的,又是如何為觀眾體現意義的。

如 何 寫 一 篇 專 業 影 評

作者| 斯蒂芬·普林斯 [美]

摘自《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

電影批評既非對一部電影的缺陷或未曾實現的宏願進行指摘,也不是評價一部影片的「好」或「壞」。很少有電影能被絕對地描述成好電影或壞電影。大多影片都融合了能產生良好化學反應的元素、實現或落空的初衷,並且幾乎所有影片都含有不同層次的意義,高明的電影批評往往能夠觀察到這些,並進行闡述。

電影批評並非一種否定性的行為。電影批評家的解讀能夠為一部電影增加意義、豐富語境,並且培養觀眾鑒賞與理解影片語境、美學設計及其實現各種效果的能力。

作為一名撰寫電影批評的學生,你需要考量一部電影的多層意義、風格和結構設計。通常,這意味著點明隱含或微妙的信息,指認並思考影片中看似矛盾的內容或價值觀念, 描述並釐清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以及最終創造一套新穎、有趣的解讀或理解電影的方法。而最後一項功能正是電影批評的核心所在:創造可以開拓觀眾視野、加深觀眾對電影的欣賞的新的解讀。

你的方法取決於你要在哪種分析框架下進行你的論述。比如,分析影片的類型,包括尋找和確認模式—類型所固有的敘事、主題以及畫面。類型模式可以通過比較同類型但各有特色的影片得出。

若你要分析一部電影如何與某一類型相關,你可以明確這種類型的模式是如何在影片中呈現的,或進行了怎樣的延伸。若類型模式變得過多,那麼影片可能會偏離本屬於的類型;但類型模式變得比較少或沒有效果,又意味著它不那麼屬於某一類型。

有趣的類型模式變更往往是由創作者帶來的。這種情形下,類型研究和導演研究或許會有重疊。約翰·福特的西部片就與巴德·伯蒂歇爾(Budd Boetticher)和安東尼·曼的影片有很大不同,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可以歸結於導演風格和導演對於類型元素把握的不同敏銳度。

約翰·福特經典西部片《關山飛渡》

而且,某些理論模型也偏向於特定的類型。例如,精神分析理論在恐怖片和先鋒電影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類型的許多電影人都深受弗洛伊德作品的影響。側重電影與社會議題的分析往往需要批評家闡明既定電影中的意識形態元素,將其與社會態勢進行關聯,或者對某些電影中再現性別或種族的部分流露特別的興趣。

這類批評家應該對電影規定的「習以為常」或「真實」的東西尤其注意,思考這種銀幕呈現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忽視、否認或抑制另類社會結構的。而批評家通過「逆其道而行」 與解構式解讀,往往可以揭露影片涉及的性別和種族等社會結構的隱含意義。

斯派克·李是20世紀90年代第一位嶄露頭角的非裔電影人。《為所應為》是他的事業轉折點,在全美範圍內引發了種族問題的熱議。

對影片形式的分析通常是關於影片的視聽設計細節,闡釋照明、色彩及其他結構元素如何表達含義。此類分析可能自成體系,訓練學生觀察、分析一部影片的視聽元素, 也可能成為意識形態或作者論的一部分,並且實際上,這些方法理應發揮一定的作用。

若單從主題的角度分析希區柯克的影片,而忽視其作品中出眾的結構設計,那麼這種解讀或許不如電影形式分析那般令人信服,因為後者能夠說明視聽元素與電影主題的關係,而希區柯克的主題往往蘊含於特殊的影片設計之中。

作者論探討作者身份的問題。這類問題往往聚焦於電影導演—雖然攝影師和編劇也可被當作作者被研究。與分析電影的類型相似,研究作者也需要尋找模式—能夠凸顯導演作品中一以貫之的風格化敘事、主題以及畫面設計。

終其一生,希區柯克都對犯罪主題十分痴迷,而這無疑影響了他的電影作品。他曾研究分析了英國臭名昭著的謀殺犯的案例,因此塑造出了銀幕上最經典的反派形象。《驚魂記》里的諾曼·貝茨(安東尼·博金斯飾)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恐懼的角色。

在撰寫電影批評文章之前,你需要清楚了解這篇分析屬於哪種理論範疇。例如,一篇分析電影類型的文章與一篇單純分析電影形式的文章,在目的上就不同。

而一旦你對文章的目的有了清楚的認知之後,接下來就要把待分析的影片觀看至少兩到三遍。尋找電影中你覺得令人印象深刻、有趣且能夠達成此篇文章目的的元素—如關鍵場景、角色互動、敘事結構以及視聽設計等。找到這些元素後,對其認真描述。

無須做到事無巨細,只需將你正展開解讀所需的鏡頭或場景闡釋清楚即可。如果某處細節不符合預期,也不要勉強,因為你為電影分析所援引的例證是否有效,讀者一看便知。將視覺設計的所有方面準確無誤地標註,一字一句地引用對話,並且別拼錯角色的姓名。學著辨識、指認從銀幕上看到的內容十分重要。

攝影機不會「突然俯衝」—它在升降機、游架、推軌、推車上,或以斯坦尼康穩定器的形式綁在操作者的身體上進行移動。淡入、淡出鏡頭與疊化鏡頭的表現形式有著雲泥之別。若批評家無法分辨這二者之間的區別,那麼他的公信力一定會受到質疑。

在對老電影或植根於其他文化、社會的影片進行個人化的判斷時,要秉持審慎的態度,因為老電影所反映的社會或許已不復存在,且與你所生活的社會大相徑庭,而其他文化和社會可能恪守不同的行為禮儀與情感表達的準則。

保持審慎並非意味著規避當下—彼時電影工業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等偏見,唯有跳脫早期文化的譜系,方可顯露其被忽視的內在含義。

深入研究影片所探討的主題或議題同樣至關重要,因為這樣你可以得到評價一部影片如何處理其所表現的問題的依據。觀看同一位導演的其他作品或其他導演執導的相同題材或類型的影片也許會有幫助,這會令你對一系列作品愈發熟悉,並藉此將你所分析的影片置於某種情境之中。

你或許也需要閱讀其他學者和批評家對這部影片曾做的評述,因為這能促使你思維活躍、妙筆生花,也能讓你看到其他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建構他們的論點和論據的。

然而, 你要牢記在心的是,批評文章的目的在於新穎、獨創的解讀,而不是將他人的觀念再一次闡釋。任何從已發表的著作中借用的材料都需要特殊說明,並註明出處,否則就是抄襲的行為。

在理性範圍內儘可能地拓展你的思路,追問引申義。剛起步的作者或電影批評者的作品的缺陷在於沒有充分討論自己提出的論點或主題,而經驗豐富的作者會對一個妙點子背後的豐富意義興奮不已,並且知曉如何以不同領域的知識來探究這些意義。

剛起步的作者往往會忽視這一點。在理性範圍內拓展思路、追問引申義是電影批評家擁有優秀的寫作能力、敏銳的分析能力和電影批評能力的有力佐證。新手通常擁有新鮮的想法, 卻只是淺嘗輒止。

在你檢查文章的時候要仔細思量由你的論點所引發的議題,因為所有嚴肅對待寫作的作者都會這樣做,沒有人會草率交付初稿,因為沒有人能夠出色到在初稿階段就完美無瑕。你是否進行了充分考慮?在初稿寫就之後,你還會時不時地冒出新鮮的想法。緊隨這些想法,將其融入你自己的論證之中。

並不存在構建批判式論證的單一公式或方法。然而,所有適用於優秀寫作的準則也適用於電影批評。我清楚地知道,你試圖說服讀者,讓他們相信你對一部影片的解讀揭示了普通觀影中無法輕易覺察的重要模式和多層意義。

因此,你需要謹慎言行,令讀者跟隨你的思路,一步步地梳理你的論證—從描述論證動機到引用證據,再到結論陳述,不一而足。好的文章總是思路清晰、邏輯連貫並能以理服人。電影批評是一種修辭學層面上的行為,寫作能力與讓讀者信服的思辨能力同樣重要。

最後,要牢記,優秀的電影批評能夠發人深省。如果你的想法足具挑戰性,如果你在不同畫面以及敘事片段之間所做的關聯足夠新穎並富有洞察力,那麼,你的文章可以加深、拓展觀眾對於一部影片的理解,甚至會促使他們帶著新體悟重新觀看電影。

作者| 斯蒂芬·普林斯;首發| 浪影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影 迷 福 利

請大家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並在文末留言,聊聊你寫影評的經歷,或者你對影評的看法,我們將根據留言質量和點贊數,送出六本價值110元的《電影的秘密》!

《電影的秘密:形式與意義》

作者:[美] 斯蒂芬·普林斯/ 2018

出版:後浪丨文化發展出版社

頁數:552頁;定價:110.00元

這是一本經典電影啟蒙教材,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電影概論書,旨在讓影迷、普通觀眾也能讀懂電影的形式風格與電影的魅力。

本書提供了五百多張精挑細選的插圖、五十餘篇影人及相關作品專題解析,對電影攝影、美術、表演、剪輯、聲音、敘事、特效等構成元素進行了細緻分析,並從電影風格、流派、美學、理論、批評的角度提供解讀方法,從而全方位地闡釋了「電影如何創造意義」。

詳解經典場面——《七武士》《好傢夥》《蛇眼》的運動鏡頭為何值得稱道?

傳遞攝影魅力——《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同為戰爭片,為何分別選用膠片攝影和數字攝影?

展示美術設計——《十二宮》如何用遮片繪景恢復業已消失的舊金山灣區?

探秘表演方法——《碼頭風雲》中白蘭度將女式手套戴在自己手上竟然是沒有劇本的即興發揮?

說明剪輯作用——《沉默的羔羊》怎樣用連續性剪輯的特點誤導與迷惑觀眾?

闡釋聲音功能——《老無所依》如何使用聲音設計推動敘事?

歸納電影類型 解讀敘事手段——《搜索者》如何體現經典好萊塢敘事?《記憶碎片》《撞車》又如何用經典好萊塢敘事之外的方法講故事?

穿越影史特效——《火車大劫案》問世60年後,《2001太空漫遊》竟然又用起了攝影機內置遮片做特效?

領略銀幕真實——《諾斯費拉圖》如何說明表現主義風格連接了人和環境?

商業還是藝術——讓·雷諾阿為什麼說「電影史的一大特色是電影人與產業之間的博弈」?

提供理論模型——電影批評的核心功能與價值到底是什麼?如何撰寫讓人眼前一亮的電影批評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與伍迪·艾倫談戀愛,是一種什麼體驗
搶購!周迅新書《自在人間》面世

TAG:看電影看到死 |